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笛子 趙鬆庭 考古 民俗音樂 音樂 浙江省 演唱會 舞蹈 天津 中國歷史祕聞軼事 2019-06-15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聞名於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典型遺址河姆渡,先後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貴的骨笛,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這批笛子多用禽骨製作而成,長約6-10釐米,直徑在1釐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橫開2個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內還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動,吹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現在新疆塔吉克族還流傳著一種叫“那依”的笛子,和這種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鷹的翅膀骨製成的,一頭粗,一頭細,細的一頭橫開了一個音孔。尤其令人驚歎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橫開一個吹孔、六個音孔的骨笛,這幾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樣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興趣和關注,不少專家在專門研究它。我國天津的劉士鉞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劉士鉞是位殘疾人,可他毅力驚人,自學成才。他用英文撰寫的論文《中國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國漢諾市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考古會上被宣讀後,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在法國發表的有關中國骨笛的論文,也受到一致讚賞。劉士鉞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為國際民間音樂委員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劉士鉞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中國骨笛的產生要比世界其它國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製作一個吹孔、六個音孔、具有現代橫笛雛形的骨笛,確實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趙鬆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學做過一次《笛藝縱談》的學術報告。他說中國骨笛產生於生活,我們祖先在食鳥獸肉、吸骨髓時,發現管狀骨可以發出聲音,於是逐漸將它發展成為了笛子。會上,被譽為《水鄉神笛》的趙鬆庭的弟子蔣國基還用仿製的骨笛作了演奏,其聲音高昂翠亮,十分動聽。

浙江省餘姚市有位年輕的教師陸洲,採用了4公斤以上的公雞腿骨,將骨髓抽乾、洗淨,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後挖孔,仿製成造型逼真、音色優美的骨笛。陸洲還創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勞動生活的骨笛獨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陸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獲得成功。演奏和作曲雙雙獲獎。香港的音樂家張向華先生,用陸洲贈給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樂會上做了演出,結果轟動全場,被譽為是“整個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