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惡來,也是秦國祖先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惡來,也是秦國祖先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費仲

七、對周文王先囚後釋。文丁時囚殺周公季歷,周商恩怨由來已久。所謂因崇侯虎的讒言而囚禁只是個由頭,周強鄰在側,帝辛怎能不心憂?所以我認為帝辛最初囚禁文王應當是懷有殺心的。而後來之所以釋放文王,是一場政治妥協,因為在商的東方已經有更為強大的東夷族入侵商人領地;而當時的周已是非常強大的方國,商朝旦夕之間難以滅亡周國。帝辛為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只得先與周達成妥協:商釋放周文王,廢除炮烙之刑;周文王有生之年不得叛商,周獲得征伐之權。

這場政治妥協雖然使得商周之間暫時和平,但周獲得了征伐之權,之後周國陸續征伐了西方的方國,使得商朝的西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周國,也成了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史記·殷本紀》: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惡來,也是秦國祖先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費仲

七、對周文王先囚後釋。文丁時囚殺周公季歷,周商恩怨由來已久。所謂因崇侯虎的讒言而囚禁只是個由頭,周強鄰在側,帝辛怎能不心憂?所以我認為帝辛最初囚禁文王應當是懷有殺心的。而後來之所以釋放文王,是一場政治妥協,因為在商的東方已經有更為強大的東夷族入侵商人領地;而當時的周已是非常強大的方國,商朝旦夕之間難以滅亡周國。帝辛為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只得先與周達成妥協:商釋放周文王,廢除炮烙之刑;周文王有生之年不得叛商,周獲得征伐之權。

這場政治妥協雖然使得商周之間暫時和平,但周獲得了征伐之權,之後周國陸續征伐了西方的方國,使得商朝的西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周國,也成了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史記·殷本紀》: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周文王

八、紅顏禍水。商紂王寵信妲己的事幾乎人盡皆知,史書中也記載商紂討伐有蘇氏獲得了美女妲己。但細細想想,幾乎每個亡國之君身邊都有“禍國”美女相伴:夏桀有妹喜、商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屬於男權時代,女性屬於陪襯品,而女性一般是不會對國家大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後世史家用紅顏禍水殃及國家的事例是想勸誡君王不要因女色而耽誤國事。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惡來,也是秦國祖先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費仲

七、對周文王先囚後釋。文丁時囚殺周公季歷,周商恩怨由來已久。所謂因崇侯虎的讒言而囚禁只是個由頭,周強鄰在側,帝辛怎能不心憂?所以我認為帝辛最初囚禁文王應當是懷有殺心的。而後來之所以釋放文王,是一場政治妥協,因為在商的東方已經有更為強大的東夷族入侵商人領地;而當時的周已是非常強大的方國,商朝旦夕之間難以滅亡周國。帝辛為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只得先與周達成妥協:商釋放周文王,廢除炮烙之刑;周文王有生之年不得叛商,周獲得征伐之權。

這場政治妥協雖然使得商周之間暫時和平,但周獲得了征伐之權,之後周國陸續征伐了西方的方國,使得商朝的西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周國,也成了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史記·殷本紀》: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周文王

八、紅顏禍水。商紂王寵信妲己的事幾乎人盡皆知,史書中也記載商紂討伐有蘇氏獲得了美女妲己。但細細想想,幾乎每個亡國之君身邊都有“禍國”美女相伴:夏桀有妹喜、商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屬於男權時代,女性屬於陪襯品,而女性一般是不會對國家大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後世史家用紅顏禍水殃及國家的事例是想勸誡君王不要因女色而耽誤國事。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溫碧霞飾演的妲己

歷史上關於帝辛的罪名還有很多,在此處就不一一列舉。

史書中關於帝辛的惡行可信嗎?

關於帝辛的歷史評價最初是譭譽參半的,但從《史記》開始他的形象逐漸偏向於暴君,並且在後來的史書中他的罪名不斷累加,屎盆子不斷往上扣,以致成了鮮明的暴君形象。

根據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對於帝辛的罪名是後世不斷累加的:《尚書》有6項,戰國時增加20項,西漢增21項,東晉增13項。所以說,時間越是近的記載其可信度越低。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惡來,也是秦國祖先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費仲

七、對周文王先囚後釋。文丁時囚殺周公季歷,周商恩怨由來已久。所謂因崇侯虎的讒言而囚禁只是個由頭,周強鄰在側,帝辛怎能不心憂?所以我認為帝辛最初囚禁文王應當是懷有殺心的。而後來之所以釋放文王,是一場政治妥協,因為在商的東方已經有更為強大的東夷族入侵商人領地;而當時的周已是非常強大的方國,商朝旦夕之間難以滅亡周國。帝辛為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只得先與周達成妥協:商釋放周文王,廢除炮烙之刑;周文王有生之年不得叛商,周獲得征伐之權。

這場政治妥協雖然使得商周之間暫時和平,但周獲得了征伐之權,之後周國陸續征伐了西方的方國,使得商朝的西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周國,也成了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史記·殷本紀》: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周文王

八、紅顏禍水。商紂王寵信妲己的事幾乎人盡皆知,史書中也記載商紂討伐有蘇氏獲得了美女妲己。但細細想想,幾乎每個亡國之君身邊都有“禍國”美女相伴:夏桀有妹喜、商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屬於男權時代,女性屬於陪襯品,而女性一般是不會對國家大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後世史家用紅顏禍水殃及國家的事例是想勸誡君王不要因女色而耽誤國事。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溫碧霞飾演的妲己

歷史上關於帝辛的罪名還有很多,在此處就不一一列舉。

史書中關於帝辛的惡行可信嗎?

關於帝辛的歷史評價最初是譭譽參半的,但從《史記》開始他的形象逐漸偏向於暴君,並且在後來的史書中他的罪名不斷累加,屎盆子不斷往上扣,以致成了鮮明的暴君形象。

根據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對於帝辛的罪名是後世不斷累加的:《尚書》有6項,戰國時增加20項,西漢增21項,東晉增13項。所以說,時間越是近的記載其可信度越低。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顧頡剛先生

關於帝辛的惡行的記載,我們應當辯證思維、理性看待,關於歷代史書的具體記載我會在下一篇文章做具體介紹。

帝辛十祀徵夷方

帝辛征伐東夷記載於甲骨文之中,在甲骨學中有“帝辛十祀徵夷方”的說法,也就是說帝辛在征伐東夷之前進行了大規模的祭祀活動;這也說明在當時帝辛雖然力圖削弱神權,但並沒有廢棄傳統的祭祀活動。

主要區域:東方的山東地區和南方的淮河流域;

持續時間:通過對甲骨文的分析,這場戰爭持續時間應當在一年以上;

主要目的:1、防禦東夷族的入侵;2、獲取沿海區域的海鹽等資源,以及大量奴隸;

戰爭結果:商朝取得勝利;需要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不止有直接戰爭,還有軍事演練;

戰爭影響:

一、對當時的影響:

1、取得了對於東夷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以商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生存環境;

2、雖然取得勝利,但大規模、大範圍、長時間的戰爭,勢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被轉嫁到奴隸的身上,激化了階級矛盾

3、戰爭的勝利為商朝帶來了大量的奴隸,但這些奴隸並沒有促進商朝的發展,反而成為商朝的負擔;而商朝並沒有妥善解決奴隸問題,也就造成了後來牧野之戰奴隸倒戈,是造成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4、帝辛對東夷的戰爭,調動了大批的兵力投入到東方和南方的戰爭中,使得商都兵力空虛,給了一直試圖滅商的周國大好機會,也是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5、帝辛時代不止有對東夷的戰爭,還有其他的戰爭。這些戰爭掏空了商朝國庫,透支了商朝國力;帝辛為維護統治則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又造成了階級矛盾激化;而長期的戰爭也不利於商朝統治的內服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給內服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二、對後世影響:

1、使中原地區逐漸開始直接控制淮河和長江流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使中原地區先進的商周文化逐漸傳入南方,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

文丁和帝乙的時代,雖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二人在位較短,終是於國無補。商王朝也終於迎來了末世之君——帝辛,也就被人們熟知的商紂。帝辛的時代可謂內憂外患:內部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愈發尖銳;外部周國愈發強大,還有將勢力擴展入中原的東夷族。面對此種情境,商紂在政治上屢出新招,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在軍事上長期與東夷作戰,結果使得國力空虛;加強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種種原因之下,商朝最終被周國所滅。

帝辛其人

帝辛,是帝乙最小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是微子啟、微仲,也就是後來周代分封建國之後諸宋國的第一、二代君主。據說兩個哥哥的母親出身低微,所以沒有立為太子的資格,而作為少子的帝辛因母親身為王后得以立嗣,在父親死後成了商王。後世多稱之為“商紂”。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畫像

很多人對於商紂的認識是來源於《封神演義》,但這只是一種演義性質的民間小說文學性高於歷史性,書中人物大多非黑即白,愛憎分明,將普遍具有複雜性格的人簡單化、臉譜化。在書中帝辛被刻畫成了一個貪婪好色、荒淫無道、凶殘暴戾、窮奢極欲的昏君、暴君;在傳統史觀中,商紂和夏桀也是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在史書的記載中,他在位期間有營建朝歌、修建酒池肉林、肆意淫樂、殘酷重刑、橫徵暴斂、拒絕納諫、寵信美女妲己、殘害忠良、重用小人、囚禁周文王、窮兵黷武等等惡行,稱得上罄竹難書,最終周武王起義兵以伐商紂,諸侯從之,奴隸倒戈,商紂身死國滅。但在新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中,史學界漸漸解開了關於商紂的更多謎題,使人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一代商王。此事在下文細說。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皮影戲:紂王寵妲己

“紂”是名是諡?

“紂”這個字在歷史上有太多的爭議,一般認為是帝辛死後周王朝給他上的諡號,而且是惡諡;但也有人認為“紂”是帝辛的名字或在世時的稱謂。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點:

1、史書記載帝辛又名受或受德,“紂”和“受”讀音相近,極有可能是在後世以訛傳訛,屬於音誤。

2、世傳周代作諡法,給予帝辛的諡號是“紂”,並說“殘義損害曰紂”;如果“紂”真是諡號,後世昏君暴君如帝辛者不在少數,為何再無一人有“紂”的諡號

3、帝辛的惡行有許多已被證實是後世史家杜撰並不斷疊加的,那麼“紂”是惡諡的說法也極有可能是後世史家杜撰、附會之言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商紂王與妲己

帝辛的所做所為

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有關於帝辛的記載,並解讀一下其背後的深意:

一、能文能武,性格缺陷。史書中記載帝辛容貌甚偉,力量超群,可以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毛澤東主席熟讀史書,也認為帝辛能文能武,是個有本事的帝王;或許正是因為力量強悍,能力超群,他在性格上也自視甚高、自矜其能、剛愎自用,於是才有了放縱行樂、不納忠言。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荀子·非相篇》: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二、遷都朝歌。史書記載帝辛即位後營建朝歌,大修離宮別館,遷都於朝歌,並滅亡於此。但我認為此種說法不足採信,雖然從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朝歌確實有商末文化遺存,但不足以說明此處是帝辛時代的政治中心,因為殷墟的甲骨記載是一直持續到商代滅亡的,文化遺存也是一直持續到商朝滅亡的;假如帝辛時代真的遷都朝歌,那麼殷墟必定會出現文化遺存的斷層,但事實恰恰相反;而關於朝歌是商都的記載是從《漢書》開始的,距離商朝滅亡已經一千多年,之前的史書中從未有記載,偏偏到了東漢時代有了這個說法,真實的可能性不會大。所以,我認為朝歌或許是帝辛開始修築的,但並非是作為都城使用的,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屯兵以及金錢、糧食等戰略儲備基地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朝歌

三、大興土木、加徵賦稅。據史書記載,商紂王繼位之後,加徵賦稅、營建朝歌、大興土木,修建酒池肉林等。這些都是從小奴隸主和平民、奴隸階層身上壓榨剝削,進一步加重了奴隸階層的負擔,勢必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酒池肉林 藝術創作

四、使用重刑。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刑法叫做炮烙,這固然是一種殘酷的刑法,但是它的施行對象是罪犯;而帝辛所肆意殺害的還有方國首領,也就是小奴隸主,這應當不是隨意為之的。所以說刑罰是帝辛為了維護奴隸制統治、加強王權、削弱外服勢力的政治工具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炮烙之刑

五、慢於鬼神怠慢鬼神其實就是商代末期政治活動中去神權化的縮影。其實從武乙開始,商王就在不斷的弱化神權,淡化神權對於王權的影響,商紂的時代更是如此,通過削弱神權對於國家統治的影響力,進而加強王權,將王權掌握在商王手中,以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

《史記·殷本紀》:慢於鬼神。

六、任用小人。史書記載他任用費仲、惡來,費種善諛好利,惡來善進讒言。這其實可以看做是掌控權力的舉措之一,當時在中央確實有賢臣,如比干、微子啟、箕子等人,但這些人不但是宗室前輩,還是功勳老臣,甚至還有方國首領;並且帝辛與這些人應該也是有著矛盾的,帝辛末年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逃。這些人雖然賢良,卻未必肯直接聽命於商紂或者執行他的政策,所以商紂任用小人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小人當權使政治生活逐漸腐敗、混亂,諸侯、臣民與商王開始離心離德

《史記·殷本紀》: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惡來,也是秦國祖先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費仲

七、對周文王先囚後釋。文丁時囚殺周公季歷,周商恩怨由來已久。所謂因崇侯虎的讒言而囚禁只是個由頭,周強鄰在側,帝辛怎能不心憂?所以我認為帝辛最初囚禁文王應當是懷有殺心的。而後來之所以釋放文王,是一場政治妥協,因為在商的東方已經有更為強大的東夷族入侵商人領地;而當時的周已是非常強大的方國,商朝旦夕之間難以滅亡周國。帝辛為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只得先與周達成妥協:商釋放周文王,廢除炮烙之刑;周文王有生之年不得叛商,周獲得征伐之權。

這場政治妥協雖然使得商周之間暫時和平,但周獲得了征伐之權,之後周國陸續征伐了西方的方國,使得商朝的西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周國,也成了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史記·殷本紀》: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周文王

八、紅顏禍水。商紂王寵信妲己的事幾乎人盡皆知,史書中也記載商紂討伐有蘇氏獲得了美女妲己。但細細想想,幾乎每個亡國之君身邊都有“禍國”美女相伴:夏桀有妹喜、商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屬於男權時代,女性屬於陪襯品,而女性一般是不會對國家大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後世史家用紅顏禍水殃及國家的事例是想勸誡君王不要因女色而耽誤國事。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溫碧霞飾演的妲己

歷史上關於帝辛的罪名還有很多,在此處就不一一列舉。

史書中關於帝辛的惡行可信嗎?

關於帝辛的歷史評價最初是譭譽參半的,但從《史記》開始他的形象逐漸偏向於暴君,並且在後來的史書中他的罪名不斷累加,屎盆子不斷往上扣,以致成了鮮明的暴君形象。

根據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對於帝辛的罪名是後世不斷累加的:《尚書》有6項,戰國時增加20項,西漢增21項,東晉增13項。所以說,時間越是近的記載其可信度越低。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顧頡剛先生

關於帝辛的惡行的記載,我們應當辯證思維、理性看待,關於歷代史書的具體記載我會在下一篇文章做具體介紹。

帝辛十祀徵夷方

帝辛征伐東夷記載於甲骨文之中,在甲骨學中有“帝辛十祀徵夷方”的說法,也就是說帝辛在征伐東夷之前進行了大規模的祭祀活動;這也說明在當時帝辛雖然力圖削弱神權,但並沒有廢棄傳統的祭祀活動。

主要區域:東方的山東地區和南方的淮河流域;

持續時間:通過對甲骨文的分析,這場戰爭持續時間應當在一年以上;

主要目的:1、防禦東夷族的入侵;2、獲取沿海區域的海鹽等資源,以及大量奴隸;

戰爭結果:商朝取得勝利;需要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不止有直接戰爭,還有軍事演練;

戰爭影響:

一、對當時的影響:

1、取得了對於東夷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以商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生存環境;

2、雖然取得勝利,但大規模、大範圍、長時間的戰爭,勢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被轉嫁到奴隸的身上,激化了階級矛盾

3、戰爭的勝利為商朝帶來了大量的奴隸,但這些奴隸並沒有促進商朝的發展,反而成為商朝的負擔;而商朝並沒有妥善解決奴隸問題,也就造成了後來牧野之戰奴隸倒戈,是造成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4、帝辛對東夷的戰爭,調動了大批的兵力投入到東方和南方的戰爭中,使得商都兵力空虛,給了一直試圖滅商的周國大好機會,也是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5、帝辛時代不止有對東夷的戰爭,還有其他的戰爭。這些戰爭掏空了商朝國庫,透支了商朝國力;帝辛為維護統治則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又造成了階級矛盾激化;而長期的戰爭也不利於商朝統治的內服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給內服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得商朝逐漸喪失統治的階級基礎。

二、對後世影響:

1、使中原地區逐漸開始直接控制淮河和長江流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使中原地區先進的商周文化逐漸傳入南方,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帝辛的施政暗含深意,罪名被後世不斷累加,征伐東夷奠定統一基礎

帝辛陵前的祭拜

最後用毛主席的話來對帝辛做一個概括:”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