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

實際上,周朝當年分封的情形,多多少少被後期美化了,尤其是被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美化了。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互相爭奪,貪得無厭地攫取土地,造成人類貪慾橫行,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識分子們,對西周初年的社會圖景進行了想象和解讀。在這種想象和解讀中,西周初年的分封情景,顯得溫情脈脈,有序而忍讓。

比如,孟子就曾說過:“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麼,真實的情形是不是也顯得這樣有序呢?我們來講兩個事例,大家或許就明白了。

"

實際上,周朝當年分封的情形,多多少少被後期美化了,尤其是被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美化了。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互相爭奪,貪得無厭地攫取土地,造成人類貪慾橫行,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識分子們,對西周初年的社會圖景進行了想象和解讀。在這種想象和解讀中,西周初年的分封情景,顯得溫情脈脈,有序而忍讓。

比如,孟子就曾說過:“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麼,真實的情形是不是也顯得這樣有序呢?我們來講兩個事例,大家或許就明白了。

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姜太公劇照)

我們知道,姜太公獲得分封的土地是齊地。姜太公是在西周建立過程中,立下最大功勞的人。當年周文王父子都比較盲目,周文王還被商紂王多次羈押打壓。但他們找到了姜太公以後,姜太公給他們規劃了一個很好的奮鬥方向,也給他們找到了很好的奮鬥理由,就是“紂王失德”“天下應有德者居之”。因此周文王父子聯合各地諸侯,大家一起合圍商朝。

姜子牙給周文王父子的策略果然很恰當,很快,四方諸侯都擁戴周天子,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獲得天下。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子牙在周武王獲得天下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功勞是最大的。照理說,他就應該獲得最大的分封。然而,實際上姜太公卻被封在齊地。齊地在春秋戰國後期,是個不錯的地方,尤其是鹽和鐵很豐富,齊國也依靠鹽鐵發了大財,成為東方強國,一度稱霸諸侯。但是,當時的齊國,卻只是一個沒有開化的不毛之地,而且比鄰東夷,東夷是剛被商紂王打敗的部落,心中充滿仇恨。也就是說,實際上齊地是一個既不肥沃又比較危險的地方。

既然姜子牙的功勞最大,周天子怎麼可能把他分封在這樣的地方呢?

顯然,周天子當初的分封,並沒有那麼公平公正,德澤四方。他對姜太公的做法,體現著他對姜太公的一種猜忌和提防,害怕姜太公及其後人做大,因而對他做了一種有意的打擊。

"

實際上,周朝當年分封的情形,多多少少被後期美化了,尤其是被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美化了。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互相爭奪,貪得無厭地攫取土地,造成人類貪慾橫行,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識分子們,對西周初年的社會圖景進行了想象和解讀。在這種想象和解讀中,西周初年的分封情景,顯得溫情脈脈,有序而忍讓。

比如,孟子就曾說過:“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麼,真實的情形是不是也顯得這樣有序呢?我們來講兩個事例,大家或許就明白了。

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姜太公劇照)

我們知道,姜太公獲得分封的土地是齊地。姜太公是在西周建立過程中,立下最大功勞的人。當年周文王父子都比較盲目,周文王還被商紂王多次羈押打壓。但他們找到了姜太公以後,姜太公給他們規劃了一個很好的奮鬥方向,也給他們找到了很好的奮鬥理由,就是“紂王失德”“天下應有德者居之”。因此周文王父子聯合各地諸侯,大家一起合圍商朝。

姜子牙給周文王父子的策略果然很恰當,很快,四方諸侯都擁戴周天子,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獲得天下。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子牙在周武王獲得天下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功勞是最大的。照理說,他就應該獲得最大的分封。然而,實際上姜太公卻被封在齊地。齊地在春秋戰國後期,是個不錯的地方,尤其是鹽和鐵很豐富,齊國也依靠鹽鐵發了大財,成為東方強國,一度稱霸諸侯。但是,當時的齊國,卻只是一個沒有開化的不毛之地,而且比鄰東夷,東夷是剛被商紂王打敗的部落,心中充滿仇恨。也就是說,實際上齊地是一個既不肥沃又比較危險的地方。

既然姜子牙的功勞最大,周天子怎麼可能把他分封在這樣的地方呢?

顯然,周天子當初的分封,並沒有那麼公平公正,德澤四方。他對姜太公的做法,體現著他對姜太公的一種猜忌和提防,害怕姜太公及其後人做大,因而對他做了一種有意的打擊。

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周昭王劇照)

再來說說楚國。楚國成為周朝分封以後,最不穩定的因素。差不多在周朝分封開始,楚國就和周天子耗上了。楚國完全不服周天子的調配,該上貢的不上貢,該聽宣的不聽宣。周天子對楚國的做法很不高興,周昭王曾一度帶著大軍討伐楚國,不幸最終全軍覆沒於漢水邊上。到了後來,楚國的君王甚至自稱“王”。

為什麼楚國一直和周天子摩擦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周天子對楚國的分封,讓楚國不滿意。當時周天子只是分封楚國國君為“子爵”,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爵位。當然了,如果楚國國君只做出了那麼大的功勞,封他一個“子爵”,估計他也不會有太大的意見。但問題是,他肯定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所以才會對周天子的分封不滿。

既然楚國國君曾做出過更大的貢獻,為什麼周天子不對他做一個更大的分封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楚國當時是蠻荒的地方,楚人性情彪悍,容易鬧事。如果周天子對楚國封一個更大的爵位,那麼,他們可能就會做大。一旦做大,對中央政權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從以上的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周天子在分封的時候,絕對不是那樣公平合理的,根據功勞的大小來進行劃定,而是一個爭鬥和妥協的結果。

"

實際上,周朝當年分封的情形,多多少少被後期美化了,尤其是被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美化了。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互相爭奪,貪得無厭地攫取土地,造成人類貪慾橫行,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識分子們,對西周初年的社會圖景進行了想象和解讀。在這種想象和解讀中,西周初年的分封情景,顯得溫情脈脈,有序而忍讓。

比如,孟子就曾說過:“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麼,真實的情形是不是也顯得這樣有序呢?我們來講兩個事例,大家或許就明白了。

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姜太公劇照)

我們知道,姜太公獲得分封的土地是齊地。姜太公是在西周建立過程中,立下最大功勞的人。當年周文王父子都比較盲目,周文王還被商紂王多次羈押打壓。但他們找到了姜太公以後,姜太公給他們規劃了一個很好的奮鬥方向,也給他們找到了很好的奮鬥理由,就是“紂王失德”“天下應有德者居之”。因此周文王父子聯合各地諸侯,大家一起合圍商朝。

姜子牙給周文王父子的策略果然很恰當,很快,四方諸侯都擁戴周天子,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獲得天下。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子牙在周武王獲得天下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功勞是最大的。照理說,他就應該獲得最大的分封。然而,實際上姜太公卻被封在齊地。齊地在春秋戰國後期,是個不錯的地方,尤其是鹽和鐵很豐富,齊國也依靠鹽鐵發了大財,成為東方強國,一度稱霸諸侯。但是,當時的齊國,卻只是一個沒有開化的不毛之地,而且比鄰東夷,東夷是剛被商紂王打敗的部落,心中充滿仇恨。也就是說,實際上齊地是一個既不肥沃又比較危險的地方。

既然姜子牙的功勞最大,周天子怎麼可能把他分封在這樣的地方呢?

顯然,周天子當初的分封,並沒有那麼公平公正,德澤四方。他對姜太公的做法,體現著他對姜太公的一種猜忌和提防,害怕姜太公及其後人做大,因而對他做了一種有意的打擊。

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周昭王劇照)

再來說說楚國。楚國成為周朝分封以後,最不穩定的因素。差不多在周朝分封開始,楚國就和周天子耗上了。楚國完全不服周天子的調配,該上貢的不上貢,該聽宣的不聽宣。周天子對楚國的做法很不高興,周昭王曾一度帶著大軍討伐楚國,不幸最終全軍覆沒於漢水邊上。到了後來,楚國的君王甚至自稱“王”。

為什麼楚國一直和周天子摩擦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周天子對楚國的分封,讓楚國不滿意。當時周天子只是分封楚國國君為“子爵”,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爵位。當然了,如果楚國國君只做出了那麼大的功勞,封他一個“子爵”,估計他也不會有太大的意見。但問題是,他肯定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所以才會對周天子的分封不滿。

既然楚國國君曾做出過更大的貢獻,為什麼周天子不對他做一個更大的分封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楚國當時是蠻荒的地方,楚人性情彪悍,容易鬧事。如果周天子對楚國封一個更大的爵位,那麼,他們可能就會做大。一旦做大,對中央政權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從以上的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周天子在分封的時候,絕對不是那樣公平合理的,根據功勞的大小來進行劃定,而是一個爭鬥和妥協的結果。

周天子把那麼多土地分封出去,他難道不擔心諸侯們會做大嗎

(商紂王劇照)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因為周天子當初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並不是自己獨立打下來的,而是在周圍部落的幫助下打下來的。為了獲得周圍部落們的擁戴,除了在口號上宣稱自己屬於“有德者居之”外,肯定還給諸侯們做過各種承諾,表示自己將對天下實施分封,而不是像商紂王那樣,把東夷這樣的周邊部落打下來,作為自己的地盤。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分封,因此,諸侯部落們才擁戴周天下,幫助他最終獲得天下。

從這個角度來說,周天子事實上是不願意分封的,他當然也想和商紂王一樣,一家獲得全部的土地。只不過形勢所迫,才不得不分封罷了。

不過在分封的時候,周天子也是耍了心眼的,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了讓周朝的統治能夠穩固,因此封了非常多的諸侯國。這樣一來,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足夠的力量與周天子抗衡。這有點像後來漢武帝搞的推恩令,目的就是防備諸侯們做大。之所以後來諸侯們還是做大了,都是因為他們互相兼併的結果。

(參考資料:《孟子》《史記》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