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與婁師德'

"

狄仁傑與婁師德皆以大名傳後世。所不同的是:前者被冠以“大唐名相”“千古人傑”的美譽,受到世世代代的稱頌;而後者,則因為一個成語“唾面自乾”而一直被指斥、譏諷。

武則天時代,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拓土開疆,國勢蒸蒸日上。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她善於選人用人。能者上,庸者汰。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英明的駕馭者,怎麼會選用一個沒有才能只會忍辱到“唾面自乾”的人為相呢?實則婁師德的賢能為此成語所掩蓋,以致後人留下了刻板印象。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武則天時代的這兩個重要大臣——狄仁傑和婁師德。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遷任大理寺丞,專司審案。這年九月,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太宗昭陵園內的柏樹,高宗大怒,下令將他們處死。狄仁傑據理上奏道:“二人論罪應除去名籍,而不應受如此重的刑罰。”高宗不容分辯地說:“我若不如此就是不孝子啊!”狄仁傑據理不讓:“現在因為誤伐一棵柏樹而殺掉二位將軍,將令國法失信於天下,從此,人們將何所適從?”高宗終於冷靜下來,饒恕了這兩人。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很有政績,你想知道誣陷你的人嗎?”狄仁傑說:“陛下認為我有過錯,就請讓我改正;知道我沒有過錯,就是我的幸運,我不希望知道誣陷我的人。”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武則天常稱狄仁傑為“國老”,“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狄仁傑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從不允許。狄仁傑每入見,武則天“常止其拜”,並說:“每見公拜,朕也身痛。”久視元年(700年)秋九月,狄仁傑病故,年七十一歲。武則天悲慟異常,失聲嘆道:“朝堂空矣!”“天奪吾國老何太早矣!”遂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並宣佈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嗣後,又追封狄仁傑為樑國公。

狄仁傑,青年入仕,耄耋而逝,效命唐室數十載。他勤於吏職,政績卓著;剛正不阿,敢於直陳己見,對朝政多所匡正;有膽有識,不向邪惡勢力屈從,昭彰後世;他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佐助武則天立下不朽功勳。他的諸多傳奇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狄仁傑的建樹和作為無愧於千百年來的稱頌和讚譽。

可是,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表現,卻不能不提另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婁師德,因為他是狄仁傑真正的伯樂。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流傳了好長時間的名言,一直到今天還是不退其真理的光輝。

《新唐書·婁師德傳》載: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而已,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於是令侍從取來文件箱,拿出十幾篇婁師德的奏摺給狄仁傑看。這些都是婁師德力薦朝廷重用他的。

狄仁傑讀了之後,十分慚愧,驚懼得汗透衣衫,連連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出宮後感嘆說:“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狄仁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師德默默容忍而不自知,反而一直自以為是。婁師德卻從來沒有半點驕矜的表現,狄仁傑自認比婁師德差遠了。狄仁傑於是至婁府當面賠禮道歉。婁師德曰:“吾見公剛直,所言不偏,能為國安民,吾故薦公,必能匡復唐室,實為公忘私也。”婁師德備酒款待而別,自此之後,二人相善如初。

僅此一端,便知婁師德的胸懷和德品了。其實,婁師德的優秀非止一端。

婁師德,字宗仁,與狄仁傑是同一年出生的,先狄仁傑一年逝世,鄭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將。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進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

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鑑於來自吐蕃的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婁師德雖身為文臣,卻心憂天下,毅然從戎。第二年,雙方在青海岸邊交戰。由於正副總管不能協同一致,致使唐軍折損嚴重。危急時刻,婁師德挺身而出,收攏逃散的士兵,紮營於易守難攻之地,唐軍士氣才得以重新振作。朝廷從婁師德的身上看到了西部邊陲的希望,於是,命令他出使吐蕃,與吐蕃大將論贊婆會於赤嶺。會談中,婁師德宣達了唐高宗願與之和平共處的旨意,並以堅定的意志和誠懇的態度,有理有據地陳說了戰和的利害關係,論贊婆聽了十分高興,當即撤兵,自此,唐吐邊境安寧數年。幾年後,婁師德在一次戰役中,身先士卒,勇敢無畏,指揮有方,唐軍士氣大振,八戰八捷。邊庭軍事上取得這樣巨大的勝利,朝廷上下歡欣鼓舞。朝廷任命婁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充任河源軍經略副使,並贊曰:“卿有文武材,勿辭也!”

天授元年(690年),為嘉獎婁師德屯田靖邊之功,武則天親下詔書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長壽二年(693年),升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步入宰相之列。

婁師德為人寬厚,深沉量大,極能容人。

據《太平廣記》載,一次,婁師德遇到一個街頭混混,指名道姓辱罵他,他就裝著沒有聽到轉身走開。有人轉告他,他卻說:“大概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著你的名字罵!”他說:“天底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嗎?”這個人還是為他憤憤不平,他說:“他們罵我你再重複一遍,等於是罵了我第二遍,我真不願意聽你複述這樣的話。”

婁師德不徇私情,嚴守法度。一次,他到梁州去考察屯田。他的一個同姓鄉鄰在那裡當屯田官,犯了死罪。夜裡,有人偷偷來見婁師德,請求為他說情。婁師德一臉正色地對他說:“犯了國法,就是我的親兒子,也不能放過。”等第二天宴會上,都督許欽明對婁師德說起此事,婁師德說:“我聽說了有這麼一個自稱是我同鄉的人,他犯了國法,我其實根本不認識他。只是小時候同他父親一起放過牛。請都督不要因為我而失了法度。”許欽明立即讓人將那個罪犯帶到大廳。婁師德嚴詞訓斥說:“你辭別父母,來求官職。但是做了官,卻不乾淨,你知道下場嗎?”說罷,拿了一盤餅給他,說吃去吧,死罪是免不了的。

上面這個故事出自《朝野僉載》,其作者張鷟和婁師德同朝為官,作為宰相婁師德當排在狄仁傑之上,為武周時期第一人。張的說法或可商榷,但其所論,絕非單憑個人好惡,無根無據妄斷臆說。而《舊唐書》亦給婁師德相當高的評價:“婁師德應召而慷愾,勇也;薦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於將相乎!”

婁師德有知人之明,受婁師德舉薦的狄仁傑亦有知人之明,舉薦過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位正派幹練的官員,他們不僅政績突出,且清正廉潔,作風硬,品行好,形象佳,他們被武則天先後委以重任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

狄仁傑與婁師德,不愧為千古賢相,同心同德,勠力與共,將盛唐故事演繹得氣勢磅礴,壯麗雄渾,為後人久久懷念。(馬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