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約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而多細胞生物在10億年前才出現,但缺少化石證據,5.7億年前才有了代硬體能保存成化石的生物。地質年代“紀”常根據首次研究某一地區出露的底層,以該地地名命名,如“侏羅紀”源於法國和瑞士交界的侏羅山,“泥盆紀”源於英國的得文郡。儘管人們對這些時代單元的認識存在差異,但是卻提供了一個全球各地化石地層能夠進行對比的框架。

行星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約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而多細胞生物在10億年前才出現,但缺少化石證據,5.7億年前才有了代硬體能保存成化石的生物。地質年代“紀”常根據首次研究某一地區出露的底層,以該地地名命名,如“侏羅紀”源於法國和瑞士交界的侏羅山,“泥盆紀”源於英國的得文郡。儘管人們對這些時代單元的認識存在差異,但是卻提供了一個全球各地化石地層能夠進行對比的框架。

我們的地球——震旦紀

地質年代表

震旦紀又稱埃迪卡拉紀,是元古宙晚期的一個紀,開始於8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為什麼我喜歡稱震旦不喜歡埃迪卡拉,因為震旦為中國的古稱,作為底層專名,始於德國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格利普根據中國的底層研究重新釐定震旦紀的含義,正式提出震旦紀是紀一級的底層單位。1924年李四光,趙亞曾在長江三峽地區建立完整的震旦紀刨面,後來高振西等在薊縣建立了華北地區的震旦系標準刨面。 震旦紀又分為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

震旦紀生物演化與前期相比迅速的多,形成了幾個體具特色的生物群。

早震旦世(距今8——7億年),微古植物群的面貌和青白口紀微古生物群面貌比較相似,兩者均以球藻群的分子為主,但有一些新的變化,出現了巨囊藻。捷菲鮑裡藻等屬。至晚震旦世生物界面貌顯著改變。微古生物群中的分子形態多樣,屬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刺球藻群。皖南震旦系藍田組中發現叢狀藻類植物群,據已知資料,是地質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藻類具有明顯分支現象,並形成灌木叢狀原葉體的大型藻類植物群。

我們的地球——震旦紀

藻類化石

後原生動物(原生動物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動物)的大量出現和門類的多樣化,是晚震旦世生物群的最基本的特徵。伊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在這一時期。該動物群的一些分子已在歐亞非美各洲發現,澳大利亞南部山區所產化石最為豐富,其中以腔腸動物門為主,兼有環節動物及可能屬於節肢動物的一些化石類群。中國震旦紀地層中發現的主要為蠕形動物和腔腸動物,尤其蠕形動物分佈地區最廣,此外還有一些遺蹟化石和個別海綿動物的骨針。腔腸動物主要以類水母動物,最常見為環輪水母屬。在三峽地區還發現了海腮目的恰尼蟲屬。

我們的地球——震旦紀

我們的地球——震旦紀

震旦紀海洋

震旦紀的地球與如今的地球大不相同。如今被太平洋覆蓋的區域當初大多是陸地,而遠古的海洋則遍佈如今的歐洲,亞洲和非洲所在的區域。北邊的大陸(北岡瓦納大陸)由如今的印度,南極洲和澳大利亞組成,而南邊的大陸則由如今的非洲,美洲和亞洲的部分大陸組成。現如今的西非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地區,當時則臨近南極,冰川遍佈。

我們的地球——震旦紀

震旦紀世界地圖

我們的地球——震旦紀

震旦紀世界地圖

1: 被動的大陸邊緣。

如今的澳大利亞西北部(位於北岡瓦納大陸)海岸,北美洲東北部(位於勞倫大陸)海岸以及西伯利亞大陸東北部海岸都曾是被動大陸邊緣。這些區域形成地殼板塊的邊緣,但與地震活動無關。大量沉積物在震旦紀時堆積在這些地區的淺海海底上。

2:澳大利亞南部的弗林德斯山脈

震旦紀時期,澳大利亞位於北半球。這裡有許多此時期典型的砂岩,這些砂岩起初是多沙的淺海海底受潮流沖刷而形成的。震旦紀的砂岩保存了這一時期最知名的埃迪卡拉化石。這些軟體動物的名稱來自澳大利亞南部弗林德斯山脈中的埃迪卡拉山,也就是這些軟體動物化石首次被發現的地方。這也是埃迪卡拉紀名字的由來。

3:中國底層

中國南部南沱組地層由“冰磧層”構成,即由古代冰川中夾雜著泥土,沙礫和岩石匯聚而成的混合物。冰磧層在這一地區出現表明這裡在震旦紀晚期(比圖中所示晚2000萬年,當時海平面已經降低)曾經經歷過冰川作用。地球上大多區域被冰川覆蓋,這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有些專家認為當時的地球全部處於冰凍狀態,而有些則否認了這一觀點,現在主流觀點還是認同全部冰凍的這一觀點。

4:紐芬蘭

在紐芬蘭發現的震旦紀砂岩比澳大利亞發現的砂岩顆粒更加細緻。這些沉積物可能由稱作“濁流”的海底泥石流持續堆積而形成,海底地震則會引起濁流。在此也發現的埃迪卡拉化石。

5:納米比亞溫暖的海洋

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在震旦紀時期曾有很長時間沁潤在溫暖的赤道淺海中,如今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埃迪卡拉化石出產地(化石年代比這幅圖中的年代相比,它們所屬的年代都比較晚,距今大多少於6億年)

6: 正在消失的海洋。

南北岡瓦納大陸之間的海洋在迅速的變窄,直至形成超大陸。大約5.8億年前,南北大陸海岸線相撞,形成了潘諾西亞大陸,而這個大陸似乎只存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

震旦紀之前,在中國曾有一次強烈而影響範圍很廣的地殼運動,叫普寧運動。伴隨著這次地殼運動有大量的岩漿活動。受普寧運動影響,中國境內形成了一種新的古地理格局,與多地區隆起為陸。早震旦世早期,許多地區為剝蝕區,沉積物以陸相為主,火山活動較為頻繁。這一時期,僅在華北古陸東緣及東南緣為海濱至淺海環境,以海相碎屑沉積為主,生物比較豐富。早震旦世晚期,氣候變冷,華南普遍形成冰川堆積,塔里木盆地北緣及庫魯克塔格一代均發現了冰川堆積物,著一時期的堆積物以南沱冰磧層為代表,這一時期可稱為南沱冰期,該冰期的產物在全球很多地區均有發現。晚震旦世時,中國大陸地勢低平,氣候轉暖,華南和西北地區有廣泛海侵。早期以碎屑沉積為主,晚期以廣闊淺海為主,氣候逐漸乾熱。震旦紀末期華北地臺東,南,西部邊緣及新疆庫魯卡塔格地區有冰川堆積,顯示一個前寒武紀最晚期的一個冰期的存在。華北地臺主體,在震旦紀普遍抬升為陸,遭受剝蝕,無震旦紀沉澱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早寒武紀早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