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回,發生在董卓進入洛陽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李肅、呂布和丁原。原文如下: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李)肅曰:“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肅曰:“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布曰:“某欲從之,恨無門路。”……肅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布曰:“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肅曰:“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布曰:“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肅曰:“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肅曰:“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布與肅約於明日來降,肅別去。是夜二更時分……(呂布)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殺之。肯從吾者在此,不從者自去!”軍士散其大半。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董卓進入洛陽後,企圖廢掉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遭到荊州刺史丁原的強烈反對。董卓正待發作,卻發現了丁原身後的呂布,心生膽怯。第二天,丁原率部與董卓對陣並將其擊敗。董卓派遣李肅來到呂布軍營,以赤兔馬及金珠、玉帶引誘呂布。呂布答應歸順董卓,並在當天夜裡將丁原殺死。但呂布殺死丁原的卑劣行徑,引起丁原將士的不滿,大部分將士紛紛離開呂布而去。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李肅口中的“悔之晚矣”,意為後悔已經晚了。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東坡詩話》中的“賢妻誨我深矣。果然人不知書,如長夜漫漫,一無所見。我今年未三十,鬚髮將白。若不讀書,悔之晚矣。”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小說中董卓招降呂布及呂布誅殺丁原的故事情節,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但過程卻大相徑庭。《三國志·呂布傳》載:“董卓入京都,將為亂,欲殺原,並其兵眾。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三國志·董卓傳》稱:“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並其眾,故京都兵權唯在卓。”從這兩段記載來看,董卓策反呂布是真,李肅前去勸降呂布則是小說作者的虛構。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小說的這段描述中還有兩處的虛構。首先是丁原擔任的職務。在小說當中,丁原的職務是荊州刺史,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此時的荊州刺史是王睿,丁原的職務是執金吾。這個職務掌管中京城的北軍,地位特殊。故此,董卓才會利用呂布將丁原除掉,以掃清自己專權的障礙。


董卓利用呂布害死丁原,張遼為何不奮起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呂布殺死丁原後將士們“散其大半”的說法,也並非歷史的真實。真實的情況是大部分隸屬丁原的將士都跟隨呂布一起投靠了董卓,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後來“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據《三國志·張遼傳》載:“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為何張遼等人有如此舉動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的董卓是奉詔進京,而且救過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是有功之臣。而董卓除掉丁原之舉,也被不少人認為是正義之舉。故此,張遼及丁原所屬的幷州籍將士都轉而依附了同鄉呂布。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