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哪怕是拉塞爾,在種族歧視最嚴酷的幾年裡成長起來,每天回家都可能在床上見到一泡新鮮熱辣的大便的他。

如果沒有遇到主教,拉塞爾的自尊心會讓他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奧斯卡嗎?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哪怕是拉塞爾,在種族歧視最嚴酷的幾年裡成長起來,每天回家都可能在床上見到一泡新鮮熱辣的大便的他。

如果沒有遇到主教,拉塞爾的自尊心會讓他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奧斯卡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但我沒有在鄧肯身上聽到過任何不安定的傳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只有2001年面對OK時的潰敗和裡弗斯的飛機,讓鄧肯和領袖這個詞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搖。

這二十年裡馬刺更換了四個陣地戰的第一領袖(鄧肯-帕克-吉諾比利-倫納德);改變了三次打法(雙塔時代-帕克/馬努&鄧肯高位擋拆-多點突分+擋切+三分群的小球時代);鄧肯的角色更改過五次(1.比老大還牛逼的超級新人-2.絕對BOSS-3.被從前小弟在戰術權重上逐漸反超的第二選項-4.不可或缺的零件-5.普通輪換),起碼有四個“-”裡的內容可以引發一場地震,但這二十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紅酒、唱歌、今晚吃飯誰請客和霸王防脫的段子、表情包、50勝和5個冠軍。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哪怕是拉塞爾,在種族歧視最嚴酷的幾年裡成長起來,每天回家都可能在床上見到一泡新鮮熱辣的大便的他。

如果沒有遇到主教,拉塞爾的自尊心會讓他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奧斯卡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但我沒有在鄧肯身上聽到過任何不安定的傳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只有2001年面對OK時的潰敗和裡弗斯的飛機,讓鄧肯和領袖這個詞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搖。

這二十年裡馬刺更換了四個陣地戰的第一領袖(鄧肯-帕克-吉諾比利-倫納德);改變了三次打法(雙塔時代-帕克/馬努&鄧肯高位擋拆-多點突分+擋切+三分群的小球時代);鄧肯的角色更改過五次(1.比老大還牛逼的超級新人-2.絕對BOSS-3.被從前小弟在戰術權重上逐漸反超的第二選項-4.不可或缺的零件-5.普通輪換),起碼有四個“-”裡的內容可以引發一場地震,但這二十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紅酒、唱歌、今晚吃飯誰請客和霸王防脫的段子、表情包、50勝和5個冠軍。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其中,第一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1”時期,第二第三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2”時期,第四個冠軍來自高位擋拆和小球時代的過渡期和“3”時期。

第五個冠軍來自小球時代序幕和“4”時期,在“5”時期,他依然待在一個67勝的球隊裡貢獻了聯盟第二的DRPM。

想想剩下九位歷史前十里能挺過多少“-”,然後你就知道一件事,鄧肯是真他媽的牛逼。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哪怕是拉塞爾,在種族歧視最嚴酷的幾年裡成長起來,每天回家都可能在床上見到一泡新鮮熱辣的大便的他。

如果沒有遇到主教,拉塞爾的自尊心會讓他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奧斯卡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但我沒有在鄧肯身上聽到過任何不安定的傳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只有2001年面對OK時的潰敗和裡弗斯的飛機,讓鄧肯和領袖這個詞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搖。

這二十年裡馬刺更換了四個陣地戰的第一領袖(鄧肯-帕克-吉諾比利-倫納德);改變了三次打法(雙塔時代-帕克/馬努&鄧肯高位擋拆-多點突分+擋切+三分群的小球時代);鄧肯的角色更改過五次(1.比老大還牛逼的超級新人-2.絕對BOSS-3.被從前小弟在戰術權重上逐漸反超的第二選項-4.不可或缺的零件-5.普通輪換),起碼有四個“-”裡的內容可以引發一場地震,但這二十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紅酒、唱歌、今晚吃飯誰請客和霸王防脫的段子、表情包、50勝和5個冠軍。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其中,第一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1”時期,第二第三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2”時期,第四個冠軍來自高位擋拆和小球時代的過渡期和“3”時期。

第五個冠軍來自小球時代序幕和“4”時期,在“5”時期,他依然待在一個67勝的球隊裡貢獻了聯盟第二的DRPM。

想想剩下九位歷史前十里能挺過多少“-”,然後你就知道一件事,鄧肯是真他媽的牛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你讓我贏下一個生死攸關的系列賽,我或許會在鄧肯之前選擇91喬丹、72卡里姆、00鯊魚、12勒布朗或者別的什麼。

但如果你讓我在不確定我會經歷什麼的情況下從零開始開拓一段歷史,我會希望陪在我身邊的是1997年的蒂姆鄧肯,沒有第二個選項了。

這是我們最低估鄧肯的一點,一位超超超超級巨星。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哪怕是拉塞爾,在種族歧視最嚴酷的幾年裡成長起來,每天回家都可能在床上見到一泡新鮮熱辣的大便的他。

如果沒有遇到主教,拉塞爾的自尊心會讓他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奧斯卡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但我沒有在鄧肯身上聽到過任何不安定的傳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只有2001年面對OK時的潰敗和裡弗斯的飛機,讓鄧肯和領袖這個詞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搖。

這二十年裡馬刺更換了四個陣地戰的第一領袖(鄧肯-帕克-吉諾比利-倫納德);改變了三次打法(雙塔時代-帕克/馬努&鄧肯高位擋拆-多點突分+擋切+三分群的小球時代);鄧肯的角色更改過五次(1.比老大還牛逼的超級新人-2.絕對BOSS-3.被從前小弟在戰術權重上逐漸反超的第二選項-4.不可或缺的零件-5.普通輪換),起碼有四個“-”裡的內容可以引發一場地震,但這二十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紅酒、唱歌、今晚吃飯誰請客和霸王防脫的段子、表情包、50勝和5個冠軍。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其中,第一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1”時期,第二第三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2”時期,第四個冠軍來自高位擋拆和小球時代的過渡期和“3”時期。

第五個冠軍來自小球時代序幕和“4”時期,在“5”時期,他依然待在一個67勝的球隊裡貢獻了聯盟第二的DRPM。

想想剩下九位歷史前十里能挺過多少“-”,然後你就知道一件事,鄧肯是真他媽的牛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你讓我贏下一個生死攸關的系列賽,我或許會在鄧肯之前選擇91喬丹、72卡里姆、00鯊魚、12勒布朗或者別的什麼。

但如果你讓我在不確定我會經歷什麼的情況下從零開始開拓一段歷史,我會希望陪在我身邊的是1997年的蒂姆鄧肯,沒有第二個選項了。

這是我們最低估鄧肯的一點,一位超超超超級巨星。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儘管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依然會選擇觀看巴克利在1993年暴打超音速並狂噴垃圾話的樣子,而並非對著清晰度不高的03馬刺VS湖人去觀察鄧肯又偷偷朝科比移動了幾釐米。

唉,真是一個無趣的人啊!


"

“你會去閱讀一篇闡述鄧肯有多受人低估的文章嗎?”

“一整篇文章都講鄧肯?”

“沒錯,這可是過去的十年裡最好球員的故事啊。”

“額......我大概會粗略的看下前兩段和各部分的大意,然後迅速翻過去吧。”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段有趣的開場來自我籃球寫作的啟蒙讀物《籃史通鑑》之中鄧肯章節的開篇,發問者是這本書的作者比爾-西蒙斯,而回答者是他的鐵桿球迷父親,精煉且準確的概括了一個鄧肯在非鄧肯粉絲下的視角:

偉大,卓越,但是無趣,或者說.......不顯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這樣的特質沒能讓鄧肯在擠開羅伯特霍利和霍勒斯格蘭特暴扣之後,對著鏡頭咆哮從而製造一個完美的十佳球鏡頭;

沒能讓他在封蓋掉科比、馬丁、奧尼爾或者別的什麼之後風騷的搖搖手指,然後登上當天的話題熱搜;

更不會在休賽季風騷的拱火大打嘴炮,隔空和加內特對罵“奶奶個熊,老子還是第一大前”從而讓所有媒體工作者瞬間高潮加班加點的趕稿。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給一個從未看過NBA的人歷史上所有大前鋒的3分鐘比賽剪輯,並讓他在看完之後立刻給我們一個“你覺得誰強的排位”。

第一大概屬於KG,第二非AD莫屬,第三個第四個位置需要在巴克利和格里芬之間做一個抉擇,斯塔克邁爾去第五,然後是韋伯、馬龍、德克以及球風和外星人一樣的麥克海爾。

然後,你敢壓上全部身家打一個“鄧肯在這個人手下一定排的比韋斯特高”的賭嗎?反正我不敢。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過,如果真的有一天真的有這項娛樂活動,相關公司也願意為此開出賠率,我覺得鄧肯>加內特最高可以開到1:200,毫不誇張。

但這可不能怪新聞工作者或者那些走馬觀花的輕度球迷,換做是法爾克這樣的行家大拿,也很難在一場直播裡通過只看一遍直接注意到下列事實

事件A:

底線的鄧肯悄悄的往中路移動了一小步,弧頂運球的勒布朗察覺到了這件事,把球傳給了邊線切出的查爾莫斯完成了一記強投三分打鐵。

討厭勒布朗的吃瓜群眾:呵,勒布朗又甩鍋。

喜歡勒布朗的吃瓜群眾:渣渣查爾莫斯,這都投不進。

勒布朗&鄧肯:嗯,聰明的判斷。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事件B:

在被科比拉桿打中一記2+1之後,鄧肯把帕克、吉諾比利和鮑文聚攏在一起,下一回合科比沒有選擇突破而是叫擋拆之後直接幹拔打鐵。

討厭科比的吃瓜群眾:老大又上頭了,嘎嘎!

喜歡科比的吃瓜群眾:接著投,衝鴨!

實際發生的事:鄧肯囑咐鮑文用前後步防守站位,誘導科比向底線突破,而帕克和吉諾比利悄悄擋在了科比和弱側射手的直線之間,鄧肯則已經準備好去底線關門。

當然,這都是起源於罰球時那次十五秒左右的小會議,教練可沒時間專門說這個。

當然,也有可能是科比真的上頭了。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隨便拿1997-2016年間馬刺一場比賽的錄像複習,並把你的注意力從單純的場面轉移到尋找相關“事件”上,你會在一場比賽裡看到不下十次的這種回合。

包括帕克小陀螺和吉諾比利蛇形走位之前鄧肯紮實的擋人,斯普利特撥到這個進攻籃板之前的1.5秒鐘鄧肯用肩膀卡住了伊巴卡的背部。

某種意義上來講,鄧肯整個生涯和作為球員的強度就和他的防守從未獲得過DPOY的原因一樣,功夫都下在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我在描述防守者水平的文章裡專門提到過一個概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優秀的防守人完成補位和護框,但神級防守人直接更改一支球隊的戰術佈置和進攻選擇。需要的僅僅是一次微小的移動,站位,甚至只是上場。

邁克爾喬丹在後三連冠時進攻既簡且快,那是因為接球前卡位、擺脫、突破路線的選擇和對協防的判斷都已經做完了,功夫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更不要提鄧肯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還是掛著一副和這個充斥著雄性激素聯盟格格不入的“我趕著回家給我兒換尿布”的禁慾臉,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鄧肯用每場比賽都夠科比做半小時《details》的比賽方式兢兢業業的打了二十年球,而NBA官網供普通大眾查閱的“掩護助攻”這類數據只能追溯到2016季後賽,錯過了鄧肯二十年生涯的十九年,這簡直是一場宇宙級的犯罪。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在RPM(真實正負值)粉墨登場之前我們一直對這種類型的球員到底有多強沒有什麼精確的評估辦法。而RPM這項數據和鄧肯重合的年份只有三年:2016、2015還有2014。

在這三年裡,老到不能再老的化石版鄧肯的DRPM是5.43(聯盟第二,同位置第一)、4.67(聯盟第五,同位置第三)和5.38(聯盟第三,同位置第一)。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結合馬刺這些年一直優秀的戰績和巔峰期更好的防守,一想到鄧肯DPOY的排名最高一次只到了第三,我就想跳起來用小拳拳錘這些記者的胸口。

鄧肯被那些印象流和大多數揚言“我看過比賽”的人低估了,也包括我。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冷冰冰的數字是客觀而冷靜的,但有時候數據和數據發生的情況或許並不相同。至少,我們得承認一件事,在2019賽季打猛龍/勇士/雄鹿時拿下的50分和打正在重建中的太陽/老鷹的意義是不同。

而像范特西一樣的弱智遊戲總會忽略掉這些東西的微妙差異——偉大的球員可以在面對真正的強敵時,提升自己的比賽級別,在2001-2003年間[3],站在聯合中心和斯臺普斯球館的鄧肯是兩個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不信?我們來翻閱一下有趣的數據。

2001年季後賽,頭兩輪馬刺分別以3-1和4-1不溫不火的幹掉了狼王和小司機,鄧肯也只是在兩個系列賽裡拿下了平平無奇的22+13和27+17。

然後,鄧肯遇上了當年像胖虎和小夫一樣橫行無忌的OK,在主場,鄧肯兩場比賽場均34分14.5籃板4.5助攻4.5封蓋,合計45投25中——對面的鯊魚是23.5分12.5籃板3助攻1.5封蓋,合計43投19中。

當然,這幾年和鄧肯對位的格蘭特和霍利,和鯊魚對位的是羅賓遜,這也是原因之一。在打完這兩場之後,鄧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棄了比賽。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2002年季後賽,第一次拿到MVP的鄧肯開啟了殺戮模式,在羅賓遜更老的情況下完全負擔起了馬刺隊。首輪,超音速和馬刺搶五,鄧肯場均26分11籃板5助攻6封蓋,場均罰9.8個籃;

次輪,雖然依然被OK4-1掃地出門,但系列賽裡,鄧肯則是場均29分17籃板4.6助攻,對面的鯊魚21.4分12籃板3助攻——在最後出局的兩連敗裡,鄧肯背靠背拿下了30+11+6+4和34+25+4+2,真實命中率是68%和58%,對面的鯊魚兩場合計43+22,真實命中率飄在五成。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節奏最沉緩,最不利進攻的2000-2004年,對面是在總決賽隨便刷35+15的鯊魚。

而他2003年更是打出了一場後合併時代能進入總決賽萬神殿前十的單場表現——32分20籃板6助攻3搶斷7蓋帽,70%的TS,僅僅一個失誤,比膾炙人口的G6牛逼的多。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毫不客氣的說,觀看那幾年馬刺的比賽,就像在欣賞NBA版的《哆啦A夢》。

馬刺全隊和那會還並不叫諸葛維奇的波波圍著我們的21號上竄下跳索要道具,讓鄧肯某個關鍵比賽裡得到全隊三分之一的分數、在鯊魚頭上拿走20個籃板、蓋馬丁7個火鍋、為帕克&吉諾比利擋出10個空位、拿出對位防守、拿出協防、拿出攻堅、拿出高位策應、放大燈還有仙女棒.........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邁克爾喬丹的絕對巔峰在1988-1993,後三年他有被戴利讚不絕口的皮蓬;

勒布朗的絕對巔峰在2009-2013,11、12兩年的韋德對得起超級隊友的稱號;

科比的絕對巔峰是2006-2010,你不能否認加索爾是夠格的全明星隊友,甚至能在幾個搶七裡成為球隊的MVP;

魔術師在卡里姆的廕庇和沃西、斯特科的引擎加持下成長;

伯德所在的86凱爾特人無與倫比,每個人都多少少都在自己的絕對巔峰遇到了相對好的環境和優質球隊,幫他們發揮自己運動員遊刃有餘的質感。

而鄧肯絕對巔峰的2001-2003,他的身邊只有滾球獸和獨角獸,而當他們變成戰鬥暴龍獸和鋼鐵加魯魯的時候,鄧肯又已經患上了不知道給自己運動能力打了多少折的足底筋膜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有人比2002-2003這兩年的鄧肯更強,但沒有人能像那兩年的鄧肯更能給人一種不斷從四維口袋裡掏出新東西應對當下局面的體驗了。

哪怕是喬丹和勒布朗,外線天生沒有那種得天獨厚的防守,卡里姆、鯊魚、威爾特、拉塞爾統統不行,哪怕是無所不能的兩連冠大夢,他好歹不愛為隊友擋拆!

除了在剛失去羅賓遜又面對F4的04西決、被足底筋膜炎找上又恰好迎上防守最高峰的05總決和11首輪裡表現的低於人們的期待,在鄧肯20年的生涯1000多個常規賽勝場和無數季後賽旅程裡。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所有“可能會決定鄧肯生涯評價”的關鍵系列賽裡鄧肯都表現的像是鄧肯,哪怕到了快退役的時刻,他還是能在13年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拿走30+17和24+12;在15年搶七出局前,在小喬丹頭上卷下27分11籃板。

他不會像喬丹一樣興之所至就颳走一個45分,然後看著風暴過後的遍地殘骸點燃一支雪茄,而是在大多數時候用一雙有力的大手托起了帕克、吉諾比利和後來的倫納德。

每場拿下18-22分和上雙的籃板,擋人,在罰球時召集大家開會討論防守,然後悄悄的移動一小步讓勒布朗們放棄一次突破,然後在決定冠軍歸屬的G6裡半場拿下25分,這就是鄧肯。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或許很多年之後有人會拿進攻時代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數據告訴我AD已經超越了鄧肯。或許有人會篤定加內特如果改換生涯起點一定能獲得和鄧肯一樣的成就。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這是錯的。

這是鄧肯被大多數人低估的第二個地方。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鄧肯和拉塞爾是史上人格魅力最大的球員嗎?

至少,奧哈巴赫應該是這麼想的

即使作為一個喬丹的腦殘粉,我也無法確信如果菲爾傑克遜和斯科特皮蓬晚來了一段時間,平行世界的喬丹是不是永遠也找不到“天才-容忍自己的弱智隊友”之間的平衡點,如果沒有那次棒球假期,或許喬丹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凡人的苦悶;

同理,沒有一個教練願意在實力相同的球員中挑走一個在大巴車後座待著的青年人(幼年科比);勒布朗撞過斯波的肩;伯德的高傲浸入骨髓;威爾特的麻煩舉世皆知;鯊魚除了2000年自尊心受損時從未把籃球放到第一位;

韋斯特海德被魔術師逼走;賈巴爾在球隊給魔術師25年合同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給球隊難堪“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把好看放在贏球之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哪怕是拉塞爾,在種族歧視最嚴酷的幾年裡成長起來,每天回家都可能在床上見到一泡新鮮熱辣的大便的他。

如果沒有遇到主教,拉塞爾的自尊心會讓他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奧斯卡嗎?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但我沒有在鄧肯身上聽到過任何不安定的傳聞,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只有2001年面對OK時的潰敗和裡弗斯的飛機,讓鄧肯和領袖這個詞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搖。

這二十年裡馬刺更換了四個陣地戰的第一領袖(鄧肯-帕克-吉諾比利-倫納德);改變了三次打法(雙塔時代-帕克/馬努&鄧肯高位擋拆-多點突分+擋切+三分群的小球時代);鄧肯的角色更改過五次(1.比老大還牛逼的超級新人-2.絕對BOSS-3.被從前小弟在戰術權重上逐漸反超的第二選項-4.不可或缺的零件-5.普通輪換),起碼有四個“-”裡的內容可以引發一場地震,但這二十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紅酒、唱歌、今晚吃飯誰請客和霸王防脫的段子、表情包、50勝和5個冠軍。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其中,第一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1”時期,第二第三個冠軍來自防守時代和“2”時期,第四個冠軍來自高位擋拆和小球時代的過渡期和“3”時期。

第五個冠軍來自小球時代序幕和“4”時期,在“5”時期,他依然待在一個67勝的球隊裡貢獻了聯盟第二的DRPM。

想想剩下九位歷史前十里能挺過多少“-”,然後你就知道一件事,鄧肯是真他媽的牛逼。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如果你讓我贏下一個生死攸關的系列賽,我或許會在鄧肯之前選擇91喬丹、72卡里姆、00鯊魚、12勒布朗或者別的什麼。

但如果你讓我在不確定我會經歷什麼的情況下從零開始開拓一段歷史,我會希望陪在我身邊的是1997年的蒂姆鄧肯,沒有第二個選項了。

這是我們最低估鄧肯的一點,一位超超超超級巨星。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儘管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依然會選擇觀看巴克利在1993年暴打超音速並狂噴垃圾話的樣子,而並非對著清晰度不高的03馬刺VS湖人去觀察鄧肯又偷偷朝科比移動了幾釐米。

唉,真是一個無趣的人啊!


我們到底有多低估蒂姆鄧肯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