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長得這麼帥,卻要掉頭髮?

能讓我情不自禁地說出這句人生感慨的人有兩位。

一位叫唐鑑軍,一位叫狄龍

前者成名於象牙山,有個更為廣大觀眾熟知的名字:謝廣坤。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後者則在獅子山下度過了人生的光輝歲月,當然,他已經不做大哥好多年。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我從沒想過這二位有同框的機會。

《鄉村愛情11》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次元壁是不能被打破的。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香港和鐵嶺之間,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01

狄龍年輕時很帥。

帥到讓成龍流淚。

據說當年成龍找古龍討劇本要角色,古龍卻說:“我的劇本是寫給狄龍、姜大衛拍的,不是給你拍的。”

成龍大哥很傷心,但也得服氣。

古龍筆下的男主,大多風流倜儻玉樹臨風,論外貌,顯然狄龍更加適合。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高顏值的狄龍在70年代的香港影壇風頭極盛。

他翩翩濁世佳公子的形象,完美地契合了當時古裝片武俠片的需要。

楚原張徹李翰祥,都喜歡用狄龍。

因為有狄龍,就有票房。

人們喜歡看狄龍和姜大衛賣腐,鐘意看狄龍微笑。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到了八十年代,狄龍髮際線漸高,或許是為了保養身體,武俠片不怎麼演了,演技倒打磨得愈加成熟,86年上映的《英雄本色》裡,周潤發和張國榮當然是風光無限,狄龍的表演也是精彩非常,一舉奪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那時的狄龍,是香港影壇的絕對巨星,響噹噹的大佬。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四十歲的他未必沒想過日後會北上淘金,但他一定不會想到,他會在七十三歲高齡的時候,在一部叫做《鄉村愛情11》的農村權謀題材電視劇中出演一個配角。

港星北上淘金,狄龍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但當我看到他說著蹩腳的普通話出現在象牙山時,我心裡的感覺是全新的。

十幾年前看到這一幕,我也許會感嘆:

“厲害了,竟然請到了狄龍。”

而如今我只會想:

“狄龍也是要吃飯的啊。”

02

80年代李翰祥到內地拍《火燒圓明園》,演員是香港班底,但女主用的是內地演員劉曉慶。

劉曉慶後來提及這段合拍經歷說,自己每天和群演一起吃饅頭鹹菜,香港演員們開飯則有餐車,雞鴨魚肉應有盡有,為了吃肉,她曾罷工抗議。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紅遍大江南北的劉曉慶尚且如此,香港演員和內地演員當年的待遇差距可見一斑。

把港星當太后老佛爺小心伺候著的日子,在內地持續了很多年。

那時的港星北上,是因為內地的錢好賺。

而如今,像狄龍這樣的老牌港星到內地拍戲,原因很簡單:

待在香港,實在是沒錢賺了。

他們在劇組中一定還會受人尊重,但片酬已不會再是天價,對於觀眾來說,他們的參演也很難成為打開電視的動力。

在《鄉村愛情11》中,人氣高過狄龍的至少有三個花美男,而我還沒有計算人氣小花謝大腳。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比狄龍年輕幾歲的吳孟達前段時間參演了春節檔大火的《流浪地球》,他說“這是我拍過最累的一部戲”,但同時也表示:

“值了”。

《流浪地球》所代表的國產電影工業化水平讓吳孟達感到信服。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我們看到,香港演員開始真正成為內地電影的一份子。

他們不是獨特的,不是高出一籌的,而是真正開始融入。

如果我們沒看過達叔的電影,不認識達叔,也並不會覺得他在《流浪地球》裡有什麼特別。

演技出眾的老戲骨,香港有,內地也有。

想賺錢,就得適應。

十幾年時間,香港演員和內地電影市場之間的關係,悄然改變。

攻守之勢異也。

03

香港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它更像是一個文化座標。

港片、港劇、港影、港星,包括以金庸、倪匡、亦舒等人為代表的香港文學,組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鏈。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港星北上不復昔日榮光,只是香港文娛產業這座大廈整體傾頹的一角。

《鄉村愛情11》裡狄龍的臉上,彷彿寫著一群人的疲憊和衰老。

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從香港娛樂業的身邊走掉。

就拿北上的港星來說,很多人固然有實力有特點,卻已經不會再有當年那樣適合他們發展的土壤。

曾經的TVB視帝羅嘉良在內地多年,不是拍網劇,就是給別人做配演反派。

撈家演技不好嗎?當然不是。只是年紀大了,知名度降了,市場沒了。

而且就算撈家依然年輕,現在又哪裡有《創世紀》裡葉榮添那樣的角色給他演呢?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換而言之,就算是雙週一成,也再沒有八九十年代時的機遇。

曾經,他們拍一部賣座一部,不愁票房。

而如今,春節檔硝煙已快散盡,周星馳和成龍都傷痕累累,慘淡收場。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觀眾的選擇多了,市場的空間大了。

香港電影要生存,必須得有內地市場,但內地觀眾,似乎已經沒有那麼需要香港電影。

更重要的是,香港電影的優勢在逐漸消弭。

什麼是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的最大的特點在於一個“快”字。

高效率、快節奏、多鏡頭、大信息量。

商業化成熟的香港電影,不管質量如何,都能夠保證一定的可看性。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而如今,高質量的內地電影已經能做到比港片更快,觀眾對於更成熟的好萊塢電影更是見得越來越多。

港片的優勢,恐怕就只剩下人了。

我當然承認,我依然無法抗拒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等巨星的魅力。

但我難過的是,幾十年間,我們看到的依然是那些熟悉的名字。

是他們太常青,還是後輩不爭氣,你心裡一定存在答案。

四大天王之後,再無天王,何其悲哀,也太無奈。

04

《鄉村愛情》拍到了第十一季。

“鄉粉”可以自豪地說:

“至少在數量上,我們比《老友記》的生命力還要強。”

能在競爭激烈到白熱化的電視劇市場中存活下來,只靠運氣一定不行。

但你要說謝廣坤和劉能打情罵俏的故事有多麼無與倫比得好看,那也是扯淡。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在我看來,《鄉村愛情》的生存祕訣在於“求變”。

《鄉村愛情》的播出平臺,幾經變換。

從央視到衛視,再到網絡平臺,很多人覺得《鄉村愛情》會死,而且會死的很慘。

但《鄉村愛情》活下來了。

土味的《鄉村愛情》,走出了最潮流的爆紅路線。

在宣傳的引導下,網友突然發現《鄉村愛情》是可以被解構的。

當人們開始樂此不疲地分析謝廣坤和劉能是否走在時尚的前列線上,趙四的舞步是否獨步亞洲時,《鄉村愛情》就活了。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它不再是一部電視劇了,它變成了一種亞文化。

哪怕極不成熟,哪怕充滿魔幻色彩,但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無法複製的個性特點。

香港電影也需要求變。

但怎麼變呢?

周星馳在思考,成龍在思考,林超賢也在思考。

可以說,林超賢在用自己的方式拍著香港電影。

《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不是港片嗎?


香港電影併入“鄉村愛情”



你當然可以說它們不是,但林超賢的鏡頭,氤氳著的是最香港風格的味道。

傳承下來了,自然就是港片。

林超賢的“求變”中有著“不變”。

而王晶劉鎮偉等人的“不變”裡則滿是“大變”。

有人蓋樓有人拆遷,才是最真實的時代圖景。

我不希望香港電影死,更不希望香港文娛產業坍塌。

我還想聞到那些熟悉的氣味,找到那些舊時的觀感。

也許,該有更多的狄龍闖入象牙山看看。

站在獅子山上,已經很難望見明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