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
"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汪春燕,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

北京市十一學校地理學科主任


從十一學校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再次回到十一學校,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簡歷只有短短的三行,卻已然走過了職業生涯的二十多個春夏秋冬……

這二十多年,一個問題始終在腦海中盤旋:什麼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我沒有確切的答案,或者說這個答案是不斷變化的。

以前的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課要講得很好。一位優秀的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教學基本功。

所以當時的我,教案設計得精心,課件製作得精美,讓學生爭相拷貝;

對教材熟悉得可以準確地說出哪些內容在哪一頁碼上,讓學生非常驚奇;

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自主的思考,他們每天只是在“監督”下被動完成任務,為了考試分數,不斷重複別人的答案,顯然,這不是真正的教育。

地理學科教學的本質是培養能用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充分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的關係的人。這個時候的我認為,要想清楚讓學生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賦予地理教育以生命力。

"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汪春燕,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

北京市十一學校地理學科主任


從十一學校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再次回到十一學校,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簡歷只有短短的三行,卻已然走過了職業生涯的二十多個春夏秋冬……

這二十多年,一個問題始終在腦海中盤旋:什麼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我沒有確切的答案,或者說這個答案是不斷變化的。

以前的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課要講得很好。一位優秀的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教學基本功。

所以當時的我,教案設計得精心,課件製作得精美,讓學生爭相拷貝;

對教材熟悉得可以準確地說出哪些內容在哪一頁碼上,讓學生非常驚奇;

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自主的思考,他們每天只是在“監督”下被動完成任務,為了考試分數,不斷重複別人的答案,顯然,這不是真正的教育。

地理學科教學的本質是培養能用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充分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的關係的人。這個時候的我認為,要想清楚讓學生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賦予地理教育以生命力。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選課走班開始了重新設計教學流程

2011年,學校就開始實施選課走班制下的課程改革。作為地理學科的教研組長,我責無旁貸,承擔了連續三輪地理課程的教學。這三輪課程的教學經歷,讓我在實踐和思考中不斷成長。

還是規規矩矩講好課

第一輪教學開始時,由於當時還沒有整合教材,只是編制了學生課程學習指南。所以我依然規規矩矩,按照學習指南上的知識要點,改進、講課,再改進、再講課。剛開始的時候,我感覺上課說話速度特別快,人教得特別累,但是因為知識點都講到了,倒也踏實。

講著講著,我發現學生開始疲憊,開始不那麼專注。作為聽眾,就是聽再精彩的演講,他們也有膩的時候,我想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我的教案、我的板書,應該是做到了非常好,我的課件一直都是修改到上課之前,幾十張甚至幾百張的內容夠豐富了。可是這樣的課堂,學生們真喜歡嗎?第一輪教學在疑惑中結束。

重構教學基本流程

三年很快過去,第二輪教學怎麼辦?一如既往、信手拈來地講?眼前是有現成的課程資料,現成的課件,可是那一定不是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學生求知的願望依然那麼迫切,我對自己的教學卻開始變得不自信了,總是在質疑自己——我這樣教學生滿意嗎?他們收穫的是什麼?

糾結。

這時候,許許多多的教材已經編寫出來了,能保證人手一臺的電腦也配備齊了,硬件設備、課程資源,該有的都有了,交流方式、教學方式必須得跟著變化。

就這樣,我設計了第二輪教學的基本流程。

首先,我對校本教材(《高中地理Ⅰ》)專題模塊做了如下設計:專題概述、專題問題、網址導航、閱讀思考、知識窗、課堂活動、實驗設計、前沿點擊、書目推薦、學以致用等十個欄目。

例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中,為了便於學生課堂上自主進行網上學習,在“網址導航”欄目下,為學生提供瞭如下網站地址:星星天堂:www.starparadise.net宇宙探祕網:www.yuzhoutanmi.cn中國太空網:www.spacedaily.cn北京天文館:www.bjp.org.cn每個專題模塊的網址讓學生的自主查詢有了更多的依據,學習效率也有了更多保障。再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實驗設計”欄目,我是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

一、學習目標:根據專題問題,利用功能教室小儀器測量太陽高度。

二、學習主題:測量太陽高度

三、學習任務:

1、當時的太陽高度。

2、之後的太陽高度。

3、明天當時的太陽高度的變化趨勢。

四、實驗過程:

1、分組。

2、發放儀器。

3、發放空白紙張。

4、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根據說明書中建議。或小組設計。)

記錄表樣例:

"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汪春燕,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

北京市十一學校地理學科主任


從十一學校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再次回到十一學校,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簡歷只有短短的三行,卻已然走過了職業生涯的二十多個春夏秋冬……

這二十多年,一個問題始終在腦海中盤旋:什麼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我沒有確切的答案,或者說這個答案是不斷變化的。

以前的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課要講得很好。一位優秀的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教學基本功。

所以當時的我,教案設計得精心,課件製作得精美,讓學生爭相拷貝;

對教材熟悉得可以準確地說出哪些內容在哪一頁碼上,讓學生非常驚奇;

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自主的思考,他們每天只是在“監督”下被動完成任務,為了考試分數,不斷重複別人的答案,顯然,這不是真正的教育。

地理學科教學的本質是培養能用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充分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的關係的人。這個時候的我認為,要想清楚讓學生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賦予地理教育以生命力。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選課走班開始了重新設計教學流程

2011年,學校就開始實施選課走班制下的課程改革。作為地理學科的教研組長,我責無旁貸,承擔了連續三輪地理課程的教學。這三輪課程的教學經歷,讓我在實踐和思考中不斷成長。

還是規規矩矩講好課

第一輪教學開始時,由於當時還沒有整合教材,只是編制了學生課程學習指南。所以我依然規規矩矩,按照學習指南上的知識要點,改進、講課,再改進、再講課。剛開始的時候,我感覺上課說話速度特別快,人教得特別累,但是因為知識點都講到了,倒也踏實。

講著講著,我發現學生開始疲憊,開始不那麼專注。作為聽眾,就是聽再精彩的演講,他們也有膩的時候,我想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我的教案、我的板書,應該是做到了非常好,我的課件一直都是修改到上課之前,幾十張甚至幾百張的內容夠豐富了。可是這樣的課堂,學生們真喜歡嗎?第一輪教學在疑惑中結束。

重構教學基本流程

三年很快過去,第二輪教學怎麼辦?一如既往、信手拈來地講?眼前是有現成的課程資料,現成的課件,可是那一定不是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學生求知的願望依然那麼迫切,我對自己的教學卻開始變得不自信了,總是在質疑自己——我這樣教學生滿意嗎?他們收穫的是什麼?

糾結。

這時候,許許多多的教材已經編寫出來了,能保證人手一臺的電腦也配備齊了,硬件設備、課程資源,該有的都有了,交流方式、教學方式必須得跟著變化。

就這樣,我設計了第二輪教學的基本流程。

首先,我對校本教材(《高中地理Ⅰ》)專題模塊做了如下設計:專題概述、專題問題、網址導航、閱讀思考、知識窗、課堂活動、實驗設計、前沿點擊、書目推薦、學以致用等十個欄目。

例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中,為了便於學生課堂上自主進行網上學習,在“網址導航”欄目下,為學生提供瞭如下網站地址:星星天堂:www.starparadise.net宇宙探祕網:www.yuzhoutanmi.cn中國太空網:www.spacedaily.cn北京天文館:www.bjp.org.cn每個專題模塊的網址讓學生的自主查詢有了更多的依據,學習效率也有了更多保障。再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實驗設計”欄目,我是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

一、學習目標:根據專題問題,利用功能教室小儀器測量太陽高度。

二、學習主題:測量太陽高度

三、學習任務:

1、當時的太陽高度。

2、之後的太陽高度。

3、明天當時的太陽高度的變化趨勢。

四、實驗過程:

1、分組。

2、發放儀器。

3、發放空白紙張。

4、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根據說明書中建議。或小組設計。)

記錄表樣例: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4、小組自主設計太陽高度記錄表

5、室外測量,記錄。

6、室內討論、分析數據。

7、歸納結論。

8、數據偏差原因分析。

要求:

1、閱讀使用說明書。

2、探索操作使用儀器的方法。

3、記錄數據。

而對於每一個知識專題,我都編制了問題鏈,在學習該專題的第一節課前,我都要將這個問題鏈向學生展示一下,學生帶著我的這些問題,看書、查資料、討論,摘取文字、圖片,製作電子文件夾、文檔,提交解決問題的方案,忙得不亦樂乎。

等到第二堂課,學生會結合自己製作的電子文稿進行交流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真誠和善良,提問的同學會稱讚講課的同學:你的講述很有條理,你的分析很有邏輯,你的文稿顏色搭配得太棒了。也可以感受到學生的犀利和批判,比如對這個觀點不認同,是不是可以這樣?

第三節課,學生繼續根據老師的提問和專題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看書查資料。

第四節課再次交流和分享。在我給學生的每一個專題問題鏈當中,都包含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問題,很是齊全、豐富。

例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大單元學習流程設計

第一節課:

(1)自主選擇書架上的天文書籍,閱讀15分鐘,做讀書筆記,後交流,再閱讀15分鐘,做讀書筆記,再交流。

(2)觀測活動計劃。(太陽高度角的觀測記錄)

第二節課:

1、回顧上節課閱讀的內容,用幾個關鍵詞寫下你所瞭解的內容,並梳理清楚準備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2、繼續上節課所選書目的閱讀。流程如第一節課。

第三節課:

1、教師提出單元問題。

2、學生提出5個個性化問題,記錄下來。

有問題解讀思路。

3、觀看《宇宙與人》視頻。

觀察學生:專注程度、是否做筆記。

4、佈置下節課任務:本部學生做筆記的5位學生各自主領取一個課前單元問題(可合作),下節課課堂主講。

第四節課:

1、學生:重溫單元問題——閱讀教材——尋找問題解決答案——提出自己的問題——5位提前準備的同學課堂交流——質疑、討論問題——梳理、建構本單元知識線索

2、教師:提問的方式檢測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的掌握情況——講解問題(學生自主解決不到位的問題)——課堂小結——課堂鞏固練習

第五節課:

教師引領:繪圖——學生提出個人不懂的、不會應用的問題——教師解析

我的近百位學生依據它們進行自主學習。從此,學生聽講不再是僅僅聽老師講了,而是在聽自己的同學講,聽得滿懷欣喜,聽得興高采烈;課堂上每個人都是主角,說地球、說地圖、說氣候、說故事,說得滿懷投入,說得興致勃勃。

學生在心得裡寫道:地理學培養了我一種科學的思維,如果沒有經歷這三個專題的學習,我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不會認為這些自然現象之間有著如此神奇的規律,而如果被問及這些問題,我想我能給出的答覆只能是——“地球就是這麼長的”!就這樣,在第二輪教學中,學生變了,從聽眾變成了主角,從被動變成了主動。

這樣的效果貌似不錯,可是,地理課堂教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不斷地追問自己。只要讓學生回答問題就夠了嗎?只要讓他們給出同一問題下的標準答案就滿意了嗎?學生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呢?學生應該收穫什麼樣的學科知識、什麼樣的學科能力、什麼樣的學科素養呢?

"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汪春燕,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

北京市十一學校地理學科主任


從十一學校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再次回到十一學校,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簡歷只有短短的三行,卻已然走過了職業生涯的二十多個春夏秋冬……

這二十多年,一個問題始終在腦海中盤旋:什麼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我沒有確切的答案,或者說這個答案是不斷變化的。

以前的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課要講得很好。一位優秀的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教學基本功。

所以當時的我,教案設計得精心,課件製作得精美,讓學生爭相拷貝;

對教材熟悉得可以準確地說出哪些內容在哪一頁碼上,讓學生非常驚奇;

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自主的思考,他們每天只是在“監督”下被動完成任務,為了考試分數,不斷重複別人的答案,顯然,這不是真正的教育。

地理學科教學的本質是培養能用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充分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的關係的人。這個時候的我認為,要想清楚讓學生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賦予地理教育以生命力。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選課走班開始了重新設計教學流程

2011年,學校就開始實施選課走班制下的課程改革。作為地理學科的教研組長,我責無旁貸,承擔了連續三輪地理課程的教學。這三輪課程的教學經歷,讓我在實踐和思考中不斷成長。

還是規規矩矩講好課

第一輪教學開始時,由於當時還沒有整合教材,只是編制了學生課程學習指南。所以我依然規規矩矩,按照學習指南上的知識要點,改進、講課,再改進、再講課。剛開始的時候,我感覺上課說話速度特別快,人教得特別累,但是因為知識點都講到了,倒也踏實。

講著講著,我發現學生開始疲憊,開始不那麼專注。作為聽眾,就是聽再精彩的演講,他們也有膩的時候,我想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我的教案、我的板書,應該是做到了非常好,我的課件一直都是修改到上課之前,幾十張甚至幾百張的內容夠豐富了。可是這樣的課堂,學生們真喜歡嗎?第一輪教學在疑惑中結束。

重構教學基本流程

三年很快過去,第二輪教學怎麼辦?一如既往、信手拈來地講?眼前是有現成的課程資料,現成的課件,可是那一定不是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學生求知的願望依然那麼迫切,我對自己的教學卻開始變得不自信了,總是在質疑自己——我這樣教學生滿意嗎?他們收穫的是什麼?

糾結。

這時候,許許多多的教材已經編寫出來了,能保證人手一臺的電腦也配備齊了,硬件設備、課程資源,該有的都有了,交流方式、教學方式必須得跟著變化。

就這樣,我設計了第二輪教學的基本流程。

首先,我對校本教材(《高中地理Ⅰ》)專題模塊做了如下設計:專題概述、專題問題、網址導航、閱讀思考、知識窗、課堂活動、實驗設計、前沿點擊、書目推薦、學以致用等十個欄目。

例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中,為了便於學生課堂上自主進行網上學習,在“網址導航”欄目下,為學生提供瞭如下網站地址:星星天堂:www.starparadise.net宇宙探祕網:www.yuzhoutanmi.cn中國太空網:www.spacedaily.cn北京天文館:www.bjp.org.cn每個專題模塊的網址讓學生的自主查詢有了更多的依據,學習效率也有了更多保障。再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實驗設計”欄目,我是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

一、學習目標:根據專題問題,利用功能教室小儀器測量太陽高度。

二、學習主題:測量太陽高度

三、學習任務:

1、當時的太陽高度。

2、之後的太陽高度。

3、明天當時的太陽高度的變化趨勢。

四、實驗過程:

1、分組。

2、發放儀器。

3、發放空白紙張。

4、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根據說明書中建議。或小組設計。)

記錄表樣例: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4、小組自主設計太陽高度記錄表

5、室外測量,記錄。

6、室內討論、分析數據。

7、歸納結論。

8、數據偏差原因分析。

要求:

1、閱讀使用說明書。

2、探索操作使用儀器的方法。

3、記錄數據。

而對於每一個知識專題,我都編制了問題鏈,在學習該專題的第一節課前,我都要將這個問題鏈向學生展示一下,學生帶著我的這些問題,看書、查資料、討論,摘取文字、圖片,製作電子文件夾、文檔,提交解決問題的方案,忙得不亦樂乎。

等到第二堂課,學生會結合自己製作的電子文稿進行交流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真誠和善良,提問的同學會稱讚講課的同學:你的講述很有條理,你的分析很有邏輯,你的文稿顏色搭配得太棒了。也可以感受到學生的犀利和批判,比如對這個觀點不認同,是不是可以這樣?

第三節課,學生繼續根據老師的提問和專題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看書查資料。

第四節課再次交流和分享。在我給學生的每一個專題問題鏈當中,都包含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問題,很是齊全、豐富。

例如:專題一“尋找另一個‘地球’”大單元學習流程設計

第一節課:

(1)自主選擇書架上的天文書籍,閱讀15分鐘,做讀書筆記,後交流,再閱讀15分鐘,做讀書筆記,再交流。

(2)觀測活動計劃。(太陽高度角的觀測記錄)

第二節課:

1、回顧上節課閱讀的內容,用幾個關鍵詞寫下你所瞭解的內容,並梳理清楚準備與大家分享的內容。

2、繼續上節課所選書目的閱讀。流程如第一節課。

第三節課:

1、教師提出單元問題。

2、學生提出5個個性化問題,記錄下來。

有問題解讀思路。

3、觀看《宇宙與人》視頻。

觀察學生:專注程度、是否做筆記。

4、佈置下節課任務:本部學生做筆記的5位學生各自主領取一個課前單元問題(可合作),下節課課堂主講。

第四節課:

1、學生:重溫單元問題——閱讀教材——尋找問題解決答案——提出自己的問題——5位提前準備的同學課堂交流——質疑、討論問題——梳理、建構本單元知識線索

2、教師:提問的方式檢測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的掌握情況——講解問題(學生自主解決不到位的問題)——課堂小結——課堂鞏固練習

第五節課:

教師引領:繪圖——學生提出個人不懂的、不會應用的問題——教師解析

我的近百位學生依據它們進行自主學習。從此,學生聽講不再是僅僅聽老師講了,而是在聽自己的同學講,聽得滿懷欣喜,聽得興高采烈;課堂上每個人都是主角,說地球、說地圖、說氣候、說故事,說得滿懷投入,說得興致勃勃。

學生在心得裡寫道:地理學培養了我一種科學的思維,如果沒有經歷這三個專題的學習,我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不會認為這些自然現象之間有著如此神奇的規律,而如果被問及這些問題,我想我能給出的答覆只能是——“地球就是這麼長的”!就這樣,在第二輪教學中,學生變了,從聽眾變成了主角,從被動變成了主動。

這樣的效果貌似不錯,可是,地理課堂教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不斷地追問自己。只要讓學生回答問題就夠了嗎?只要讓他們給出同一問題下的標準答案就滿意了嗎?學生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呢?學生應該收穫什麼樣的學科知識、什麼樣的學科能力、什麼樣的學科素養呢?

特級教師汪春燕:三次重構教學流程,我一直和學生共成長

再一次重新設計教學流程

第三輪教學,我再次顛覆了之前自己的流程設計,針對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對教學流程再一次進行了設計。設計之後的新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節課,學生先自主閱讀,提出自己的專題問題。我一直提倡讓閱讀課外書籍成為學生成長的營養餐。我們地理教室,書架上的書很多,每次看到學生們拿了好幾本,看完這本看那本,恨不得把所有的書都翻出來看看,我就很開心。

為學生精心挑選和購買書架上的書籍,也是我平時逛書店的重要任務。每當自己或者朋友們閱讀到一本好書,都會交流讀書心得,我也會推薦給學生閱讀。

如:探究中國歷史的《長城》、解讀城市化發展的《採訪本上的城市》、描寫新疆天山牧場的《我的阿勒泰》、介紹中國名山大川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等等,並適時將其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例如,天山牧場冬季為什麼要轉場到山麓地帶?天山北坡的植被為什麼比南坡豐富?北京的城牆為什麼被拆除?北京為什麼要接納來自南方的水資源?所有問題的來龍去脈,事實的真相是什麼?豐富的閱讀,延伸了課內所學,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神奇,更感嘆於人類的偉大。也使得他們逐漸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珍愛地球,善待環境的未來公民所應具備的地理素養也就逐漸“住”在了學生心裡。

第二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選擇課程資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節課,學生展示並分享自己的成果;課堂上,學生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那些不同的問題、精彩紛呈的答案,讓課堂上笑聲朗朗、掌聲連連;而幾乎成為旁觀者的我,總是拍案驚奇。每節課,我們就這樣在一個一個奇思妙想中驚喜。

第四節課,再次閱讀,再次提出自己的新的體驗。我從中發現,學生的想法,比我當初想象的多得多。對於一個小專題,他能提出一串的問題——

為什麼水星公轉公道的偏區力,明顯高於其他太陽系公轉公道偏區力?

同屬一個緯度地區,為什麼北極是北冰洋,南極是南極洲?

如何處理計劃生育之間的矛盾?首鋼集團為什麼首次選址在北京,現在又遷出的北京?……

例如:“寒潮”一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

學習方式:學生小組合作

——設計要解決的問題1:閱讀、概括歸納(提煉),並寫在紙上:

寒潮寫在紙中間,圍繞其歸納與其有關的關鍵詞。

問題2:調動和運用已學知識(概念、原理、規律):

解決寒潮問題涉及到了哪些背景知識。

l 帶著問題小組合作1:分享、討論關於寒潮的關鍵詞,背景知識。

設計5個關於寒潮的問題(設問)。

梳理3個涵蓋寒潮問題的設問。(只能3個設問。)

即:分析角度:成因、影響(危害、益處)、防禦措施

l 小組發言:各小組搶答。(先到先得)

l 帶著問題小組合作2:基於背景知識,將其轉化為設問。

將設問提煉出關鍵詞。

l 小組發言:各小組依順序回答。(必答)(3輪至沒有詞了為止)(實際情況是:多落點在成因上)

即:分析角度:

l 帶著問題小組合作3:寒潮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說出結論(關鍵詞)。

l 小組發言:各小組依順序回答。(必答)

即:角度:電力、通訊、交通、農業(牧業)

對於同一個學習任務,同學們因為自己的問題不同,而選擇了不同的學習資源。在課程結業的時候,大家將課程資源包傳到網上共享。曾經課堂上,是“一個主角多個聘用”,一個課件多人用,現在課堂上人人都是主角,課件多到數不過來。豐富的課程資源,多樣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帶到知識的海洋,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

這一次的流程變革,主要的變化在於:多元化的地理課程設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地理學習的方法就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

具體來說:變化一:設計不同專題課程內容,課堂教學流程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化二:繪圖、歸納、閱讀、實驗、生活探究……地理學習的途徑變多了。變化三:設計網絡教學課程,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我的教室配有30檯筆記本電腦,為學生網上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我請學校的電教老師在每一臺電腦上安裝了“Google Earth”軟件,並根據課程選擇了適合網絡教學的內容,設計了網絡課程的學習規範流程、教學流程,培養學生在網絡學習情境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學校教育就應該是這樣的: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自主規劃學習進程,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課程內容變了,課堂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思想火花和創新想法讓作為設計者的我感動和欣喜,所以,只要給學生髮揮的空間,他們就可以讓我們大為驚歎!變革地理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成為我不斷追求的目標。

學生在他們的學習總結中寫道:“地理課教給我做事的方法和原則。有序地使用電子資料夾,有序地利用教科書,使用電腦……這些看似小事,但是其中卻有大學問,讓我受益匪淺。還有地理學習的方法——整理視頻資料、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搜索網頁,實踐操作,通過這幾種方式,讓我在學習地理時,有了更加立體生動的體會。我發現,這些方式不僅僅可以應用在地理學科,其他的學科也可以借鑑。

“半學期的地理課之後,我對地理這一學科產生了全新的認識。原來地理也可以這麼學!在老師的安排下,地理完全成為了自學的天下,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多的知識,則需要我自己去查資料。課上的發言都沒有對錯之分,不同的只是同學們認可與不認可,地理課真正地成了學生探索的海洋。

“在學習過程中,我不光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如何收集知識。網上有太多的東西,乍一看挺嚇人的,不知道該用哪個。但是經過老師給予的多次 實踐機會,我逐漸掌握了資料的收集方法,並且提高了整合概括能力,知道如何精簡地解說出自己瞭解到的地理知識,並用容易理解的語言讓大家明白。地理真是博大精深的一門學科。” ……

三輪課堂教學,三次方式的改變。我由最初的自信滿滿,到困惑甚至是痛苦,思考課程改革的理念,再到嘗試改變,直至看到學生的變化,我才又找回了做教師的自信。

不把課堂還給學生,你就不知道他們有多厲害、有多精彩。而我親愛的學生們,經歷了短短一個學期的地理課程學習,瞭解了宇宙的深邃與奧妙,知道有太多未知世界的問題等待他們去探索,也明白開啟答案的鑰匙原來已經掌握在自己手裡。勇於質疑,善於探索,追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樂於創新,這也許就是我理解的學科教育本質。


編輯 | 蒲公英教育智庫 · 星教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