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海潮青年:2019年的高考已經落下帷幕,各科試題發佈後,想要一探究竟的不僅只有老師、學生,還有許多早已走出校園、在社會中經歷種種的人,這群人的部分人認為2019年的地理高考試題全國一卷不像地理題、不是“純地理”,持這一疑問的沒有老師、學生、擁有地理思維的人,可見不少人對地理的誤解、對地理思維的忽視。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試題選擇了8份材料:長江三角洲某村轉型發展;歐盟人口結構及變化產生的影響;東北某地鐵路網分佈與運輸物質;黃河小北幹流河段的水文特徵及影響;澳大利亞汽車工業區位及變化、困境和影響;裡海、黑海、地中海地區因板塊運動山地隆升帶來的變化、黑海由淡變鹹的原因;成都安仁古鎮遊客留宿原因分析;密歇根湖與伊利諾伊河人工運河和清淤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所設置的問題都是地理學科的內容,都是地理學研究對象,解題的切入點一定是地理,一定選擇地理思維來解題,如果拋開地理思維、脫離地理學科,你選擇題可能選對了,你可能認為綜合題會做得很好,但背後,你並不具備地理視角和思維,地理對你來說一無是處。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高中地理學科所承載的任務是引導青少年用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用獨特的角度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周圍的生活、周圍的社會。從地理知識水平上來講,很多人之間的區別並不大,但凡初中學了地理的人,肯定知道我國最高的山峰、美國的首都,學了高中地理,肯定知道“東加西減”、“北逆南順”、“北右南左”,但這並非地理的全部,真正的區別是地理視角、地理思維,不同的是看待世界的視角、觀察周圍世界、生活、社會的角度。

高考地理新變化

2019年高考地理全國一卷最直觀的變化是:地球運動遠去、人文地理佔比高於自然地理、試題設置更加靈活、試題難度較往年降低。首先,本套試題考察了工業、人口、交通、水文、地質作用等知識點,立足教材的基礎知識,但沒有聚焦於基礎知識本身,側重點在於對地理思維過程的考察,注重發掘地理原理、規律。

其次,選擇題從時事材料出發,聚焦於主題,但角度分散,問題的設置多層次、多角度,引導考生使用地理學科的思維探究問題,簡單說就是注重考察考生對地理原理的分析、推理、應用。最後,綜合題立足於區域,把多種地理要素融合或疊加在特定區域中,側重於考察考生認識地理、分析地理、探究地理,引導考生揭示地理內涵。

透過《2019年高考文綜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可以發現,本套試題體現了注重考察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很好說明了地理學科的價值觀念,從整體性視角考察考生的地理過程推理能力,從時間性視角考察考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從開放性視角考察考生的地理創新思維能力。

這些變化,意味著地理老師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重視學生培育地理思維,避免把學生作為大容器而只往其中注入教材知識,需要老師帶學校拓展視野,從教材出發合理擴展地理知識,讓學生擁有整體性、時間性、開放性的地理視角和學科素養。

從吃肉看地理思維

何為地理思維?相關學者下的定義是人們對地理事物的理性認識過程,這種理性認識活動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人們根據思維的共同規律,認識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內部聯繫,達到對地理事物規律性的認識,地理思維包括地理形象思維、地理邏輯思維和地理辯證思維。

地理形象思維包括了文字描述、圖象顯示、地理空間想象; 地理邏輯思維包括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因果分析、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地理辯證思維包括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觀念到概念的思維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體現在人類生存與發展、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汙染與治理等關係。

這麼看地理思維,專業術語太多,太晦澀難懂了,對理解地理思維無益,民以食為天,我國最不缺的就是吃貨,在餐桌上不能少了肉,所以就從吃肉出發,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我國東部常出現在餐桌的肉是豬肉,西亞的餐桌上絕對看不到豬肉,西歐的餐桌上常出現的是牛肉,南亞的印度餐桌上絕對看不到牛肉,都在同一個大陸上,同處於中低緯度地帶,有吃豬肉的就有不吃豬肉的,有吃牛肉的就有不吃牛肉的,為何?這時候,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政治軍事、經濟都會成為人們看這一現象的視角,但其實最根本的是地理氣候原因,氣候的背後是地球運動(暫且不談)。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常年受西風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西歐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終年溫和溼潤,說白了就是冬天不了夏天不熱,時常潮乎乎的,這樣的氣候適合長草,卻對糧食生長不利,所以在西歐的草地上看不到“小草也會疼”,每到晴天可以看到一群群人在草地上活動。在歷史上,人們會把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種糧食,一部分種草,時隔一兩年輪換一次,以提升土壤肥力這樣的耕作方式被稱為輪作,糧食給人吃,草給牛吃,牛多了又給人提供肉和奶。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我國能和西歐一樣嗎?顯然不能。我國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後者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兩者都受制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一到冬季,草都要變黃枯萎,卻適合多種糧食生長,而土地在常年的耕作之下,肥力就會降低,但無法像西歐那樣採用輪作方式,通過種草來維持土壤肥力,只能施加肥料。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在沒有化肥的時期,來源於牲畜的糞肥就是最好的肥料,豬產生的糞肥最多,結果就形成了糧食多了豬多、豬多了糞肥多、糞肥多了產糧多這樣完美的循環,支撐了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中國東部地區餐桌上豬肉很常見就很容易理解了。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西亞在歷史早期是吃豬肉的,亞述王朝及以前,曾經溼潤的兩河流域和西亞北部的餐桌上有豬肉,豬在西亞消失與環境變遷有關,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下,西亞地區常年炎熱乾燥,這樣的氣候下,一旦自然環境被破壞就無法恢復,西亞很多地方都荒漠化了。豬吃得多,而環境惡化後人們的糧食供給都出現了問題,顯然無法再養豬了,沙漠裡也無法放豬,因為它們汗腺不發達,豬就這樣在西亞消失了,直到被引入宗教約束。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印度有牛,牛的生存環境很好,但他們為什麼不吃牛肉,只用牛來幫助人們耕作?背後依然與氣候有關。受制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南亞的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分乾溼兩季,雨季集中,最高一個月的降水量可以衝出座標系,極易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同時適合水稻生長,水稻就是水田,地裡邊是泥。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在災害嚴重的時節如果把牛宰吃了,來年就沒有耕作的畜力,而水田耕作的第一步就需要翻地,雨季來臨之前的地無法插秧,如果沒有牛,地都耕不了,所以長時間的經驗教訓,讓人們意識到,無論水災多嚴重、災害多頻繁,牛不能吃,來年還得幫助人們進行農業生產。

高考地理變化,從吃肉理解什麼是地理思維

以上是吃肉的事,怎麼就和地理扯上了?這就是地理的思維方式,是以地理的視角看這個有趣的世界。2019年的高考地理全國一卷,考察的實質是地理學科素養,這無疑是讓人欣慰的。

高中地理學習

地理學習要避免掉入記憶的海洋中,偶爾躍出海面換口氣,提升自己的地理學科素養,因為記和背的最終目的一定是擁有地理思維;地理學習的另一方面是注意方法轉換,這也是地理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也只有地理學科才會有這樣的要求,這是地理學科性質決定的,地理是文理兼蓄的學科,學習不同的板塊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該記該背的知識要記、背,不該記背的知識點記背也沒用。

你學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旅遊地理,即使沒學過你也接觸過,或多或少都能做題,背的東西誰都能背,記的東西同樣如此,但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你會做多少題,而是地理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它們將是高考地理考察的重點,認真學的同學對它們肯定會有感性的認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