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
"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

2017年4月8日,這是耿店村74歲老人耿登成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他和老伴一起搬進村級敬老院二層小樓,冬暖夏涼、寬敞明亮的“小洋樓”,讓耿登成感覺像做夢一樣。“以前,我們日子難過,沒房子住,現在免費住樓房,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啊!”耿登成說,為了記住這件大喜事,他專門將喬遷新居的日期寫在一張紙片上並珍藏。其實,這僅僅是耿店村發展的一個小縮影。耿店村,一個以農業為主業的平凡小村,沒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卻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點贊並吸引無數人的目光。它不平凡之處在哪兒?內生動力之源是什麼?近日,“奮鬥70年 融媒看鉅變”融媒體報道小組記者來到耿店村,尋找事關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答案——傳統農業與美麗鄉村如何有機結合,化為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的生動實踐?
"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

2017年4月8日,這是耿店村74歲老人耿登成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他和老伴一起搬進村級敬老院二層小樓,冬暖夏涼、寬敞明亮的“小洋樓”,讓耿登成感覺像做夢一樣。“以前,我們日子難過,沒房子住,現在免費住樓房,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啊!”耿登成說,為了記住這件大喜事,他專門將喬遷新居的日期寫在一張紙片上並珍藏。其實,這僅僅是耿店村發展的一個小縮影。耿店村,一個以農業為主業的平凡小村,沒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卻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點贊並吸引無數人的目光。它不平凡之處在哪兒?內生動力之源是什麼?近日,“奮鬥70年 融媒看鉅變”融媒體報道小組記者來到耿店村,尋找事關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答案——傳統農業與美麗鄉村如何有機結合,化為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的生動實踐?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登成將喬遷新居日期寫在紙片上



20年的嬗變:

耿店村由“空心村”變富裕村

耿店村地處茌平賈寨鎮腹地,人口800餘人,人均耕地不足2畝。

20多年前,像其他普通村莊一樣,耿店村村民依靠種植糧食作物維持生計,多數農民始終未能擺脫經濟窘迫的困境。

上世紀90年代,魯西平原掀起一股建設蔬菜大棚的熱潮,窮則思變的耿店村人也開始嘗試種植大棚蔬菜。

“我們村是從1996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的,那時候蔬菜品種單一,技術落後,效益不好,村民發展蔬菜大棚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牴觸情緒。”耿店村村民耿傳喜說。

在蔬菜大棚產業未形成規模之前,耿店村的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最多的時候有200人在外打工,每到春節過後,村裡冷冷清清的,幾乎成了一個“空心村”。

2002年,耿遵珠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根據勞動力多、傳統種植效益低下、村民致富願望強烈等實際情況,他決心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

短短十幾年間,耿店村便從過去60多個蔬菜“小土棚”,發展到現在有600多座溫室大棚的“蔬菜村”,人均收入也從10年前不足3000元提升至現在的3萬餘元。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村裡1400畝土地不夠種,還流轉了外村800畝,“越來越多年輕人迴歸,種植大棚的,70後、80後、90後佔近九成。”耿遵珠說,去年,一個蔬菜大棚的純收益五六萬元,他們村一年掙一二十萬的種植戶非常普遍。

29歲的耿付徵以前在外地維修電腦,去年,他在家承包了兩個蔬菜大棚,一年來淨掙了10萬多元。不久前,他從4S店購買了一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

隨著大棚效益的提升,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提高了,腰包也鼓了起來。為改善村居環境,耿店村利用新農村建設契機,進行了新農村規劃、建設。11座居民社區樓房拔地而起,這些居民樓以成本價向村民出售。

同時,耿店村還興建了文體大院,修建了柏油路,改造了全村電網,實施了村級“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工程,建成茌平第一個村級敬老院、第一個村級婚宴大廳、第一個村級殯儀館、第一個村級公墓。既方便群眾生活,也改善了村風、民風。

“現在,村裡家家通暖氣,戶戶住上了帶車庫的樓房,水、電、暖、氣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耿店村村民的生活和城裡人的沒啥差別!”耿遵珠說,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村裡創業成為“棚二代”。


“兩業”驅動發展:

年輕人才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

2017年4月8日,這是耿店村74歲老人耿登成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他和老伴一起搬進村級敬老院二層小樓,冬暖夏涼、寬敞明亮的“小洋樓”,讓耿登成感覺像做夢一樣。“以前,我們日子難過,沒房子住,現在免費住樓房,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啊!”耿登成說,為了記住這件大喜事,他專門將喬遷新居的日期寫在一張紙片上並珍藏。其實,這僅僅是耿店村發展的一個小縮影。耿店村,一個以農業為主業的平凡小村,沒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卻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點贊並吸引無數人的目光。它不平凡之處在哪兒?內生動力之源是什麼?近日,“奮鬥70年 融媒看鉅變”融媒體報道小組記者來到耿店村,尋找事關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答案——傳統農業與美麗鄉村如何有機結合,化為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的生動實踐?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登成將喬遷新居日期寫在紙片上



20年的嬗變:

耿店村由“空心村”變富裕村

耿店村地處茌平賈寨鎮腹地,人口800餘人,人均耕地不足2畝。

20多年前,像其他普通村莊一樣,耿店村村民依靠種植糧食作物維持生計,多數農民始終未能擺脫經濟窘迫的困境。

上世紀90年代,魯西平原掀起一股建設蔬菜大棚的熱潮,窮則思變的耿店村人也開始嘗試種植大棚蔬菜。

“我們村是從1996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的,那時候蔬菜品種單一,技術落後,效益不好,村民發展蔬菜大棚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牴觸情緒。”耿店村村民耿傳喜說。

在蔬菜大棚產業未形成規模之前,耿店村的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最多的時候有200人在外打工,每到春節過後,村裡冷冷清清的,幾乎成了一個“空心村”。

2002年,耿遵珠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根據勞動力多、傳統種植效益低下、村民致富願望強烈等實際情況,他決心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

短短十幾年間,耿店村便從過去60多個蔬菜“小土棚”,發展到現在有600多座溫室大棚的“蔬菜村”,人均收入也從10年前不足3000元提升至現在的3萬餘元。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村裡1400畝土地不夠種,還流轉了外村800畝,“越來越多年輕人迴歸,種植大棚的,70後、80後、90後佔近九成。”耿遵珠說,去年,一個蔬菜大棚的純收益五六萬元,他們村一年掙一二十萬的種植戶非常普遍。

29歲的耿付徵以前在外地維修電腦,去年,他在家承包了兩個蔬菜大棚,一年來淨掙了10萬多元。不久前,他從4S店購買了一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

隨著大棚效益的提升,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提高了,腰包也鼓了起來。為改善村居環境,耿店村利用新農村建設契機,進行了新農村規劃、建設。11座居民社區樓房拔地而起,這些居民樓以成本價向村民出售。

同時,耿店村還興建了文體大院,修建了柏油路,改造了全村電網,實施了村級“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工程,建成茌平第一個村級敬老院、第一個村級婚宴大廳、第一個村級殯儀館、第一個村級公墓。既方便群眾生活,也改善了村風、民風。

“現在,村裡家家通暖氣,戶戶住上了帶車庫的樓房,水、電、暖、氣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耿店村村民的生活和城裡人的沒啥差別!”耿遵珠說,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村裡創業成為“棚二代”。


“兩業”驅動發展:

年輕人才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育苗廠

種植大棚蔬菜的村莊很多,為什麼耿店村會如此成功,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呢?這是外地參觀者來耿店村前共有的問號。

在耿遵珠看來,他們村成功的祕訣在於“兩業”驅動發展。“兩業”一個是產業,就是蔬菜大棚種植。他們咬定目標,久久為功,將大棚發展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村民致富的主渠道。

為此,他們多次帶領村民到壽光學習蔬菜種植技術,高薪聘請技術員改良品種,同時採用“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建育苗廠、蔬菜批發市場、生態觀光園、蔬菜加工廠、資金互助會,從買苗到賣菜,村民不用出村,省心省事還節省成本。同時,讓村民入股分紅,共享發展成果。

另外一個就是家業,即新農村建設。現在,耿店村村民全部搬進了新樓,配套設施齊全,生活更有品質。“年輕人在城市打工很難紮下根,而在家花十幾萬元就買套樓,過上城市人的生活,這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耿店村有60餘名在外打工的青年返鄉創業,當起了“棚二代”,成為不斷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產業富民、家業留人,耿店村圍繞“兩業”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十幾年未改變。

“村民富不富,要看黨支部。”耿遵珠說,在發展中遇到難題,黨員幹部首先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為解決賣菜難、買苗貴難題,耿店村成立合作社,要投資建設蔬菜批發市場、育苗場等,起初,村民有顧慮不願參股,黨員幹部帶頭參股。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黨員幹部又讓群眾先挑選好的樓層,實現了無‘振動’拆遷,讓群眾高高興興上樓。”耿遵珠說,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鄉村振興很難進行。

建設美麗鄉村,要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耿店村每年都召開村“兩會”(黨員會、群眾會)。全村37名黨員和33名群眾代表參會。會上,村委會要把一年來的工作和承諾的事彙報一下,並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制定第二年的發展規劃。根據事務大小、輕重緩急、財力狀況,該急辦的急辦,該緩辦的緩辦,切實為群眾辦實事。

“鄉村要振興須滿足五個條件:一是有一個好規劃;二是有一個好產業;三是要有好人才;四是建設好家園;五是打造一個好支部。”耿遵珠總結說,只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帶領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鄉村振興樣板:

電商銷售平臺將投運

"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

2017年4月8日,這是耿店村74歲老人耿登成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他和老伴一起搬進村級敬老院二層小樓,冬暖夏涼、寬敞明亮的“小洋樓”,讓耿登成感覺像做夢一樣。“以前,我們日子難過,沒房子住,現在免費住樓房,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啊!”耿登成說,為了記住這件大喜事,他專門將喬遷新居的日期寫在一張紙片上並珍藏。其實,這僅僅是耿店村發展的一個小縮影。耿店村,一個以農業為主業的平凡小村,沒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卻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點贊並吸引無數人的目光。它不平凡之處在哪兒?內生動力之源是什麼?近日,“奮鬥70年 融媒看鉅變”融媒體報道小組記者來到耿店村,尋找事關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答案——傳統農業與美麗鄉村如何有機結合,化為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的生動實踐?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登成將喬遷新居日期寫在紙片上



20年的嬗變:

耿店村由“空心村”變富裕村

耿店村地處茌平賈寨鎮腹地,人口800餘人,人均耕地不足2畝。

20多年前,像其他普通村莊一樣,耿店村村民依靠種植糧食作物維持生計,多數農民始終未能擺脫經濟窘迫的困境。

上世紀90年代,魯西平原掀起一股建設蔬菜大棚的熱潮,窮則思變的耿店村人也開始嘗試種植大棚蔬菜。

“我們村是從1996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的,那時候蔬菜品種單一,技術落後,效益不好,村民發展蔬菜大棚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牴觸情緒。”耿店村村民耿傳喜說。

在蔬菜大棚產業未形成規模之前,耿店村的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最多的時候有200人在外打工,每到春節過後,村裡冷冷清清的,幾乎成了一個“空心村”。

2002年,耿遵珠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根據勞動力多、傳統種植效益低下、村民致富願望強烈等實際情況,他決心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

短短十幾年間,耿店村便從過去60多個蔬菜“小土棚”,發展到現在有600多座溫室大棚的“蔬菜村”,人均收入也從10年前不足3000元提升至現在的3萬餘元。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村裡1400畝土地不夠種,還流轉了外村800畝,“越來越多年輕人迴歸,種植大棚的,70後、80後、90後佔近九成。”耿遵珠說,去年,一個蔬菜大棚的純收益五六萬元,他們村一年掙一二十萬的種植戶非常普遍。

29歲的耿付徵以前在外地維修電腦,去年,他在家承包了兩個蔬菜大棚,一年來淨掙了10萬多元。不久前,他從4S店購買了一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

隨著大棚效益的提升,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提高了,腰包也鼓了起來。為改善村居環境,耿店村利用新農村建設契機,進行了新農村規劃、建設。11座居民社區樓房拔地而起,這些居民樓以成本價向村民出售。

同時,耿店村還興建了文體大院,修建了柏油路,改造了全村電網,實施了村級“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工程,建成茌平第一個村級敬老院、第一個村級婚宴大廳、第一個村級殯儀館、第一個村級公墓。既方便群眾生活,也改善了村風、民風。

“現在,村裡家家通暖氣,戶戶住上了帶車庫的樓房,水、電、暖、氣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耿店村村民的生活和城裡人的沒啥差別!”耿遵珠說,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村裡創業成為“棚二代”。


“兩業”驅動發展:

年輕人才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育苗廠

種植大棚蔬菜的村莊很多,為什麼耿店村會如此成功,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呢?這是外地參觀者來耿店村前共有的問號。

在耿遵珠看來,他們村成功的祕訣在於“兩業”驅動發展。“兩業”一個是產業,就是蔬菜大棚種植。他們咬定目標,久久為功,將大棚發展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村民致富的主渠道。

為此,他們多次帶領村民到壽光學習蔬菜種植技術,高薪聘請技術員改良品種,同時採用“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建育苗廠、蔬菜批發市場、生態觀光園、蔬菜加工廠、資金互助會,從買苗到賣菜,村民不用出村,省心省事還節省成本。同時,讓村民入股分紅,共享發展成果。

另外一個就是家業,即新農村建設。現在,耿店村村民全部搬進了新樓,配套設施齊全,生活更有品質。“年輕人在城市打工很難紮下根,而在家花十幾萬元就買套樓,過上城市人的生活,這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耿店村有60餘名在外打工的青年返鄉創業,當起了“棚二代”,成為不斷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產業富民、家業留人,耿店村圍繞“兩業”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十幾年未改變。

“村民富不富,要看黨支部。”耿遵珠說,在發展中遇到難題,黨員幹部首先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為解決賣菜難、買苗貴難題,耿店村成立合作社,要投資建設蔬菜批發市場、育苗場等,起初,村民有顧慮不願參股,黨員幹部帶頭參股。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黨員幹部又讓群眾先挑選好的樓層,實現了無‘振動’拆遷,讓群眾高高興興上樓。”耿遵珠說,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鄉村振興很難進行。

建設美麗鄉村,要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耿店村每年都召開村“兩會”(黨員會、群眾會)。全村37名黨員和33名群眾代表參會。會上,村委會要把一年來的工作和承諾的事彙報一下,並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制定第二年的發展規劃。根據事務大小、輕重緩急、財力狀況,該急辦的急辦,該緩辦的緩辦,切實為群眾辦實事。

“鄉村要振興須滿足五個條件:一是有一個好規劃;二是有一個好產業;三是要有好人才;四是建設好家園;五是打造一個好支部。”耿遵珠總結說,只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帶領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鄉村振興樣板:

電商銷售平臺將投運

鄉村振興之聲,為何發自聊城這個村?

耿店村日光溫室大棚內種植的香瓜

在耿店村採訪,記者看到一排排的鋼構溫室大棚又拔地而起。

“我們與江蘇綠港現代農業公司合作,流轉800畝地,投資7000萬元,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打造集現代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培訓、農業技術示範展示、旅遊觀光與採摘於一體的產業集成。目前,示範園裡有4座現代化玻璃溫室和34座新型雙膜日光溫室大棚。”耿遵珠說,農業科技示範園裡新建的大棚是智慧管理,種植蔬菜使用的是椰糠無土栽培技術,灌溉施肥更精準,通過管道為每一株蔬菜進行精準滴灌,節省人力物力,管理科學使得蔬菜果實更健康更綠色。

同時,耿店村註冊了“棚二代”“耿店村”商標;耿店村蔬菜檢測中心即將投入使用;與浪潮集團合作建設的電商銷售平臺下半年將投入運轉……

“過去的一年,耿店村的發展思路更寬了、人氣更旺了、村居更美了,示範帶動作用更強了、發展的定位更準了。”耿遵珠說,今後,耿店村將會繼續做大“家業”、做強“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發展隊伍,讓耿店村在鄉村振興方面發揮好模範帶頭作用,將耿店打造成讓城裡人羨慕的新農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希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全媒體記者 嶽耀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