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如今的滴滴正在面臨哪些挑戰?在走向資本市場的前後,滴滴還要解決哪些問題?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文/丁雨馨 億歐專欄作者

Uber上市的鐘聲即將敲響。其計劃於當地時間5月10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代碼:Uber,IPO定價在44至50美元之間,擬發行1.8億股

而在國際網約車巨頭Lyft和Uber先後實施上市計劃的同時,外界將期待的目光如“擊鼓傳花”般放在了滴滴身上。作為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如今的滴滴正在面臨哪些挑戰?在走向資本市場的前後,滴滴還要解決哪些問題?

近期,億歐國際EqualOcean發佈了一份名為《DiDi's IPO:Windfall for VCs but Bum Deal for Investors?》的報告,億歐汽車在此就報告所提供的數據和觀點,為讀者進行解讀。

滴滴全球潛在市場規模到2023年可達4222億美元

2016年8月,作為中國最大的網約車平臺,滴滴宣佈與Uber全球達成收購協議。後者承諾2023年之前不涉足中國市場,此後滴滴一路高歌,估值也從2016年6月的276億美元增長至巔峰時期的560億美元。但2018年,兩起順風車命案直接將滴滴推至風口浪尖。關於其IPO之路遙遙無期的傳言不絕於耳,估值更是遭遇滑鐵盧——2018年7月17日,在線旅遊公司Booking Holdings以510億美元的估值對其注資5億美元,相比最高點下降了50億美元。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滴滴全球潛在市場規模)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滴滴融資、估值歷史)

縱觀中國市場,由於牌照限制和交通問題,私有汽車總量雖保持上升,但增長速度一路放緩。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給共享出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數據顯示,滴滴在2018年的全球潛在市場規模為2495.4億美元,在現有的增長速度下,EqualOcean的報告預測,到2023年滴滴的全球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4222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2%。另外,從滴滴旗下國際出租車業務、共享出行業務和共享單車業務的表現來看,EqualOcean推算其目前估值約為696億美元。

C2C單一模式,加劇滴滴虧損

有媒體報道,滴滴在2018年虧損總額達109億美元。

不同於淘寶、京東,滴滴是典型的C2C模式——通過互聯網連接需求端和供應端——通過獲取和保留用戶完成流量的變現。最終,滴滴再將收入轉而補貼營銷費用和成本並實現盈利。因此,這種模式的發力點主要集中在需求端。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滴滴商業模式)

正是由於這一模式,滴滴對接兩大主流支付入口支付寶和微信,對用戶進行輪番“狂撒錢”,這筆巨大支出和虧損業績不無聯繫。不僅如此,EqualOcean報告還指出,雙邊規模效應(Two-sided Network Effect)是滴滴唯一的盈利路徑,用戶規模的增長直接帶來滴滴所提供的出行服務價值的增長,也就是說,乘客和司機的數量越多,能創造的價值越可觀,這也解釋了滴滴一貫的“燒錢”、同時補貼乘客和司機的作風。畢竟,“贏者通吃”的準則是滴滴獨佔鰲頭、屹立不倒的不二法寶。

而淘寶、京東的兼具雙邊規模效應和單邊規模效應。後者具體體現為,僅商家數量的增長就能創造價值、實現收入。不論是淘寶還是京東,都無需為了留存用戶毫不間斷地給予補貼。為了創造單邊規模效應,滴滴在2015年上線順風車服務,僅在短短兩月便覆蓋全國137個城市,成為滴滴的第三大收入來源。就在順風車事故前夕,該業務帶來的日均訂單數量佔滴滴日均總訂單數量的10%。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滴滴的單邊效應)

未來兩大挑戰:安全合規+造車勢力

從市場格局發展狀況來看,作為典型的C2C玩家,滴滴的特色之一在於“輕資產”運營。除非是巨大的技術優勢和極端的政策變化,市場中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很難被改變。

為此,滴滴正在這些方面積極佈局。在新技術方面,滴滴正積極投入研發無人駕駛,以求減少未來在司機上的支出。不過在政策方面,滴滴因為其安全問題在2018年迎來了更多政策上的不確定性。

2018年兩起網約車事故後,滴滴忍痛下線順風車業務,並進行了長達六週的整改。2018年第二季度中市場佔有率高達96%的滴滴,用戶活躍數量直線下滑,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五大平臺的日活用戶量變化情況)

作為第三方服務平臺,滴滴與神州專車的模式大相徑庭。由於早已通過租車業務積累了購車渠道和車隊運營方面的資源與經驗,神州專車在車輛的管控上更具備優勢。這個邏輯在其他擁有汽車廠商背景的移動出行平臺上,也屬類似。

而更接近“共享經濟”的滴滴,雖然有一定數量的車隊和專職司機,其資源的調配、整合力度優勢顯得稍弱一籌。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五大網約車平臺的模式對比)

把握技術,滴滴才能贏得未來

平臺運作效率和用戶粘性的提高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撐。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交通等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將滴滴這項產品進一步地滲透進生活場景的方方面面。

2015年,滴滴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開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派單、動態定價和路線規劃。2018年,滴滴創立了一個200人規模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致力於從自然語言學習、機器視覺、深度學習來優化交通管理能力。不久後,滴滴推出了智慧交通戰略產品“滴滴交通大腦”,攜手交管部門,運用人工智能和雲技術解決交通工具與承載系統之間的協調問題。

Uber上市在即,滴滴任重道遠

(滴滴的技術規模)

此外,高昂的補貼費用,使得滴滴難以擺脫“燒錢"模式帶來的困境。無人車技術不僅免去了司機的人力成本,還能夠縮小產品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帶來更遠的駕駛距離和更長的駕駛時間),這也能從根本上顛覆滴滴的盈利模式。

但是,滴滴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還將面臨很多困境。一方面,這項技術尚處於研發和測試階段,高級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未投入商業化運營;另一方面,Waymo、Cruise和Argo.ai明顯走在了滴滴和Uber的前面。依託自動駕駛實現自身商業模式的蝶變、咬住頭部市場這塊蛋糕,滴滴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