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雕塑 浮雕 吳哥窟 考古 《收藏·拍賣》雜誌 2017-03-28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在女王宮、崩必烈、卜力坎、塔普倫、巴場寺坍塌的頹垣敗壁瓦舍勾欄中,看著這些七斷八續、滿目瘡痍的遺址,仰天長嘆之餘忽然想起日本十九世紀初興起的殘缺美學“侘寂”,這些倒塌無序的門楣、勾欄、樑柱……,零落間傾瀉一種充滿歲月感的肅穆之美,訴說它曾經輝煌的過往,躺在佛光懷抱裡延伸著時光的優雅。

吳哥窟是一個值得一去再去,甚至我願意再去五次的藝術之地。然而出發之前,我並沒有讀元代地理學家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也沒看當代臺灣美學家蔣勳的《吳哥之美》,不想陷入他們 的“窠臼”和“美學”旋風。

2017 年大年初二,直奔柬埔寨暹粒。在大吳哥和小吳哥之間穿梭了8天7夜,在一場沒有本土文字史載的偉大文明面前確實有些找不到北,只有發愣:如何“收藏”這一世界絕無僅有史記斷代的七大奇蹟之一。

| 遺失的建築風格 |

一路上女兒用旅遊攻略的知識,以暹粒為起點由遠漸近介紹女王宮、崩必烈、塔普倫寺、茶膠寺、卜力坎寺、巴肯山、勝利門、象臺、巴楊寺、吳哥寺。整個吳哥遺址區域約45 平方公里,大小陵寢、寺廟600 餘處,從9世紀到12 世紀曆經高棉王國蘇耶跋摩一世到七世400 多年修建而成,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的皇都,人口近百萬。邊聽女兒娓娓道來邊百度,如此之多造型獨特的建築群,他們設計建造的智慧淵源在哪?

不斷掃描腦子裡存儲的二維碼,想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遴選出1000 餘處世界遺產中,印度中部的克久拉霍昌德拉王朝倖存20 座的廟宇,以及埃洛拉石窟群和漢皮廟宇遺址等均是臺基塔式結構,也興建於9 世紀衰於12 世紀前後,歷史如此吻合在一個信仰建築時間點上,難道是維護之神毗溼奴一手諦造?!

於是,我想找找吳哥廟宇與印度宗教建築風格上的異同,在巴揚寺和塔普倫寺似乎找到了高棉人崇尚神明和建築理念的不同,並由此發覺,吳哥廟宇是世界上遠古廟宇最具人性氣質的圖騰。

出吳哥城東門進入巴楊寺,該寺由蘇耶跋摩一世興建,以印度教建築多層次的寺塔為中心作腳本,到蘇耶跋摩七世(12 世紀)重建時,又以佛教建築殿堂為中心,佛塔移至四周,形成了印度教和佛教建築疊加的奇觀,使巴楊寺“不成方圓”結構複雜而風格獨樹一幟,尤以四周48 座大大小小四面佛塔為最,被譽為“吳哥的微笑”名滿天下,這是印度乃至世界宗教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塔普倫寺迴廊

始建於12 世紀晚期的塔普倫寺,在大吳哥城東南約十公里處,是吳哥遺址最大的廟宇建築。在吳哥陵寢、寺廟遺址群中,有文字記載修建概況的僅塔普倫寺有一通梵文石碑(現存暹粒國家博物館),得知這座用砂岩石層層疊加間有工字形咬合結構不抹灰漿的建築,修有39 座尖塔和566 座宮邸,神殿內供奉著“智慧女神”,置有500 公斤重的金碟。寺中的“敲心塔”甚為奇特,其椎狀設計使周圍迴音大中間迴音小,是皇帝的議事廳,加之寺內四處盤纏在城門、院牆、門楣的印度榕樹(絞殺榕)穿繞整個寺院高聳入雲,被考古學家稱為遺址群中最有藝術氛圍的佛教大廟。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崩密列佛像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女王宮大樹

在一棵霸佔了一整個宮邸的參天榕樹下,我想抱抱它不斷延伸的根,女兒說別動,這是蘇耶跋摩七世的權杖,只能仰視他至高無上法力無邊的天空。塔普倫寺建築風格又不同於巴揚寺,是非典型的佛教殿堂建築,加以工整對稱的迴廊,既不與印度教、中式佛教相同,更不同於歐洲教堂拜占庭、羅馬風、哥特式等風格,也不像阿拉伯世界外表色彩明快的伊斯蘭教建築。

寫到這,腦子又冒出一個問題:10 世紀後,各陵寢、廟宇全部採用砂岩石疊壘修建,主要依據重力學石塊彼此結合堆碼構成,再在門楣、院牆、迴廊壁上雕刻人物紋飾,而這些寺廟地處暹粒平原,如此龐大的工程從那裡徵招數以萬計熟練的石匠和手藝高超的雕刻工匠?高棉帝國強盛時疆土拓至泰國、老撾、緬甸和孟加拉等國部分地區靠近印度,是否從印度請聘,印度有傳教士來過高棉?修建這些廟宇是否有燙樣(模型)並經皇帝御覽?

有一個傳說我信服,蘇耶跋摩七世有著極高的佛教修為和審美意識,負責修建吳哥寺的他兩個舅舅不僅有著非凡的美學觀,並具有超強的行政管理能力,從吳哥寺的藝術魅力便可想象他們的國士風範。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女王宮門楣

| 非凡的浮雕藝術 |

3-6世紀高棉國便出現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尊現存暹粒國家博物館圓雕僧人肖像,顏面俊朗,嘴角微微一抿,稱之為“高棉的微笑”。吳哥寺是高棉王國廟宇建築集大成之最高水準,集建築、雕刻、美學、哲學、風水、宗教於一體,以祭壇和迴廊為佈局,輔以大量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和石刻。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高棉的微笑

最為學術界讚美的是寺內長達800米的迴廊壁上的浮雕,以印度神話故事“摩呵波羅多”“羅摩衍那”為主題,結合高棉帝國戰爭、農業、工藝、皇家禮儀等記事,多視角、多風格、多空間的浮雕造型濃縮於一個平面,以圖像組成塊面,橫豎有序,線條委婉,在視覺上予人以賞心悅目之動感。800 米長的浮雕即壓縮了時間的縱向又濃縮了空間的橫向,具有史詩般的敘述性。

它不同印度廟宇浮雕風格,以高浮雕為主,人物造型追求一種“肉質”感,婀娜妖豔,吳哥寺則以淺浮雕來造型,端莊秀美,紋飾繁華,追求真實美學,展示了高棉工匠獨有的人生態度和世界觀。它與希臘、羅馬浮雕體系不同之處在於宇宙觀,西方浮雕產生一種高大雄壯、跌宕律動的現世與來世觀,而吳哥廟宇則以小中見大,靜謐陰柔的心境來展示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吳哥遺址的浮雕藝術是世界最獨具魅力之奇葩。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吳哥寺迴廊浮雕

在巴揚寺近千米迴廊浮雕上刻有11000 個人物,在外層迴廊浮雕中可看到高棉人勞動生產、集市貿易的場景,以及鬥雞、下棋、買賣、牧豬、婦人生產等世俗生活,這使我想起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是英雄同出凡塵。北宋最昌盛期也是高棉最繁華時,同時代同時出現了名揚於世的天子與民同樂的畫卷,讓人欄杆拍遍遁入樂土冥想那超脫的祈望世界。

| 不遺憾的坍塌 |

太完美了,在特定的環境中是種遺憾。整個吳哥世界除吳哥寺基本維持原貌,其他幾十座有一定規模的陵寢、寺院均有不同程度坍塌,儘管法國、日本、美國、德國、意大利、中國等國給予長期援助修復,在沒有史料和設計文獻的情況下,也只能靠計算、推測和參照,將散落的門楣、樑柱、欄杆、浮雕等碼放到它原來的位置。而那些經天災人禍面目斑剝的又何處安身?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崩密列坍塌的宮邸

如塔普倫寺飽受現代柬越戰爭地雷摧殘,前幾年才排清地雷開放,更有被盜販往海外浮雕原件難以歸還,因此持續了幾十年的修復工程至今也只能整固,以保障這些廟宇不繼續倒塌。在女王宮、崩必烈、卜力坎、塔普倫、巴場寺坍塌的頹垣敗壁瓦舍勾欄中,看著這些七斷八續滿目瘡痍的遺址,仰天長嘆之餘忽然想起日本19 世紀初興起的殘缺美學“侘寂”,這些倒塌無序的門楣、勾欄、樑柱……零落間傾瀉一種充滿歲月感的肅穆之美,訴說它曾經輝煌的過往,躺在佛光懷抱裡延伸著時光的優雅。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卜力坎寺青銅迴廊

我繼續穿越在寺院的迴廊裡,躬身進入夾窄的門,跨過低矮的檻,再走出已不金光閃爍的宮殿,一片片斑剝迷離,紅綠相間的院牆門廊和懸樑窗櫺,像極了失蠟法倒出來的青銅器重光在眼前,彷彿回到青銅時時代,漂亮的鏽綠是血液裡滲出的美意,是淬火中流淌出的民族骨髓!

行走得累了,我想找一塊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看看吳哥廟宇遺址的夕陽,找遍了各個寺廟角落僅然沒有一塊能讓我捨得坐坐的石塊,只好站著看夕陽紅,祈盼明天能看到吳哥窟紅霞滿天的日出。

在吳哥窟,想找個沒有浮雕的石塊坐坐

吳哥窟日落

圖文/ 高鵬飛

今日編輯 / 雨葭

文章版權歸《收藏/拍賣》所有,轉載請後臺聯繫,謝謝。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scpm200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