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戰|機載拖曳誘餌技術

電子戰 技術 導彈 戰鬥機 武器 設計 智能前沿技術 2019-04-11

機載雷達制導武器對抗手段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已比較成熟,先進作戰飛機都裝備有干擾彈和干擾機。這些主動和被動雷達干擾措施,都是通過增加導彈對目標的瞄準誤差,結合載機的機動以擺脫導彈威脅。

電子戰|機載拖曳誘餌技術

ALE-55拖曳誘餌與ALQ-184(V)9干擾吊艙組合示意

干擾彈通過釋放箔條形成雷達波束難以通過的干擾雲,利用箔條的遮蔽作用形成假目標,干擾和誘騙敵火控雷達和雷達制導的導彈。干擾彈體積小,安裝位置靈活,是軍用飛機最基本的自衛對抗裝備。干擾彈也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這就是干擾彈裝填的干擾絲的波長,需要在裝填時就根據威脅等級確定,不容易根據威脅雷達波長進行調整。專用電子干擾機掛載的箔條裝置,雖然可以通過自動控制切刀切割不同尺寸的箔條,以滿足戰場上遇到的不同波長雷達的對抗需要,但尺寸和重量無法適應戰術飛機使用。常規箔條幹擾彈對無線電指令和圓錐掃描半主動雷達制導武器的干擾作用較好,但對採用單脈衝雷達半主動制導導彈的效果較差,對有識別和抗干擾技術的雷達制導導彈幾乎無效。

電子戰|機載拖曳誘餌技術

戰鬥機拖曳的主動雷達誘餌作戰示意

主動干擾機的技術發展很快,性能也比較完善,也成為F-22/35這些四代戰鬥機的標準配置。主動干擾機的問題是要主動輻射信號,如果幹擾機在技術上的優勢較大,可以壓制到導彈武器制導系統,干擾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如果不能壓制住來襲導彈制導系統,或來襲導彈應用跟蹤干擾源這樣的技術,干擾機很可能成為誘導來襲導彈的信號源,存在危險性。

電子戰|機載拖曳誘餌技術

颱風”戰鬥機拖曳的主動雷達誘餌

國外很早就在戰略轟炸機上應用過自由飛假目標,也開發過小型化的滑翔式主動干擾機,但這些干擾設備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使用也不夠靈活,難以應用於小型化戰術飛機。自由飛假目標仍然屬於單點源干擾,只能模擬真實飛機的反射條件,卻不能長時間有效保護載機的安全。

拖曳誘餌是綜合以上幾種主動干擾手段的應用創新。拖曳誘餌可以分為無源和有源兩類。無源誘餌與拖靶相似,通過鋼索牽引角反射器或透鏡反射器,反射器按照載機的雷達信號特徵設計,能夠模擬與飛機相似的速度、角度和RCS信號特徵。無源誘餌的技術簡單,成本極低,又不需要依託主動電子對抗系統,可以直接用於有雷達告警系統的作戰飛機。無源誘餌的問題是採用直接雷達反射方式,雖然可以模擬常規的反射信號特徵,對單脈衝雷達的效果也比較好,卻不能模擬真正飛機的部分雷達反射條件,能夠被採用抗干擾手段的先進雷達系統識別。同時,無源誘餌的尺寸受到限制,被動反射體的反射強度存在侷限,也限制了回波功率和干擾的有效性。真正能夠較全面模擬飛機信號特徵的,是帶有信號發射機的有源拖曳誘餌,典型型號是美國的ALE-50/55,既可以作為附加設備安裝到作戰飛機上,也可以與ALQ-184(V)9之類的電子干擾吊艙進行模塊化組合,適應不同作戰飛機的需要。

拖曳式誘餌的核心技術仍然是主動干擾機,只是將一組干擾發射機牽引到機體外,結合載機自身的主動干擾機,將單點源干擾發展為雙點源干擾。拖曳體主要搭載干擾信號發射天線,雷達告警接收機和信號處理系統仍在載機上,這就可以大幅度縮小拖曳體尺寸、重量和成本誘餌本身是吸引導彈攻擊的消耗品,雷達對抗的核心仍是機載干擾機。拖曳體與載機的間距不夠也會影響誘騙效果。另外導彈戰鬥部破片的穩定殺傷半徑可達30米,載機與拖曳體距離應達到導彈殺傷半徑的2倍。根據理論計算和國外產品的技術條件,拖曳體的距離應該在90~150米範圍,戰術飛機拖曳體線纜長度在90~100米,能保證脫離正常空、地基對空導彈爆炸的殺傷區。

來源: 科普中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