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於剛一直想“轟轟烈烈做件大事”。

儘管在旁人看來,他早已是人生贏家。

他學富五車,是武漢大學學士、康乃爾大學碩士,以及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他還曾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管理學院,擔任終身教授和座席教授。

他在國際專業雜誌上發表過 80 多篇文章,寫過 4 本書,手裡還有 3 項專利。

2002 年與 2003 年,他兩次獲得國際工業工程師協會的優秀研究獎和最佳論文獎。

一位曾聽他演講的員工覺得,於剛不像個創業者,反而像個教授。

2008 年,於剛終於等來了那個“做件大事”的機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1 號店不是於剛第一次創業。

早在 1995 年,於剛就在美國創建科萊科技公司,開發的航空管理系統被眾多美國大型航空公司採用。2002 年,公司被併購。

之後,他擔任戴爾全球採購副總裁,負責亞太區百億美元的採購。當時,戴爾中國區總裁是劉峻嶺,負責中國區銷售。

兩人那時應該相處得很好,志趣相投,所以 2008 年劉峻嶺才會找到於剛,一起創立了 1 號店。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於剛與劉峻嶺



1 號店是國內第一個提出“網上超市”概念的先行者。今天的天貓超市、京東超市,都不過是跟隨者。

於剛創立 1 號店那年已經 48 歲,離“知天命”只差兩年,卻仍對創業充滿熱枕。

一方面,於剛制定公司戰略。他目光長遠,網站系統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可擴性,“幾十單是這個系統,幾萬單也還是這個系統”,為以後的快速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於剛不時親臨一線。他在倉庫揀過貨,當快遞員送過貨,還跟老婆一起在地鐵口發過傳單。他還是全公司刷微博最勤快的人,時刻關注用戶的反饋。

那時候,1 號店最大的對手是同樣做自營的京東。兩家公司在多個領域進行交鋒。

第一個交鋒的領域,是倉儲配送。

2013 年,劉強東派自己的得力干將孫加明去做日用百貨品類。

當時 1 號店非常重視牛奶,尤其進口牛奶,復購高,粘性好,是超好的引流款。孫加明也打算做牛奶,結果倉儲配送的人說不行,牛奶保質期短,又不耐擠壓,京東如果要賣牛奶必須提供相應的倉庫與配送體系。

孫加明立刻寫郵件給劉強東。

劉強東跟倉儲配送的人說:“沒有不能做,必須要能做,做不了就走人。”

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京東的決心與投入。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反過來,1 號店在倉儲配送的投入只能用“寒酸”來形容。

因為創始人有錢,1 號店一開始並沒有融資,而是由於剛和劉峻嶺掏了幾千萬作啟動資金。等到 2009 年錢快燒完想融資的時候,投資市場已經發生變化。投資人認為電商行業是贏者通吃,所以只投第一、第二名,而當時的 1 號店離第三名都很遠。

沒辦法,於剛最後只能拿了平安的 8000 萬元讓公司繼續運作,但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出讓 80% 的股份。

創業沒幾年,於剛就已失去公司的控制權。

之後,平安又把股份轉手賣給了沃爾瑪。沃爾瑪由此成為 1 號店最大的股東。

神奇的是,沃爾瑪身為一家美國企業,卻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2011 年開始,在沃爾瑪的影響下,1 號店在倉儲的主要策略是租用倉庫,而不是像京東那樣自建倉庫。

短期來看,租用倉庫無疑更省錢。但租來的東西畢竟不是自己的,1 號店不會投入資源做自動化揀貨,工作效率很難提升,時間一長,就被京東甩到九條街外了。

到 2015 年,1 號店在全國的倉庫面積不足 30 萬平方米,而京東則擁有 150 萬平方米的倉庫,差距明顯。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京東倉庫



倉儲落後,配送上也捱打。

京東靠 3C 起家,平均每單在 500-1000 元,客單價越高,物流成本越低;1 號店主力品類則是食品、快消品和日用百貨,平均每單在 100-200 元,客單價低,物流虧成狗。

而且京東融資都是上億美元級別的,有充足資金砸倉儲、砸物流,建立全國配送體系;相反,1 號店背後的金主摳得很,不捨得投入,所以 1 號店自身的配送體系一直侷限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地區。

第二個交鋒的領域,是價格。

2014 年我還在上海混的時候,每次坐地鐵搭公交,目光所及都是 1 號店的廣告。按照業內人的估算,那一年 1 號店在營銷上砸了超過 10 億元。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悲劇的是,重金營銷並沒有帶來業績的高速增長。

當時《中國企業家》就從 1 號店員工處瞭解到:“2014 年設定的目標是 250 億交易額,但是,目標並沒有達成。”

而且 2014 年京東上市,資金充足,根本不懼怕打價格戰。

本來錢包就不如京東雄厚,花出去的錢還打了水漂,1 號店的處境雪上加霜。

第三個交鋒的領域,是戰略。

京東、1 號店這樣的自營電商都面臨一個問題:當它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是要擴地域還是擴品類?

京東選的是,先擴地域,再擴品類。

擴地域就是燒錢,建倉庫、招快遞員、在各地設置網點……處處都要錢,京東在 2013 年年初之前就融了 140 億人民幣,大部分都砸在倉儲物流上,前期打好根基,後期才有擴品類做第三方平臺的爆發,也才有現在的盈利。

這是個先難後易的過程。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於剛參加派代年會



相反,1 號店選的是,先擴品類,再擴地域。

1 號店的暢銷品類是食品和快消品,保質期短,不易配送,而京東的核心品類 3C 卻易儲存、易運輸。1 號店要在全國自建倉儲配送,需比京東燒更多錢。

而沃爾瑪又是個摳門的金主,既不願虧太多錢,也不肯燒錢建全國倉儲物流體系。

沒辦法,1 號店只能在已經建立自營配送體系的地區擴品類。這樣成本會低很多,無非是增加品類、增加供應商,讓現有用戶重複購買,提高客單價。

這樣短期內的確可以減少虧損,增加收入,但卻不利於長遠發展。

處處交鋒,1 號店處處落後。

電商行業真如投資人所說的,贏者通吃。到今天,當年那些風光一時的垂直電商如 1 號店、凡客、易迅等都已隕落。

2015 年 7 月 14 日,已經由沃爾瑪掌控的 1 號店官宣:創始人兼董事長於剛正式離職。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於剛有一個心願。

他想帶領團隊把公司做上市,只可惜,前兩次創業都未能如願。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雖然缺錢的時候,於剛把 1 號店賣身給平安,失去了公司控制權,但不幸中的萬幸,於剛聯合平安在當時的 1 號店開通了醫藥頻道。

2015 年於剛和劉峻嶺一起離開 1 號店,緊接著就買下這個醫藥頻道,獨立成網站,取名“ 1 藥網”,開啟第三次創業。

有了 1 號店的慘痛經歷,於剛操盤 1 藥網時跳過了很多坑。

資金方面,1 藥網多次融資,C 輪甚至融了 4.5 億元,儲備了足夠彈藥打仗。

控制權方面,為了避免重蹈舊轍,1 藥網在股份股權上做了相應設計。即使經過多輪融資和上市,於剛和劉峻嶺各自的股權已稀釋至 21.7%,但兩人加起來仍擁有 92% 的表決權,牢牢掌控著公司。

資質方面,1 藥網擁有國家食藥監局的《互聯網藥品交易許可證》,是中國第一批合法網上藥店。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除了 B2C 醫藥平臺“ 1 藥網”,於剛還上線了互聯網醫院“ 1 診”,以及 B2B 醫藥平臺“ 1 藥城”,全方位打造一個線上線下綜合健康平臺。

到今天,1 藥網已經擁有超過 1500 萬的註冊用戶,超過 27 萬個的商品 SKU,業務覆蓋全國 23 個省份,並能通過自身倉儲系統實現 24 小時送達;

1 診則擁有超過 2000 名的醫療專業人員,有的是自聘,有的是第三方;

還有 1 藥城,連接超過 10 萬家的線下藥店,包括連鎖、單體藥店、民營醫院,以及私人診所藥房。

2017 年,整個集團收入 9.59 億元。

終於,在今年 9 月,1 藥網所在的集團赴美上市。

在上市儀式中,於剛感慨道:“以前的兩次創業都渴望著能帶領大家把公司帶上市,但沒能如願,今天終於實現了這個心願。但這僅是一個新的起點。”


曾比肩劉強東,首創網上超市被同行瘋狂模仿,如今再創業年入10億

於剛與劉峻嶺



這一天,離創立 1 號店整整十年。

拼搏十年,於剛終於實現了他的心願。

當馬雲宣佈明年退休,比馬雲還老的於剛卻仍拼搏在第一線,這樣的創業者,敬佩!

*本文原創自 派代網,作者壞冰箱,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派代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