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馮子川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回頭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馮子川是王芳和楊利的供貨商,也是二人這幾年的鐵哥們。

做殯葬生意七年,王芳和楊利的朋友幾乎都在米北莊。

七年前,王芳和楊利打算在網上開店,因為自家沒有工廠跑來市場找貨。走進一家鋪面,發現老闆娘竟是高中同學,看著小倆口囤貨資金少,老闆劉振偉當場答應可以“賣一件拿一件貨”,順便還介紹了隔壁鋪面的馮子川。

就這樣,三家人合作至今,成了多年好友。

“做這個行業之後,除了要好的幾個大學同學,其他的基本都不聯繫了,怕他們忌諱。”七年,王芳和楊利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家裡、市場、物流公司”。因為行業特殊性,集市上的年輕人,朋友圈幾乎都被侷限在了米北莊,人人如此。

跟著王芳逛集市的一路,她興高采烈地介紹著身邊的同行者,看到有行業外的“新朋友”,年輕人們總會投來好奇又羨慕的眼光。

拉貨被拒載、親自試孝服

雖被稱為“死人一條街”,但終究,這是活人的生意。

楊利本來在北京工作,王芳則在雄縣縣城,因為表弟電商做得不錯,兩人決定接手王芳父親的殯葬用品生意試試,這才一起辭職創業。

2012年,兩人新婚不久,開了淘寶店“永福園”。

那幾年,電商大部分行業已狼煙四起,但網上賣殯葬用品的,極少。“還是個冷門行業,幾個產品上線後很快賣到行業類目第一,利潤也高。”楊利回憶,一個骨灰盒成本兩三百塊,賣六七百塊沒啥問題。

中國人崇尚“死者為大”,喪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與喜事並列,這讓殯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暴利行業。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馮子川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回頭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馮子川是王芳和楊利的供貨商,也是二人這幾年的鐵哥們。

做殯葬生意七年,王芳和楊利的朋友幾乎都在米北莊。

七年前,王芳和楊利打算在網上開店,因為自家沒有工廠跑來市場找貨。走進一家鋪面,發現老闆娘竟是高中同學,看著小倆口囤貨資金少,老闆劉振偉當場答應可以“賣一件拿一件貨”,順便還介紹了隔壁鋪面的馮子川。

就這樣,三家人合作至今,成了多年好友。

“做這個行業之後,除了要好的幾個大學同學,其他的基本都不聯繫了,怕他們忌諱。”七年,王芳和楊利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家裡、市場、物流公司”。因為行業特殊性,集市上的年輕人,朋友圈幾乎都被侷限在了米北莊,人人如此。

跟著王芳逛集市的一路,她興高采烈地介紹著身邊的同行者,看到有行業外的“新朋友”,年輕人們總會投來好奇又羨慕的眼光。

拉貨被拒載、親自試孝服

雖被稱為“死人一條街”,但終究,這是活人的生意。

楊利本來在北京工作,王芳則在雄縣縣城,因為表弟電商做得不錯,兩人決定接手王芳父親的殯葬用品生意試試,這才一起辭職創業。

2012年,兩人新婚不久,開了淘寶店“永福園”。

那幾年,電商大部分行業已狼煙四起,但網上賣殯葬用品的,極少。“還是個冷門行業,幾個產品上線後很快賣到行業類目第一,利潤也高。”楊利回憶,一個骨灰盒成本兩三百塊,賣六七百塊沒啥問題。

中國人崇尚“死者為大”,喪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與喜事並列,這讓殯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暴利行業。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一輛物流車正在裝貨

相傳米北莊製作殯葬用品清朝就有,從紙花手藝起家,如今佔據全國市場90%有餘,從業人員數萬人,年產值有數十億之多。集市上有對開餐館的夫妻都振和張彥香,看著周圍賣殯葬用品的商戶賺錢容易,關了餐館、重新裝修,賣起骨灰盒來。

“後來我們又在1688開了店,當時網上做殯葬批發的更少,米北莊有天時地利。”王芳曾在一家電商公司做美工,在產品圖片和文案設計上都是完美主義者:圖片要有美感不嚇人,文案要有溫情不做作,各地風俗得爛熟於心。楊利擺擺手說:“我上傳的文案和圖片她都不滿意,所以我只管接單和發貨。”

現在,米北莊一帶在阿里1688上的賣家將近120家,佔據了線上銷售殯葬領域商家數的40%,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這裡成了殯葬硬通貨的中心。

三十年前,王芳的父輩們揹著疊好的紙花去南方推銷;三十年後,王芳們帶著一部手機、一輛車,通過電商把米北莊的貨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大約2015年左右,王芳和楊利感受到了危機:聊很久的客戶找到了更便宜的替代款,批發價兩三百的骨灰盒成交價再也沒超過四百塊,集市的那條水泥路被物流車軋得坑坑窪窪。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馮子川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回頭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馮子川是王芳和楊利的供貨商,也是二人這幾年的鐵哥們。

做殯葬生意七年,王芳和楊利的朋友幾乎都在米北莊。

七年前,王芳和楊利打算在網上開店,因為自家沒有工廠跑來市場找貨。走進一家鋪面,發現老闆娘竟是高中同學,看著小倆口囤貨資金少,老闆劉振偉當場答應可以“賣一件拿一件貨”,順便還介紹了隔壁鋪面的馮子川。

就這樣,三家人合作至今,成了多年好友。

“做這個行業之後,除了要好的幾個大學同學,其他的基本都不聯繫了,怕他們忌諱。”七年,王芳和楊利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家裡、市場、物流公司”。因為行業特殊性,集市上的年輕人,朋友圈幾乎都被侷限在了米北莊,人人如此。

跟著王芳逛集市的一路,她興高采烈地介紹著身邊的同行者,看到有行業外的“新朋友”,年輕人們總會投來好奇又羨慕的眼光。

拉貨被拒載、親自試孝服

雖被稱為“死人一條街”,但終究,這是活人的生意。

楊利本來在北京工作,王芳則在雄縣縣城,因為表弟電商做得不錯,兩人決定接手王芳父親的殯葬用品生意試試,這才一起辭職創業。

2012年,兩人新婚不久,開了淘寶店“永福園”。

那幾年,電商大部分行業已狼煙四起,但網上賣殯葬用品的,極少。“還是個冷門行業,幾個產品上線後很快賣到行業類目第一,利潤也高。”楊利回憶,一個骨灰盒成本兩三百塊,賣六七百塊沒啥問題。

中國人崇尚“死者為大”,喪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與喜事並列,這讓殯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暴利行業。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一輛物流車正在裝貨

相傳米北莊製作殯葬用品清朝就有,從紙花手藝起家,如今佔據全國市場90%有餘,從業人員數萬人,年產值有數十億之多。集市上有對開餐館的夫妻都振和張彥香,看著周圍賣殯葬用品的商戶賺錢容易,關了餐館、重新裝修,賣起骨灰盒來。

“後來我們又在1688開了店,當時網上做殯葬批發的更少,米北莊有天時地利。”王芳曾在一家電商公司做美工,在產品圖片和文案設計上都是完美主義者:圖片要有美感不嚇人,文案要有溫情不做作,各地風俗得爛熟於心。楊利擺擺手說:“我上傳的文案和圖片她都不滿意,所以我只管接單和發貨。”

現在,米北莊一帶在阿里1688上的賣家將近120家,佔據了線上銷售殯葬領域商家數的40%,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這裡成了殯葬硬通貨的中心。

三十年前,王芳的父輩們揹著疊好的紙花去南方推銷;三十年後,王芳們帶著一部手機、一輛車,通過電商把米北莊的貨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大約2015年左右,王芳和楊利感受到了危機:聊很久的客戶找到了更便宜的替代款,批發價兩三百的骨灰盒成交價再也沒超過四百塊,集市的那條水泥路被物流車軋得坑坑窪窪。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米北莊做電商的越來越多,物流車頻繁從集市開過,路面早已凹凸不平

殯葬用品終究沒繞過“特殊行業”的電商之困:貨都裝上車了,司機一看是冰棺,一口回絕;沒人願意當模特,遇到要試孝服壽衣大小的,賣家只能自己上陣;行業抄襲模仿門檻不高,價格戰不斷壓縮利潤空間。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馮子川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回頭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馮子川是王芳和楊利的供貨商,也是二人這幾年的鐵哥們。

做殯葬生意七年,王芳和楊利的朋友幾乎都在米北莊。

七年前,王芳和楊利打算在網上開店,因為自家沒有工廠跑來市場找貨。走進一家鋪面,發現老闆娘竟是高中同學,看著小倆口囤貨資金少,老闆劉振偉當場答應可以“賣一件拿一件貨”,順便還介紹了隔壁鋪面的馮子川。

就這樣,三家人合作至今,成了多年好友。

“做這個行業之後,除了要好的幾個大學同學,其他的基本都不聯繫了,怕他們忌諱。”七年,王芳和楊利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家裡、市場、物流公司”。因為行業特殊性,集市上的年輕人,朋友圈幾乎都被侷限在了米北莊,人人如此。

跟著王芳逛集市的一路,她興高采烈地介紹著身邊的同行者,看到有行業外的“新朋友”,年輕人們總會投來好奇又羨慕的眼光。

拉貨被拒載、親自試孝服

雖被稱為“死人一條街”,但終究,這是活人的生意。

楊利本來在北京工作,王芳則在雄縣縣城,因為表弟電商做得不錯,兩人決定接手王芳父親的殯葬用品生意試試,這才一起辭職創業。

2012年,兩人新婚不久,開了淘寶店“永福園”。

那幾年,電商大部分行業已狼煙四起,但網上賣殯葬用品的,極少。“還是個冷門行業,幾個產品上線後很快賣到行業類目第一,利潤也高。”楊利回憶,一個骨灰盒成本兩三百塊,賣六七百塊沒啥問題。

中國人崇尚“死者為大”,喪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與喜事並列,這讓殯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暴利行業。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一輛物流車正在裝貨

相傳米北莊製作殯葬用品清朝就有,從紙花手藝起家,如今佔據全國市場90%有餘,從業人員數萬人,年產值有數十億之多。集市上有對開餐館的夫妻都振和張彥香,看著周圍賣殯葬用品的商戶賺錢容易,關了餐館、重新裝修,賣起骨灰盒來。

“後來我們又在1688開了店,當時網上做殯葬批發的更少,米北莊有天時地利。”王芳曾在一家電商公司做美工,在產品圖片和文案設計上都是完美主義者:圖片要有美感不嚇人,文案要有溫情不做作,各地風俗得爛熟於心。楊利擺擺手說:“我上傳的文案和圖片她都不滿意,所以我只管接單和發貨。”

現在,米北莊一帶在阿里1688上的賣家將近120家,佔據了線上銷售殯葬領域商家數的40%,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這裡成了殯葬硬通貨的中心。

三十年前,王芳的父輩們揹著疊好的紙花去南方推銷;三十年後,王芳們帶著一部手機、一輛車,通過電商把米北莊的貨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大約2015年左右,王芳和楊利感受到了危機:聊很久的客戶找到了更便宜的替代款,批發價兩三百的骨灰盒成交價再也沒超過四百塊,集市的那條水泥路被物流車軋得坑坑窪窪。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米北莊做電商的越來越多,物流車頻繁從集市開過,路面早已凹凸不平

殯葬用品終究沒繞過“特殊行業”的電商之困:貨都裝上車了,司機一看是冰棺,一口回絕;沒人願意當模特,遇到要試孝服壽衣大小的,賣家只能自己上陣;行業抄襲模仿門檻不高,價格戰不斷壓縮利潤空間。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孝服大都用的假模特,碰到買家點名要看賣家秀的,老闆只能自己試穿

都振和張彥香已經賣了十幾年骨灰盒了,每年上新量大,他們為此囤貨1000多萬,但夫妻倆不打算再換行業了。

“市場在這,全國各地的殯葬企業都會把貨拿過來,各地的買家也會繼續選擇米北莊,他們相信這裡。” 從原材料到成品這條完整產業帶,吸引著很多外地殯葬企業來這裡租鋪面,張彥香說,利潤低一點沒事,這行做久了,越來越感覺是行善積德的事,父輩的產業應該守下去。

無關其他,唯有寄託

“親,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電話那頭一陣沉默,王芳沒有繼續說話,等待幾秒後,傳來低低的聲音:“我媽剛去世,但我不知道需要準備些什麼?”

做殯葬生意,面對的客戶除了批發商,大都剛剛經歷和親人或朋友的生離死別。“很多人打電話過來,溝通的時候會哽咽,我就靜靜地等對方情緒緩解了再聊。”王芳和楊利整理了很多聊天禁忌:不能催對方、不能說“再見”,多聽少說、聊天表情只保留擁抱和握手。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馮子川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回頭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馮子川是王芳和楊利的供貨商,也是二人這幾年的鐵哥們。

做殯葬生意七年,王芳和楊利的朋友幾乎都在米北莊。

七年前,王芳和楊利打算在網上開店,因為自家沒有工廠跑來市場找貨。走進一家鋪面,發現老闆娘竟是高中同學,看著小倆口囤貨資金少,老闆劉振偉當場答應可以“賣一件拿一件貨”,順便還介紹了隔壁鋪面的馮子川。

就這樣,三家人合作至今,成了多年好友。

“做這個行業之後,除了要好的幾個大學同學,其他的基本都不聯繫了,怕他們忌諱。”七年,王芳和楊利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家裡、市場、物流公司”。因為行業特殊性,集市上的年輕人,朋友圈幾乎都被侷限在了米北莊,人人如此。

跟著王芳逛集市的一路,她興高采烈地介紹著身邊的同行者,看到有行業外的“新朋友”,年輕人們總會投來好奇又羨慕的眼光。

拉貨被拒載、親自試孝服

雖被稱為“死人一條街”,但終究,這是活人的生意。

楊利本來在北京工作,王芳則在雄縣縣城,因為表弟電商做得不錯,兩人決定接手王芳父親的殯葬用品生意試試,這才一起辭職創業。

2012年,兩人新婚不久,開了淘寶店“永福園”。

那幾年,電商大部分行業已狼煙四起,但網上賣殯葬用品的,極少。“還是個冷門行業,幾個產品上線後很快賣到行業類目第一,利潤也高。”楊利回憶,一個骨灰盒成本兩三百塊,賣六七百塊沒啥問題。

中國人崇尚“死者為大”,喪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與喜事並列,這讓殯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暴利行業。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一輛物流車正在裝貨

相傳米北莊製作殯葬用品清朝就有,從紙花手藝起家,如今佔據全國市場90%有餘,從業人員數萬人,年產值有數十億之多。集市上有對開餐館的夫妻都振和張彥香,看著周圍賣殯葬用品的商戶賺錢容易,關了餐館、重新裝修,賣起骨灰盒來。

“後來我們又在1688開了店,當時網上做殯葬批發的更少,米北莊有天時地利。”王芳曾在一家電商公司做美工,在產品圖片和文案設計上都是完美主義者:圖片要有美感不嚇人,文案要有溫情不做作,各地風俗得爛熟於心。楊利擺擺手說:“我上傳的文案和圖片她都不滿意,所以我只管接單和發貨。”

現在,米北莊一帶在阿里1688上的賣家將近120家,佔據了線上銷售殯葬領域商家數的40%,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這裡成了殯葬硬通貨的中心。

三十年前,王芳的父輩們揹著疊好的紙花去南方推銷;三十年後,王芳們帶著一部手機、一輛車,通過電商把米北莊的貨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大約2015年左右,王芳和楊利感受到了危機:聊很久的客戶找到了更便宜的替代款,批發價兩三百的骨灰盒成交價再也沒超過四百塊,集市的那條水泥路被物流車軋得坑坑窪窪。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米北莊做電商的越來越多,物流車頻繁從集市開過,路面早已凹凸不平

殯葬用品終究沒繞過“特殊行業”的電商之困:貨都裝上車了,司機一看是冰棺,一口回絕;沒人願意當模特,遇到要試孝服壽衣大小的,賣家只能自己上陣;行業抄襲模仿門檻不高,價格戰不斷壓縮利潤空間。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孝服大都用的假模特,碰到買家點名要看賣家秀的,老闆只能自己試穿

都振和張彥香已經賣了十幾年骨灰盒了,每年上新量大,他們為此囤貨1000多萬,但夫妻倆不打算再換行業了。

“市場在這,全國各地的殯葬企業都會把貨拿過來,各地的買家也會繼續選擇米北莊,他們相信這裡。” 從原材料到成品這條完整產業帶,吸引著很多外地殯葬企業來這裡租鋪面,張彥香說,利潤低一點沒事,這行做久了,越來越感覺是行善積德的事,父輩的產業應該守下去。

無關其他,唯有寄託

“親,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電話那頭一陣沉默,王芳沒有繼續說話,等待幾秒後,傳來低低的聲音:“我媽剛去世,但我不知道需要準備些什麼?”

做殯葬生意,面對的客戶除了批發商,大都剛剛經歷和親人或朋友的生離死別。“很多人打電話過來,溝通的時候會哽咽,我就靜靜地等對方情緒緩解了再聊。”王芳和楊利整理了很多聊天禁忌:不能催對方、不能說“再見”,多聽少說、聊天表情只保留擁抱和握手。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王芳正在集市淘貨,買家對材質環保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她要貨比三家

七年,8000多個買家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小倆口明白,殯葬買賣雙方,不是純粹的買賣關係,此時的他們更是一位撫慰者。他們因此排出嚴格的“值班表”,保證買家隨時能找到他們。

一位北京的老阿姨,醫院給老伴下了病危通知書後,她讓孩子在王芳的店裡定製了最貴的壽衣,原本三天才能做好,誰知第二天老伴病情加重。王芳直接從店裡挑了三套壽衣,楊利開著車從保定直奔北京積水潭醫院,“145公里,1個小時15分鐘送到,吃了張交警的罰單。”

一位湖北的女士,來給病重的母親挑壽衣。“想挑個喜慶的顏色,我媽喜歡。”壽衣送到後大約一個星期,王芳收到了這位女士的留言:“買的壽衣沒用上,我媽病情穩定了。她說壽衣很漂亮,我先替她收起來了,非常感謝。”

“當你得到這些回饋的時候,會覺得這門生意特別有意義。”遇到好的產品,王芳會認真地給它取個名字,她記得有一款取名“落葉歸根”的骨灰盒在她的網店賣得特別好。

這幾年,受環境整治影響,米北莊很多傳統殯葬用品生產企業被關停了,集市上出現越來越多“電子祭祀”的商鋪。人們對於殯葬用品的選擇,也從傳統的燒黃紙、燒元寶,演變成更具個性化的產品和更環保的祭祀方式,無關其他,唯有對親人的寄託和思念。

比如紙活,在米北莊,當代人生活的一切用品都能被做成紙質工藝品。“很多人會買‘飛機’,因為覺得親人總有一些地方生前沒去成。”王芳遇到過很多浙江、福建的客戶,幾乎每年都要來買“飛機”。

後來打聽到,這些買家有親人去了臺灣以後直到去世沒能回來。很多臺灣老兵去世後,大陸的親屬會在大陸造一個“衣冠冢”,慰藉故人。王芳說:“他們想法很簡單,定架‘飛機’,期盼親人能回到故鄉,落葉歸根。”

"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天下網商記者 李丹超

8月13日,距離中元節還有2天。河北雄縣,中國殯葬第一村米北莊,開集。

此時的米北莊,陷入一種耀眼的彩色,原本寬約六七十米的通道全擺上貨品,最窄處,只容得一輛小貨車通行。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這可能是全中國最具反差感的集市。街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一邊,是全國最大的殯葬用品批發集市,俗稱“死人一條街”;另一邊,幾十個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整齊排列,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在當地人看來,米北莊這個線下集市可能會被搬遷,熱鬧散去。好在很多生意在線上,有手機在,他們的心就踏實。如今,米北一帶光在阿里1688線上的賣家將近120家,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

約莫8點,王芳來到集市,準備給網店淘點貨。她和丈夫楊利開了網店賣殯葬用品,過去的七年,小倆口輪流,每天都要來這裡拿貨;過去的七年,有8000多個買家通過網上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

在米北莊,集市+電商,連接起了全國9成生老病死的故事。

魔幻奇市:一條街關照“生死”

白天的米北莊集市,像極了中國其他近十萬個專業市場,凡是自家“絕活”必是要擺在門口醒目位置。

這裡做的是“死人”生意,畫風因此極為不同:整個市場殯葬用品種類超過一萬種,各家店門口擺花圈的、立“童男童女”的、放一堆紙活紙花的、站一群孝服模特的,殯葬所需之物應有盡有。

但若是沿著集市往西,走出“死人”區後,會看到幾十個攤位整齊排列,有賣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有賣蔬果的、有賣米油的,關照著當地人的衣食住行。

中國人做生意看重彩頭,也講究禁忌。但在這裡,一切“準則”都失效了。

米北莊集市,長一公里有餘,商戶上百家。這廂店裡,外形精巧的骨灰盒成了辦公桌上的收納盒;那廂店裡,為了試試新冰棺的製冷效果,老闆決定冰鎮一個西瓜;忙累了的工人,鋪上一件孝服席地而睡;放假的孩童,拿著五彩的紙花玩耍嬉戲。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對米北莊的孩子們來說,殯葬用品就是品類多樣的玩具

“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產業。”做紙活和花圈生意的馮子川,辦公室裡擺滿了殯葬用品,老闆椅背後,“生意興隆”的牌匾被一個立著的花圈遮去大半,花圈上“一路走好”幾個字格外醒目。他笑笑說,“外面人看著彆扭,裡面人覺得 ‘真沒啥’,就想讓客戶來了能多看幾件我的產品。”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馮子川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回頭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馮子川是王芳和楊利的供貨商,也是二人這幾年的鐵哥們。

做殯葬生意七年,王芳和楊利的朋友幾乎都在米北莊。

七年前,王芳和楊利打算在網上開店,因為自家沒有工廠跑來市場找貨。走進一家鋪面,發現老闆娘竟是高中同學,看著小倆口囤貨資金少,老闆劉振偉當場答應可以“賣一件拿一件貨”,順便還介紹了隔壁鋪面的馮子川。

就這樣,三家人合作至今,成了多年好友。

“做這個行業之後,除了要好的幾個大學同學,其他的基本都不聯繫了,怕他們忌諱。”七年,王芳和楊利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家裡、市場、物流公司”。因為行業特殊性,集市上的年輕人,朋友圈幾乎都被侷限在了米北莊,人人如此。

跟著王芳逛集市的一路,她興高采烈地介紹著身邊的同行者,看到有行業外的“新朋友”,年輕人們總會投來好奇又羨慕的眼光。

拉貨被拒載、親自試孝服

雖被稱為“死人一條街”,但終究,這是活人的生意。

楊利本來在北京工作,王芳則在雄縣縣城,因為表弟電商做得不錯,兩人決定接手王芳父親的殯葬用品生意試試,這才一起辭職創業。

2012年,兩人新婚不久,開了淘寶店“永福園”。

那幾年,電商大部分行業已狼煙四起,但網上賣殯葬用品的,極少。“還是個冷門行業,幾個產品上線後很快賣到行業類目第一,利潤也高。”楊利回憶,一個骨灰盒成本兩三百塊,賣六七百塊沒啥問題。

中國人崇尚“死者為大”,喪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與喜事並列,這讓殯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暴利行業。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一輛物流車正在裝貨

相傳米北莊製作殯葬用品清朝就有,從紙花手藝起家,如今佔據全國市場90%有餘,從業人員數萬人,年產值有數十億之多。集市上有對開餐館的夫妻都振和張彥香,看著周圍賣殯葬用品的商戶賺錢容易,關了餐館、重新裝修,賣起骨灰盒來。

“後來我們又在1688開了店,當時網上做殯葬批發的更少,米北莊有天時地利。”王芳曾在一家電商公司做美工,在產品圖片和文案設計上都是完美主義者:圖片要有美感不嚇人,文案要有溫情不做作,各地風俗得爛熟於心。楊利擺擺手說:“我上傳的文案和圖片她都不滿意,所以我只管接單和發貨。”

現在,米北莊一帶在阿里1688上的賣家將近120家,佔據了線上銷售殯葬領域商家數的40%,採購商大批從線上湧入,這裡成了殯葬硬通貨的中心。

三十年前,王芳的父輩們揹著疊好的紙花去南方推銷;三十年後,王芳們帶著一部手機、一輛車,通過電商把米北莊的貨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大約2015年左右,王芳和楊利感受到了危機:聊很久的客戶找到了更便宜的替代款,批發價兩三百的骨灰盒成交價再也沒超過四百塊,集市的那條水泥路被物流車軋得坑坑窪窪。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米北莊做電商的越來越多,物流車頻繁從集市開過,路面早已凹凸不平

殯葬用品終究沒繞過“特殊行業”的電商之困:貨都裝上車了,司機一看是冰棺,一口回絕;沒人願意當模特,遇到要試孝服壽衣大小的,賣家只能自己上陣;行業抄襲模仿門檻不高,價格戰不斷壓縮利潤空間。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孝服大都用的假模特,碰到買家點名要看賣家秀的,老闆只能自己試穿

都振和張彥香已經賣了十幾年骨灰盒了,每年上新量大,他們為此囤貨1000多萬,但夫妻倆不打算再換行業了。

“市場在這,全國各地的殯葬企業都會把貨拿過來,各地的買家也會繼續選擇米北莊,他們相信這裡。” 從原材料到成品這條完整產業帶,吸引著很多外地殯葬企業來這裡租鋪面,張彥香說,利潤低一點沒事,這行做久了,越來越感覺是行善積德的事,父輩的產業應該守下去。

無關其他,唯有寄託

“親,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電話那頭一陣沉默,王芳沒有繼續說話,等待幾秒後,傳來低低的聲音:“我媽剛去世,但我不知道需要準備些什麼?”

做殯葬生意,面對的客戶除了批發商,大都剛剛經歷和親人或朋友的生離死別。“很多人打電話過來,溝通的時候會哽咽,我就靜靜地等對方情緒緩解了再聊。”王芳和楊利整理了很多聊天禁忌:不能催對方、不能說“再見”,多聽少說、聊天表情只保留擁抱和握手。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王芳正在集市淘貨,買家對材質環保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她要貨比三家

七年,8000多個買家找到王芳和楊利,他們的親人或臥於病榻,或已垂暮,或已離開人世。小倆口明白,殯葬買賣雙方,不是純粹的買賣關係,此時的他們更是一位撫慰者。他們因此排出嚴格的“值班表”,保證買家隨時能找到他們。

一位北京的老阿姨,醫院給老伴下了病危通知書後,她讓孩子在王芳的店裡定製了最貴的壽衣,原本三天才能做好,誰知第二天老伴病情加重。王芳直接從店裡挑了三套壽衣,楊利開著車從保定直奔北京積水潭醫院,“145公里,1個小時15分鐘送到,吃了張交警的罰單。”

一位湖北的女士,來給病重的母親挑壽衣。“想挑個喜慶的顏色,我媽喜歡。”壽衣送到後大約一個星期,王芳收到了這位女士的留言:“買的壽衣沒用上,我媽病情穩定了。她說壽衣很漂亮,我先替她收起來了,非常感謝。”

“當你得到這些回饋的時候,會覺得這門生意特別有意義。”遇到好的產品,王芳會認真地給它取個名字,她記得有一款取名“落葉歸根”的骨灰盒在她的網店賣得特別好。

這幾年,受環境整治影響,米北莊很多傳統殯葬用品生產企業被關停了,集市上出現越來越多“電子祭祀”的商鋪。人們對於殯葬用品的選擇,也從傳統的燒黃紙、燒元寶,演變成更具個性化的產品和更環保的祭祀方式,無關其他,唯有對親人的寄託和思念。

比如紙活,在米北莊,當代人生活的一切用品都能被做成紙質工藝品。“很多人會買‘飛機’,因為覺得親人總有一些地方生前沒去成。”王芳遇到過很多浙江、福建的客戶,幾乎每年都要來買“飛機”。

後來打聽到,這些買家有親人去了臺灣以後直到去世沒能回來。很多臺灣老兵去世後,大陸的親屬會在大陸造一個“衣冠冢”,慰藉故人。王芳說:“他們想法很簡單,定架‘飛機’,期盼親人能回到故鄉,落葉歸根。”

我在“死人一條街”賣骨灰盒:7年服務8000個買家,但從不說“再見”

當代人的一切用品都能被製成“殯葬用品”

傍晚六點,物流公司發出當日最後的訂單,集市長夜開啟。王芳和楊利平時住在雄縣縣城,此時他們會先回家吃飯,再謀劃去酒吧或電影院享受一段閒暇的時光,但對於更多的集市年輕人來說,他們大都住在米北莊,苦於尋夜生活而不得。

“賺了錢沒地方花,也沒時間出去花。”無論行業競爭多麼激烈,專業市場給當地年輕人的紅利依然在延續,馮子川算了算,一年掙三四十萬還是有的。

像米北莊這樣,在全國多地,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因為阿里,繼續著縣域經濟致富的使命。目前,阿里縣域賣家年銷售額top100的門檻,已提升到2億元。

為了滿足這些年輕人,米北莊集市也在發生變化:新開了兩家微整形美容機構,超市的貨架上擺放著十幾元一瓶的星巴克咖啡和各種進口飲料,大街上一塊讀書會的廣告牌赫然矗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