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大戰”的企業市場升級,京東發佈JD—Business

電子商務 京東 投資 金融 36氪 2017-05-12

編輯/方園婧

作為中國最有看頭的一對競爭對手,京東和阿里又開始較量起來,不過這次是企業級市場。

5月10日,京東發佈JD-Business戰略,聯合京東物流、京東金融、京東雲等全面升級企業採購服務。2014年,京東企業頻道正式上線,搭建起面向中小企業電商採購平臺,2016年,京東大客戶品牌在原京東大客戶部基礎上正式更名為“京東企業購”,並推出了全新服務品牌“企悅”,京東企業購App正式上線。

經過三年培育,在自營式企業網購平臺中,京東商城旗下京東企業購市場份額達到45.6%,平臺活躍企業客戶數超600萬。京東此次升級企業購業務,意味著收割終於開始。

電商to B市場的名聲遠比to C弱,但這個市場體量相當龐大。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預測,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將達19.8萬億元,其中,企業級電子商務(即企業網購)市場規模達15.1萬億元。

企業採購也逐漸從分散進入到集中的階段。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了《2016中國(企業)採購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以集中採購為主的採購模式比例不斷提升,2009年僅有17%,2015年有60%,2016年已達到61.9%,進入集中採購發展階段。

除了京東,這個萬億級的市場也讓阿里開始跑馬圈地。今年3月,阿里巴巴給阿里商旅、釘釘、天貓企業購等企業級應用注資10億元,意圖打造“企業雙十一”。

企業購的本質是電商,抓住用戶痛點仍是核心。貨品並不足夠影響到企業用戶決策,所以綜合電商並沒有太大吸引力,困擾企業用戶的關鍵是採購模式。

傳統的企業採購流程為提出採購需求——採購申請——領導批覆——線下采購——貼票——打款——報銷,整個過程層級批覆,需要涉及老闆、行政、財物、出納等角色參與,效率極低。有媒體估算,以100人規模的企業為例,從紙筆到大型設備,都需要和採購人員對接,年中和年底盤點至少需要2到3個人花半個月時間,公司至少要為此付出10到20萬的人力成本。

此次京東JD-Business戰略和企業用戶內部系統對接,嵌入到企業內部運營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提升採購效率。京東大客戶業務負責人宋春正舉了個例子,“假如企業新入職了一位員工,錄入到人事系統後,我們會自動匹配該員工所需的辦公用品,在員工報道的第一天,這些貨物就能配送到辦公桌上了。”京東方面表示採購整體效率基本能提高50%,採購綜合成本降低15%。

京東企業購摒棄了之前線下籤單的方式,直接在線上簽收。除此之外,京東企業購還打通了消息和審批流,打造線上“選品-審批-支付”一體化採購流程,員工可以一鍵下單,管理者也能實時瞭解公司採購支出。有趣的是,京東的這幾個變化正是之前和天貓企業購相比飽受詬病的地方。

這次發佈會上,京東企業購邀請京東雲、京東物流、京東金融、京東生活旅行等高層輪番站臺,看來兄弟部門會成為京東企業購的支撐力量。

去年底,京東開放物流服務體系;今年4月,京東物流正式獨立。物流的獨立給京東企業購更多操作空間:to B物流體量更大,倉儲、配送技術和to C不一樣,而且企業用戶對穩定性要求更高,因此更需要做好物流履約保障。to C更多是快遞小哥送貨上門,to B則根據訂貨數量,選擇金盃或廂式貨車。所以京東物流在大件物流、中小件物流、冷鏈這三張網基礎上,織就了“第四張網”——B2B網。京東表示今年要完成三十個城市的配送中心搭建,三年內拓展一百個城市。

差旅是企業除了人工成本外的第二大可控成本,也是報銷複雜、頻繁的環節,企業對差旅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多。京東企業的差旅業務採用一站式採購和統一結算的方式,即綁定公司付款賬號,員工自行買完票後公司買單,省掉了發票報銷環節。

這得益於京東之前加碼差旅佈局。早在2014年1月,京東便收購了今夜特價酒店;2014年12月,京東5000萬美元戰略投資途牛,途牛成為京東機票和酒店業務的優先合作伙伴;今年,京東生活旅行平臺邀請綠地酒店集團入駐,上線了國東南海四大航司旗艦店。

阿里和京東都在舉全集團之物力搶奪企業級市場。京東有自己的優勢:作為自營為主的電商,能給企業客戶提供統一開票、統一配送、統一結算和統一的售後服務保障,這是平臺電商很難做到的。因為平臺模式聚集的是規模不等的賣家,企業用戶更傾向於集中採購,同時向幾十家小賣家下單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不過阿里旗下的釘釘儼然成為企業用戶的戰略級入口,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釘釘的企業用戶已超過300萬家,年增幅超過200%。阿里搶先京東佔據了企業用戶入口,更是豪擲10億補貼,不知道JD-Business是否能夠抗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