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電影節 攝影 農民 藝術 文化藝術報 2017-08-03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文化藝術報專訪陝西籍紀錄片導演宋滿朝

陝西紀錄片不缺題材 缺少對小人物的關注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紀錄片《老謝》導演宋滿朝

提到紀錄片,各種主流平臺和媒體推薦的大都是BBC經典之作,但是這兩年,隨著像《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叫好又賣座的紀錄片的誕生,大眾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這個記錄社會生活的“第二隻眼”。

在西安,有這麼一位紀錄片導演,去年他的作品《老謝》獲得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好作品獎,並且入圍2016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決賽,還奪得印尼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電影獎。他為了自己的夢想與情懷,堅持拍攝並不賺錢的紀錄片,甚至用商業養情懷。他叫宋滿朝,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北漢子。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關於《老謝》獲獎獲獎既高興也擔憂老謝未來

2016年11月11日,由陝西全景紀錄影視公司耗費2年時間,精心打造拍攝的人物紀錄片《老謝》獲得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好作品獎,併入圍2016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決賽。可以分享一下當初獲獎時的心情和想法嗎?

宋滿朝

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入圍對我來說印象是很深刻的,畢竟這個獎項有來自111個國家和地區的4059部作品參評,而《老謝》能入圍對我來說就已經和獲獎一樣了。

當時我的心情還是很複雜的,對於導演身份的我來說,作品被認可是一項榮譽,但是我在拍的過程中早已走入老謝(謝萬清)的生活,而這部片子卻對他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馬上快過年了,他家門口還圍著很多人(債主)要錢,他能不能過個好年都很讓人擔心。雖然我和老謝在現場與大家交流分享很開心,但是老謝未來的路怎麼走誰也不知道,頒獎回去之後他又成為一個普通的農民,過著窮苦的日子。我想著拍完以後應該會有相關部門重視底層農民的夢想,但是實際上是無人問津。

《老謝》講述了一個農民攝影愛好者到農民攝影家47年的堅守、歷練,和舉辦個人影展的故事。您是基於什麼想法而拍攝這樣的紀錄片的?

宋滿朝

老謝的攝影夢想和我最早學攝影的夢想是一樣的,他堅持用膠片攝影,喜歡真實的東西,我也一樣,他一直在證明自己有能力用膠片機拍好照片,我就覺得我們這些人也應努力拍好他這個農民的夢想,而且《老謝》是正能量的故事,拍攝這部影片也為西部農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老謝》題材的發現,其實就是老謝拍的一張張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照片,透過老謝質樸的鏡頭,我看見了驢的渴望、那片土地的渴望,以及照片背後老謝的渴望。在我的意識形態裡,農民的生活結構裡除了種地放羊是他的本職工作外,像和玩攝影、辦影展是兩個不沾邊的東西,這樣人物個性巨大反差,感動了我們,就這樣就開始了調研和拍攝。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紀錄片《老謝》參加廣州國際紀錄片決賽

影片中,你用春夏秋冬鮮明的季節變化來反映老謝和其他農民一樣的生存狀態,而向女兒借錢、與兒子的爭吵等情節推進,使得這部片子更貼近觀眾。目前這部片子的網絡點擊量已超過百萬,您覺得這部紀錄片的亮點是什麼?

宋滿朝

《老謝》這部片子的敘事方式更多地借鑑故事片的敘事方式,把生活的小細節有針對性的排序,讓影片看起來吸引人,更打動人。這也是這部片子的亮點,它真實記錄了農民謝萬清為了自己夢想而奮鬥的過程。

我始終認為題材影響結構,題材決定結構,題材界定了我們講故事的風格。但講故事也不能低估觀眾的智商,讓觀眾一猜就猜到結果了,那就失去了講故事的藝術了。

《老謝》這部片子在剪輯的過程中最少有10個版本,每一個版本我們都會約好朋友一起看。我們不看畫面,我們死盯著他的臉看,看他的表情,在幾分幾秒的時候他分心了我們都記下來,修改的時候就注意標記點了,我們主要考慮觀眾的感受。這是其一。其二,在剪輯黃土地背媳婦的場景中,真實情況是老謝去拍但是沒有成功,因為相機壞了,然後老謝把相機摔了,我們後來剪輯的時候就把摔相機的這場減掉,讓觀眾去猜想,增加畫面與思想的互動。除了攝影以外,老謝和普通的農民一樣也得幹活種地,怎麼樣反映他的生存狀態呢?我們用春夏秋冬鮮明的季節變化來分章節,這樣可以突出他的自然環境,與受眾的心理環境有一個比對,讓觀眾更理解老謝的艱辛。

觀眾的觀影習慣直接決定紀錄片導演必須在結構上下功夫,必須從細節入手,細節都藏在老謝生活的零碎之中。我們必須跟進老謝,貼近他的生活,我們才有機會發現細節。

《老謝》獲獎之後,你們的生活有改變嗎?

宋滿朝

對於我們整個團隊來說,更加有信心了吧,獲獎得到大家的認可至少讓我們整個團隊感覺到很欣慰,證明我們為中國真正的紀錄片付出是值得的。對於老謝來說,他還是他自己,有了更好的相機繼續拍照,作為農民繼續種地。不過現在,當地的政府部門也確實引起了重視。有趣的事情是政府給他安排一對一幫扶的那個人,現在也跟著老謝學攝影了,你想想老謝的影響力現在有多大。(笑)

不過也有人說老謝的影展辦了,也算了卻了一樁心願。很多影友也都表示老謝的影展完全可以進入專業場館,但很遺憾目前未能實現。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關於轉型導演在事業巔峰投身拍攝紀錄片

據我們瞭解,您從小就很喜歡看紀錄片,幾乎很少看電視,可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與紀錄片結緣的嗎?

宋滿朝

我小的時候看電影,在放映故事片之前,往往加放科學普及、新聞播報、國家建設等內容的紀錄片,從那時起我就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拍攝幾部紀錄片,不讓自己虛度年華。後來做了媒體人、自己開辦廣告傳媒公司,一步步接近了目標。我從一個拍商業廣告、給企業拍專題片的廣告人,在公司發展收益最佳時段,突然轉身從事紀錄片的拍攝,朋友同事包括我的家人都不太理解。

非虛構影片的藝術化表達成為了當今流行的紀錄片,都是在關注人性的,是講述正在發生的故事。我以前對紀錄片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格列爾遜模式》有解說詞的過程當中,直到2011年在北京學習,在外國紀錄片大師的眼裡才看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如何去定位和解讀生活圈的人物正在發生的故事。我師父我國著名的紀錄片大師樑碧波先生以及中國第一個獲得艾美獎和奧斯卡提名的陳為軍先生等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他們都是我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

拍紀錄片是很艱辛的過程,除了拍攝過程跋山涉水,不辭勞苦,拍攝製作需要的資金是最大的短板,有的導演甚至賣房賣車,不惜代價。但是紀錄片所帶來的商業回報卻少之又少,是什麼原因使您守在紀錄片這個行當呢?

宋滿朝

我並不是用紀錄片賺錢的,其實和我一樣拍現實題材的紀錄片導演,都是用商業來養情懷的,我們拍商業片子掙的錢來投入到這類現實題材的紀錄片。拍《老謝》的時候,我壓根就沒想著要收回成本,我就是想拍一個農民為了夢想奮鬥是多麼的艱難,希望社會多關注這些人,對這些底層人的夢想多多支持。

紀錄片《老謝》的獲獎,無意中把西安紀錄片拍攝製片人這個獨特的群體,從幕後推到了臺前,您作為代表陝西紀錄片從業者的領先力量,未來有何拍攝計劃?

宋滿朝

其實《老謝》這部片子對我來說是有遺憾的,而且我們還會繼續堅持拍攝後面發生的故事,包括老謝給兒子結婚的彩禮問題如何解決,以及什麼時候給兒子娶媳婦等這些事情都會繼續記錄,而且會繼續參賽。

目前我們正在拍攝紀錄片《木的琴》,這部紀錄片曾入選2016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雙百計劃,當時西部地區只有兩部入選。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關於紀錄片行業導演要走大眾化創作道路

陝西紀錄片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如何?存在的問題?

宋滿朝

在西安民間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大約有20家影視公司,從業人員200人左右,從業人員構成有新聞記者、文娛記者、詩人作家、文化學者、攝影攝像師。

陝西紀錄片不缺題材,不管人文還是歷史,題材量都很大,但是陝西更喜歡做一些大的題材,鴻篇鉅製的一些題材,缺少對當下小人物命運的關注,所講的故事離我們老百姓有點遠,而且陝西人不太擅長講故事,如何將陝西故事講給全國人聽甚至世界人聽是我們紀錄片人所欠缺的。陝西做紀錄片的人太少,而且沒有紀錄片的環境氛圍,比如陝西高校多但是藝術院校中真正致力於紀錄片研究的太少,又或者紀錄片圈內經常搞一些學術交流活動,陝西沒有機構可以承接。

我很羨慕四川紀錄片的氛圍,他們很擅長講老百姓的小故事,比如由我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王海兵先生主要負責與四川省電視協會紀錄片專業委員會出品的《紀錄四川100雙手》系列紀錄片,該片以100雙手為載體,以精彩的影像講述了100名四川人獨特的人生經歷及其閃耀的人性光輝。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記錄四川人追尋中國夢的實踐,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陝西來說,我們應該學習。

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這句話道出了紀錄片的價值與意義:刻畫時代影像,保存群體記憶。有網友認為,紀錄片不是商業電影,所以在拍攝紀錄片時,不能大“唱”生意經。對此,您怎麼看?

宋滿朝

我認為真正的紀錄片是有溫度的,是記錄正在發生的故事,是有兩面性,能引起社會思考的。我並不反對用藝術化的手法來處理紀錄片。其實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來說,走入院線目前還是“測試”階段,因為觀眾不能完全理解紀錄片,他們都不理解怎麼可能走進影院去看呢?

不過讓紀錄片走進院線,國內很多導演都做了嘗試,比如齊柏林導演的《看見臺灣》、蕭寒和樑君健導演的《喜馬拉雅天梯》、陳文軍導演的《生門》以及最近很火的《搖搖晃晃的人間》等,他們都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事實也證明觀眾願意走入院線看一些真實的紀錄片。因此選題策劃的成功與否,是決定片子拍成後,能否被市場所接受的關鍵所在。

在有些國家,紀錄片提案大會既是最市場化的方式,也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提案一旦通過,就有成熟的項目監理規範拍攝過程中的質量、成本,從而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如今,中國紀錄片的拍攝也採取這種模式。但扶持資金的提供條件要求非常嚴格,對參與提案的拍攝團隊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老謝去年在漢城湖舉辦的個人影展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正在逐步回暖,但是相比國內火爆的影視產業還是比較欠缺的,您認為如何讓更多的紀錄片走入觀眾的生活?

宋滿朝

其實按照國際標準來說,很多當下的紀錄片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這些片子更像是電視專題片新聞專題片。有些只是借用紀錄片敘事的方式,做一些紀錄片表現形式的專題片或者宣傳片。我國的紀錄片觀眾最早是通過看電視來了解什麼是紀錄片的,比如很早以前央視播出的《話說長江》,甚至出現萬人空巷場景。

但是現在媒介渠道發生變化了,觀眾看片子的途徑多樣化了,選擇性也增多了,像以前那種說教式的紀錄片肯定沒人喜歡看。這就要求紀錄片導演走大眾化創作道路,提高創作製作手段,現在很多紀錄片導演也是製片人身份,大家都在研究觀眾想看什麼片子。而我們紀錄片人考慮的是如何可以讓觀眾被紀錄片的故事所吸引,還有就是我們可以多搞一些紀錄片的展映活動、紀錄片節的比賽活動。隨著時間的發展,紀錄片群體的發展畢竟會培養起來。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文化藝術報》 總第4246期 B08版

老謝攝影作品賞析

《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老謝》——一部關於農民攝影師的記錄片

文化藝術報記者 康於 劉青

責任編輯 惠茹樂

文化藝術報

刊號:CN61—32

郵發代號:51—2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專注|深度|權威

這是一條廣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