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作者:王慶鈺

翻譯:譚笑晗、符曉

譯者按:本文來自《電影節:全球銀幕下的文化、人與權力》(Film Festivals: Culture, People, and Power on the Global Screen),拉特格斯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37-51頁。

儘管很容易描述1960年代作為全球性變化十年的特徵,但就電影節的歷史而言,1960年代是很重要的關注點,這十年已被看作全球性大事件網絡鞏固的十年。再去參考達德利·安德魯的預言可知,從課堂到主要的理論和歷史出版物,電影論爭已經進入了黃金時代。

但其它超電影的趨勢也同樣流傳於一些機構中,如一家報紙所述,1968年的戛納「在陽光下昏昏欲睡,與電影節主旨相去甚遠」 ,巴黎學生和工人的暴動發展成為包括年輕電影導演在內的抗議,這些人試圖為法國電影重新命名。

1968年,電影節組委會在電影節中斷之前撤消了彼得·布魯克具有爭議的《告訴我的謊言》(Tell Me Lies,1968),不是因為其反越戰的信息而是因為美國和越南之間在巴黎談判的敏感性。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告訴我的謊言》(1968)

電影甫一放映,路易·馬勒、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羅曼·波蘭斯基、米洛斯·弗爾曼等人和導演卡洛斯·紹拉及其妻子和演員傑拉丁·卓別林就阻撓紹拉自己的影片《薄荷刨冰》(Peppermint Frappé,1967)的放映。

電影節結束於5月19日,據說,一些來自市場的放映商者到羅馬尋求庇護 。紹拉的電影只能四十年後在2008年戛納電影節中的經典單元中放映。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薄荷刨冰》(1967)

這些抗議也導致了戛納電影節結構的轉變,出現了更開放且沒有競爭性的「導演雙週」以迴應1968年5月。包括特呂弗和戈達爾在內的青年電影導演創立了法國導演協會,從1969年的「雙週」之後承擔起責任。那一年,戛納電影節展映了六十多部影片,每一部申請的影片都得到了放映。

洛迦諾電影節制定了更平和的路徑,但也促使電影節打破了原有模式。在諸多電影節正分擔著其它批評、學術成就和博物館話語模式的歷史進程中,洛迦諾電影節拓展了美學的外延。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比如,1950年代末嘗試舉辦雅克·塔蒂的回顧展,但是被租賃代理商阻止,儘管如此,其它的電影仍然對亨弗萊·鮑嘉 和英格瑪·伯格曼致敬。1960年代早期,洛迦諾電影節舉辦了弗裡茨·朗、喬治·梅里愛和金·維多的回顧展。

當其它一些回顧展致力於類型、主題或國家(區域)起源時,洛迦諾電影節的大部分回顧展仍然將注意力集中於特定的電影導演,也強化了這些導演的意義。例如埃及導演尤瑟夫·夏因在1966年洛迦諾電影節舉辦了大型回顧展,後來獲得了1997年戛納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紐約影展也舉辦了他的回顧展。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尤瑟夫·夏因

洛迦諾電影節為拓展美學的邊界和其他方面的爭論建立了非常重要的記錄。1963年,麗娜·沃特穆勒的《怪蛇》(The Basilisks,1963)贏得了「銀帆船」,這使她有幸成為最早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電影節所嘉獎的女性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女性導演(裡芬施塔爾1938年在威尼斯獲獎)。

那十年,洛迦諾電影節評審團多次全部由電影導演構成,歡迎作者挑戰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和保羅·羅沙的新作品,這體現了電影節對電影作者的尊重。1969年,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指定在洛迦諾電影節上上映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這意味著洛迦諾電影節的角逐只能憑藉導演的處女作。

洛迦諾電影節期待來自第三世界電影的競爭,這種指定也確立了洛迦諾在美學先鋒中的位置。1983年,電影節放映了斯派克·李的《喬的貝德-斯特伊理髮店:絞頭》(Joe's Bed 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1983),這部影片贏得了「銅豹獎」,也讓李擁有了第一次歐洲之行。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喬的貝德-斯特伊理髮店:絞頭》(1983)

洛迦諾電影節也成為第一個發現和放映中國影片的電影節:1985年放映了陳凱歌的《黃土地》和侯孝賢的《鼕鼕的假期》,為接下來一系列華語電影在西方電影節的登場鋪平了道路,洛迦諾電影節同樣倡導韓國和印度電影在歐洲上映。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鼕鼕的假期》(1984)

結束了在都靈、鹿特丹和佩扎羅的工作之後,馬克·穆勒1992年成為洛迦諾電影節主席,他和香港電影保持密切聯繫並將儘可能多的亞洲電影推向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還出版了關於亞裔美國人電影、寶萊塢和其它一些前沿領域的資料。

如今,洛迦諾電影節在展現不同導演和國別電影方面談不上獨特,然而,其發展要旨在於如何將電影的美學層面通過全球化運用於促進電影節的聲望和聯繫。

更明顯的是在主要國際電影節中具有超越國家雄心的鹿特丹電影節,由休伯特·巴爾斯創辦於1972年。巴爾斯熱衷於「第三世界、政治、地下電影、獨立電影、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先鋒電影拍攝」,1988年英年早逝,後來休伯特·巴爾斯基金會得以創立來支持年輕的國際導演,儘管鹿特丹電影節從未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定,在這種關注下還是湧現了諸多創造性力量,強化了電影節的程序和姿態。

電影節的歷史:洛迦諾的重要貢獻

多年來,鹿特丹電影節一直是個非常有遠見的電影節,挖掘了大批國際級導演,其中包括陳凱歌、穆菲德·特拉特利、張元和克里斯蒂安·繆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