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導演顧曉剛 |《春江水暖》收穫FIRST影展“最強掌聲”'

"

作者 / 曹樂溪

“今年FIRST影展迄今為止的‘最強掌聲’,就是這部《春江水暖》了吧。”

隨著《春江水暖》在西寧音樂廳舉行亞洲首映,不少觀眾迎來了他們心中的FIRST最佳。事實證明眾的審美與評審們不謀而合,在昨日的FIRST青年電影盛典上,《春江水暖》連獲最佳劇情長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成為全場焦點。

文藝範兒並不足以形容這部電影的氣質:富春江邊一家三代的生活記錄煙火氣十足,江南小城面臨時代發展變遷的市井民風躍然眼前;而長鏡頭中蘊含的文人志趣與氣韻生動的山水風景,同樣渾然天成。

四季交替中,導演顧曉剛用鏡頭記錄下家鄉變化的每個瞬間。《春江水暖》在今年成為戛納電影節影評人週閉幕影片,比起海外認可,更令他心動的是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共鳴,一場無限時空的遊戲,正在把他們內心深處與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的聯結悄然喚醒。

跨季拍攝:一場金錢與時間的冒險

儘管電影市場環境日趨成熟,資金依然是青年導演在拍攝頭幾部作品時,需要面對的第一道門檻。

山水意境的《春江是暖》的融資之路並不詩意,朋友圈眾籌,參加各種創投,甚至借過高利貸的經歷,顧曉剛都體驗過,“大綱階段還投過FIRST,沒入圍,”他笑道。起初回到家鄉全職寫作劇本,向朋友借了幾萬塊錢度日,孤注一擲的原因是覺得自己狀態上準備好了,但市場可能遠比想象中更現實。

"

作者 / 曹樂溪

“今年FIRST影展迄今為止的‘最強掌聲’,就是這部《春江水暖》了吧。”

隨著《春江水暖》在西寧音樂廳舉行亞洲首映,不少觀眾迎來了他們心中的FIRST最佳。事實證明眾的審美與評審們不謀而合,在昨日的FIRST青年電影盛典上,《春江水暖》連獲最佳劇情長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成為全場焦點。

文藝範兒並不足以形容這部電影的氣質:富春江邊一家三代的生活記錄煙火氣十足,江南小城面臨時代發展變遷的市井民風躍然眼前;而長鏡頭中蘊含的文人志趣與氣韻生動的山水風景,同樣渾然天成。

四季交替中,導演顧曉剛用鏡頭記錄下家鄉變化的每個瞬間。《春江水暖》在今年成為戛納電影節影評人週閉幕影片,比起海外認可,更令他心動的是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共鳴,一場無限時空的遊戲,正在把他們內心深處與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的聯結悄然喚醒。

跨季拍攝:一場金錢與時間的冒險

儘管電影市場環境日趨成熟,資金依然是青年導演在拍攝頭幾部作品時,需要面對的第一道門檻。

山水意境的《春江是暖》的融資之路並不詩意,朋友圈眾籌,參加各種創投,甚至借過高利貸的經歷,顧曉剛都體驗過,“大綱階段還投過FIRST,沒入圍,”他笑道。起初回到家鄉全職寫作劇本,向朋友借了幾萬塊錢度日,孤注一擲的原因是覺得自己狀態上準備好了,但市場可能遠比想象中更現實。

專訪導演顧曉剛 |《春江水暖》收穫FIRST影展“最強掌聲”

​“一部相對藝術的作品,一沒有名氣,二沒有明星,還要四季拍攝,一聽就不是非常有譜的感覺。如果針對現有的電影工業市場來說,這本身是一個風險巨大的創作思路。”

清楚這一切的顧曉剛並不悲觀,實在找不到錢,就循著前輩們的路徑按照獨立電影的方式來操作。監製李嘉貢獻了啟動資金,顧曉剛又向朋友們眾籌了一部分——他們構成了《春江水暖》片尾一長串“前期天使投資人”名單。

但幾十萬預算並不足以支撐跨季拍攝。“常規獨立電影的方案一般是刷臉拍兩三個月,撐一下也就過去了,剛開始拍夏天部分還能友情一下,但後面還得接著拍。”

雪中送炭來自於顧曉剛當時參加了一個本地大學生創業比賽,拿到10萬塊錢獎金,到賬那天恰巧趕上階段性拍攝剛結束,不然沒錢發工資。再後來製片團隊的人幫忙做信譽抵押,向另一家公司借款,“第二天就要拍了,錢還沒有找到,”當時顧曉剛並沒有考慮太多。“我們要保障人家的利益吧,畢竟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能繼續拍攝已經很好了。”

在這樣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一年四季的章回體劇情實際耗費了兩年時間。時代變遷不等人,片中一些拆遷的場景被搶先拍攝,室內戲份等到第二年補拍。為降低成本,顧曉剛決定採用索尼A7小機器拍攝,一部分鏡頭被保留在瞭如今的成片中。

“分段不同機器拍攝剪輯上還好,主要是調色挑戰比較大。”剪輯指導劉新竹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我們的戲很多是拼在一起的,並不是按照劇本順序完成。可能同一場戲這個鏡頭在說臺詞,下個鏡頭反打在接,但其實都不是同一年拍攝的素材。”

進入第一年拍攝“秋天”戲份時,《春江水暖》似乎迎來了峰迴路轉:先是攜片花入圍並獲得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不僅獲得不少資方認可,知名電影人梅峰也加盟影片擔任藝術指導;第二年參加北影節創投,顧曉剛接觸到工廠大門影業,徹底解決了後續資金問題,投入到電影補拍中。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顧曉剛感嘆:“那時候,工廠大門影業的黃旭峰峰哥,和我聊了四個多小時,聊得特別好,他和他的團隊是懂電影的,給予我創作上的充分信任,同時,不管是在拍攝、後期製作,還是國際推廣發行上,他們都做了很多專業的工作。”

以上種種曲折與克服困難的過程,無形中成就了《春江水暖》的樸拙。片中一場富春江邊市井人像風物的長鏡頭展現了氣韻生動之美,成為《春江水暖》中最令人歎為觀止的神來之筆。到底怎麼拍出來的?顧曉剛給出的答案很簡單:笨辦法,花時間。

比如顧喜和江老師在河邊散步游泳的戲就拍了十多次,而且是分兩年完成。看起來一氣呵成,但實際在江邊逆行遊泳十分消耗體力,上岸後還要繼續完成臺詞表演,飾演江老師的演員水性很好,但每天也只能拍攝一條。

“大家都是同行,其實能看出電影看似很平淡的地方並不好拍,其中需要付出諸多努力。”在顧曉剛看來,電影發展至今,技法什麼的完全沒有祕密了,帶給大家最大的感觸不是才華或技巧,而是基於主創對創作匍匐而行的虔誠感。“整部電影創作者更像是祭祀者,現場做了一個舞臺擺設,等待時間去進行交互和降臨。”

江邊泳戲一開始為了拍攝時趕上光的點,團隊進行了多次測試,也有過一些美學設計,但後來顧曉剛還是決定放棄這些,儘量選擇合適的時間段去捕捉最真實的市井風貌。後來看到素材時剪輯指導劉新竹很驚訝,江裡跳動的魚,岸邊搖頭擺尾的小狗,一場突如其來的太陽雨,真實流動而富有生命力的美感,似乎比一切設計更加觸動人心。

“後來看這十幾條長鏡頭,每一條其實都很精彩,像是從時間長河裡萃取出的一瓢水,”顧曉剛認為。“我們再怎麼聰明,你創造不出這些東西,都是時間給的。”

時間遊戲:山水即是宇宙

一場無限循環的時空遊戲,也是《春江水暖》帶給觀眾的印象。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是外在呈現,內裡則是導演從中國山水畫中得到的美學靈感。

“大家覺得中國山水繪畫看起來像是描摹現實,其實是在玩時間的遊戲,在進行不斷地超時空拼貼、摺疊與重組。”顧曉剛覺得長卷畫軸與電影膠片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富春山居圖》用了7年時間完成,前5年都在採集素材,最後兩年進行‘剪輯’,將不同的觀看視角解構到一個平面,畫山水就是在畫宇宙。”

這讓《春江水暖》看似在寫實紀錄一家三代圍繞老人贍養、婚喪嫁娶、拆遷購房等引發的家長裡短,但片中的長鏡頭卻展現了時空穿越的魔幻超現實主義:

江邊游泳的戲,從江老師躍入水中的那一刻起,觀眾進入到一種遊觀狀態,此刻岸上的聲音被隱去,江老師的呼吸聲,划水聲,顧喜的歌聲以及山林窸窣漸次而來,富春江生活長卷緩緩展開。隨著江老師上岸,岸上的聲音重新浮現,觀眾也隨之回到現實。

另一組顧母走失的長鏡頭則讓人恍惚時間交錯,小兒子有金算出歸魂卦,大兒子夫妻江邊放生祈求母親平安,鏡頭跟隨一個頭戴斗笠的漁民不斷向前,正當觀眾猶疑是否穿越回古代時,似是江神冥冥中安排的一艘小船出現在視野中,講遺失的顧母送回。

聲效變幻成為《春江水暖》時空遊戲的線索,比如拆遷樓房那場戲,有金在陽臺看到一臺老式遊戲機,投進硬幣後進入超現實世界,觀眾能目睹拆遷場景卻聽不到聲音,背景音樂變成竇唯和樂隊的現場收音採樣。

在設計《千里江東圖》三部曲美學系統時,顧曉剛想到的兩個參照就是臺灣新浪潮與竇唯。“他從個人上已經完成了把傳統文人志趣放到當下融匯和使用,有一些劇本段落在創作時,就是根據他的音樂做了調度和設計,包括影片結尾的閃回也是聽了他的歌后寫的。”

通過多方努力,顧曉剛也邀請到竇唯來擔任電影的音樂總監。在看過導演的信與片花後,竇唯當下就打電話過來,希望能看看《春江水暖》這部作品。顧曉剛並不驚訝,審美志趣上的共鳴讓他相信作品能夠打動對方,“他應該也很孤獨吧(笑),而我們在思考同樣的事情”。

談到三部曲下一部的構思,顧曉剛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其實在電影開篇字幕已經埋下伏筆,“春江涇流杭州錢塘匯入東海”,《春江水暖》講述上游的富春江,接下來故事會發生在錢塘江的杭州。

故事煥然一新,但依舊會採取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搭配,正如《春江水暖》顧喜和顧母是專業演員,其他大部分是導演的親戚。“雖然拍攝手法上偏藝術,但總體這是一部家庭類型片,我們也希望電影更面向觀眾,它不是原生態紀錄片,而是有演繹編排、嚴密邏輯和類型元素的作品,”顧曉剛認為。

選用大量非職業演員則是基於美學系統的考慮,“我們想呈現一幅類似《清明上河圖》般的時代市井畫卷,真實紀錄一座城市10年變遷的風物誌。”

素人第一次演戲,講不出臺詞或者結巴是常有的事。顧曉剛覺得除了角色設計儘可能貼合其日常生活,其餘不妨交給時間,“比如片中的鳳娟是我現實生活中的大姨,剛開始手裡沒有道具她就沒法講話,但嘗試一段時間適應鏡頭後,你看最終的呈現,她簡直是最佳女主角!”

當作者走向觀眾:尊重是比獎項更加鼓舞人心的力量

時光倒流會五年前,顧曉剛曾經帶著他的紀錄片作品《種植人生》入圍過第9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並摘得競賽單元最佳紀錄長片的榮譽。

如今回到FIRST,顧曉剛第一個切實感受是“場地變大了,酒店也更好了”。更深刻的體會是進入第13個年頭的FIRST,似乎正在見證中國青年作者電影的井噴:也許是作品厚積薄發,也許是製片條件與電影市場環境整體趨於成熟,“今年不管劇情片、短片還是紀錄片,都整體旺盛起來,大家都很年輕,這種百家爭鳴的態勢我們也感受其中。”

"

作者 / 曹樂溪

“今年FIRST影展迄今為止的‘最強掌聲’,就是這部《春江水暖》了吧。”

隨著《春江水暖》在西寧音樂廳舉行亞洲首映,不少觀眾迎來了他們心中的FIRST最佳。事實證明眾的審美與評審們不謀而合,在昨日的FIRST青年電影盛典上,《春江水暖》連獲最佳劇情長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成為全場焦點。

文藝範兒並不足以形容這部電影的氣質:富春江邊一家三代的生活記錄煙火氣十足,江南小城面臨時代發展變遷的市井民風躍然眼前;而長鏡頭中蘊含的文人志趣與氣韻生動的山水風景,同樣渾然天成。

四季交替中,導演顧曉剛用鏡頭記錄下家鄉變化的每個瞬間。《春江水暖》在今年成為戛納電影節影評人週閉幕影片,比起海外認可,更令他心動的是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共鳴,一場無限時空的遊戲,正在把他們內心深處與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的聯結悄然喚醒。

跨季拍攝:一場金錢與時間的冒險

儘管電影市場環境日趨成熟,資金依然是青年導演在拍攝頭幾部作品時,需要面對的第一道門檻。

山水意境的《春江是暖》的融資之路並不詩意,朋友圈眾籌,參加各種創投,甚至借過高利貸的經歷,顧曉剛都體驗過,“大綱階段還投過FIRST,沒入圍,”他笑道。起初回到家鄉全職寫作劇本,向朋友借了幾萬塊錢度日,孤注一擲的原因是覺得自己狀態上準備好了,但市場可能遠比想象中更現實。

專訪導演顧曉剛 |《春江水暖》收穫FIRST影展“最強掌聲”

​“一部相對藝術的作品,一沒有名氣,二沒有明星,還要四季拍攝,一聽就不是非常有譜的感覺。如果針對現有的電影工業市場來說,這本身是一個風險巨大的創作思路。”

清楚這一切的顧曉剛並不悲觀,實在找不到錢,就循著前輩們的路徑按照獨立電影的方式來操作。監製李嘉貢獻了啟動資金,顧曉剛又向朋友們眾籌了一部分——他們構成了《春江水暖》片尾一長串“前期天使投資人”名單。

但幾十萬預算並不足以支撐跨季拍攝。“常規獨立電影的方案一般是刷臉拍兩三個月,撐一下也就過去了,剛開始拍夏天部分還能友情一下,但後面還得接著拍。”

雪中送炭來自於顧曉剛當時參加了一個本地大學生創業比賽,拿到10萬塊錢獎金,到賬那天恰巧趕上階段性拍攝剛結束,不然沒錢發工資。再後來製片團隊的人幫忙做信譽抵押,向另一家公司借款,“第二天就要拍了,錢還沒有找到,”當時顧曉剛並沒有考慮太多。“我們要保障人家的利益吧,畢竟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能繼續拍攝已經很好了。”

在這樣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一年四季的章回體劇情實際耗費了兩年時間。時代變遷不等人,片中一些拆遷的場景被搶先拍攝,室內戲份等到第二年補拍。為降低成本,顧曉剛決定採用索尼A7小機器拍攝,一部分鏡頭被保留在瞭如今的成片中。

“分段不同機器拍攝剪輯上還好,主要是調色挑戰比較大。”剪輯指導劉新竹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我們的戲很多是拼在一起的,並不是按照劇本順序完成。可能同一場戲這個鏡頭在說臺詞,下個鏡頭反打在接,但其實都不是同一年拍攝的素材。”

進入第一年拍攝“秋天”戲份時,《春江水暖》似乎迎來了峰迴路轉:先是攜片花入圍並獲得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不僅獲得不少資方認可,知名電影人梅峰也加盟影片擔任藝術指導;第二年參加北影節創投,顧曉剛接觸到工廠大門影業,徹底解決了後續資金問題,投入到電影補拍中。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顧曉剛感嘆:“那時候,工廠大門影業的黃旭峰峰哥,和我聊了四個多小時,聊得特別好,他和他的團隊是懂電影的,給予我創作上的充分信任,同時,不管是在拍攝、後期製作,還是國際推廣發行上,他們都做了很多專業的工作。”

以上種種曲折與克服困難的過程,無形中成就了《春江水暖》的樸拙。片中一場富春江邊市井人像風物的長鏡頭展現了氣韻生動之美,成為《春江水暖》中最令人歎為觀止的神來之筆。到底怎麼拍出來的?顧曉剛給出的答案很簡單:笨辦法,花時間。

比如顧喜和江老師在河邊散步游泳的戲就拍了十多次,而且是分兩年完成。看起來一氣呵成,但實際在江邊逆行遊泳十分消耗體力,上岸後還要繼續完成臺詞表演,飾演江老師的演員水性很好,但每天也只能拍攝一條。

“大家都是同行,其實能看出電影看似很平淡的地方並不好拍,其中需要付出諸多努力。”在顧曉剛看來,電影發展至今,技法什麼的完全沒有祕密了,帶給大家最大的感觸不是才華或技巧,而是基於主創對創作匍匐而行的虔誠感。“整部電影創作者更像是祭祀者,現場做了一個舞臺擺設,等待時間去進行交互和降臨。”

江邊泳戲一開始為了拍攝時趕上光的點,團隊進行了多次測試,也有過一些美學設計,但後來顧曉剛還是決定放棄這些,儘量選擇合適的時間段去捕捉最真實的市井風貌。後來看到素材時剪輯指導劉新竹很驚訝,江裡跳動的魚,岸邊搖頭擺尾的小狗,一場突如其來的太陽雨,真實流動而富有生命力的美感,似乎比一切設計更加觸動人心。

“後來看這十幾條長鏡頭,每一條其實都很精彩,像是從時間長河裡萃取出的一瓢水,”顧曉剛認為。“我們再怎麼聰明,你創造不出這些東西,都是時間給的。”

時間遊戲:山水即是宇宙

一場無限循環的時空遊戲,也是《春江水暖》帶給觀眾的印象。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是外在呈現,內裡則是導演從中國山水畫中得到的美學靈感。

“大家覺得中國山水繪畫看起來像是描摹現實,其實是在玩時間的遊戲,在進行不斷地超時空拼貼、摺疊與重組。”顧曉剛覺得長卷畫軸與電影膠片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富春山居圖》用了7年時間完成,前5年都在採集素材,最後兩年進行‘剪輯’,將不同的觀看視角解構到一個平面,畫山水就是在畫宇宙。”

這讓《春江水暖》看似在寫實紀錄一家三代圍繞老人贍養、婚喪嫁娶、拆遷購房等引發的家長裡短,但片中的長鏡頭卻展現了時空穿越的魔幻超現實主義:

江邊游泳的戲,從江老師躍入水中的那一刻起,觀眾進入到一種遊觀狀態,此刻岸上的聲音被隱去,江老師的呼吸聲,划水聲,顧喜的歌聲以及山林窸窣漸次而來,富春江生活長卷緩緩展開。隨著江老師上岸,岸上的聲音重新浮現,觀眾也隨之回到現實。

另一組顧母走失的長鏡頭則讓人恍惚時間交錯,小兒子有金算出歸魂卦,大兒子夫妻江邊放生祈求母親平安,鏡頭跟隨一個頭戴斗笠的漁民不斷向前,正當觀眾猶疑是否穿越回古代時,似是江神冥冥中安排的一艘小船出現在視野中,講遺失的顧母送回。

聲效變幻成為《春江水暖》時空遊戲的線索,比如拆遷樓房那場戲,有金在陽臺看到一臺老式遊戲機,投進硬幣後進入超現實世界,觀眾能目睹拆遷場景卻聽不到聲音,背景音樂變成竇唯和樂隊的現場收音採樣。

在設計《千里江東圖》三部曲美學系統時,顧曉剛想到的兩個參照就是臺灣新浪潮與竇唯。“他從個人上已經完成了把傳統文人志趣放到當下融匯和使用,有一些劇本段落在創作時,就是根據他的音樂做了調度和設計,包括影片結尾的閃回也是聽了他的歌后寫的。”

通過多方努力,顧曉剛也邀請到竇唯來擔任電影的音樂總監。在看過導演的信與片花後,竇唯當下就打電話過來,希望能看看《春江水暖》這部作品。顧曉剛並不驚訝,審美志趣上的共鳴讓他相信作品能夠打動對方,“他應該也很孤獨吧(笑),而我們在思考同樣的事情”。

談到三部曲下一部的構思,顧曉剛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其實在電影開篇字幕已經埋下伏筆,“春江涇流杭州錢塘匯入東海”,《春江水暖》講述上游的富春江,接下來故事會發生在錢塘江的杭州。

故事煥然一新,但依舊會採取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搭配,正如《春江水暖》顧喜和顧母是專業演員,其他大部分是導演的親戚。“雖然拍攝手法上偏藝術,但總體這是一部家庭類型片,我們也希望電影更面向觀眾,它不是原生態紀錄片,而是有演繹編排、嚴密邏輯和類型元素的作品,”顧曉剛認為。

選用大量非職業演員則是基於美學系統的考慮,“我們想呈現一幅類似《清明上河圖》般的時代市井畫卷,真實紀錄一座城市10年變遷的風物誌。”

素人第一次演戲,講不出臺詞或者結巴是常有的事。顧曉剛覺得除了角色設計儘可能貼合其日常生活,其餘不妨交給時間,“比如片中的鳳娟是我現實生活中的大姨,剛開始手裡沒有道具她就沒法講話,但嘗試一段時間適應鏡頭後,你看最終的呈現,她簡直是最佳女主角!”

當作者走向觀眾:尊重是比獎項更加鼓舞人心的力量

時光倒流會五年前,顧曉剛曾經帶著他的紀錄片作品《種植人生》入圍過第9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並摘得競賽單元最佳紀錄長片的榮譽。

如今回到FIRST,顧曉剛第一個切實感受是“場地變大了,酒店也更好了”。更深刻的體會是進入第13個年頭的FIRST,似乎正在見證中國青年作者電影的井噴:也許是作品厚積薄發,也許是製片條件與電影市場環境整體趨於成熟,“今年不管劇情片、短片還是紀錄片,都整體旺盛起來,大家都很年輕,這種百家爭鳴的態勢我們也感受其中。”

專訪導演顧曉剛 |《春江水暖》收穫FIRST影展“最強掌聲”

​FIRST從曾經的獨立電影人聖地逐步接軌市場,對青年導演而言也能體會到其中的轉變。是否擔心作者電影不容易被市場接受?“我們自己是相對樂觀的,”顧曉剛坦言。《春江水暖》是面向普通觀眾的電影,希望父母年齡段的社會群體也能夠看懂並且有所共鳴。

顧曉剛認為:“也許文化有過斷層,但中國人和古代天然鏈接的審美情趣與內心的風骨依然存在,這是有共識和默契的。賦予每一方水土的人優雅、美好與尊嚴,這是我們的初心,也希望觀眾能夠潛移默化從電影中收穫一些啟發:原來一個電影故事也能夠拍出山水畫的感覺。”

電影放映時全場多次自發響起的掌聲,似乎已經驗證了這種共鳴的存在。FIRST的觀影氛圍一向濃厚,現場坐著很多普通觀眾和影迷,也有不少業內同行,大家不約而同在片尾字幕滾動時對每一位工作者報以致敬的掌聲,“震撼”是顧曉剛脫口而出的形容。

“這種尊重讓每一個創作者畢生難忘,讓你更想好好拍電影,”他覺得。拍電影辛苦麼?也許吧,但當電影觸達觀眾內心並得到積極的反饋時,那種被世界善待甚至厚愛的榮幸,比任何獎項的分量都更厚重和更值得。

也正是這種鼓舞人心的力量,簇擁著一代又一代青年電影人Back to FIRST。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