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葉刀

在凡爾賽宮舉辦一場奢華的婚禮,到戛納走一圈紅毯,再到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捧回一個大獎……這是多麼開掛的人生!夢做著做著,刀哥就笑醒了。

黃粱美夢意猶未盡,不過刀哥倒不覺得多麼遺憾,畢竟夢中場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人實現。更有甚者,紅毯走到腿發軟(賴著不走?),大獎拿到手抽筋。作為吃瓜群眾,刀哥既為他們高興,也多少替他們瞎操心:如今社交媒體就像顯微鏡,而各種各樣的國際洋獎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您可睜大眼睛,別被忽悠進圈套還幫著數錢啊。

說到錢,許多獎還真是花錢就能買的;就算買不到,花錢蹭個外圍、走個紅毯總還是可以的。就從上月的戛納說起吧。

操盤手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除了“寄生蟲”,刀哥還記住了三個字:蹭紅毯。如果非要在前面加個修飾語的話,就是“賴著不走”地蹭,“遭到驅趕假裝聽不懂”地蹭。其實這也並非今年的特色,去年就有媒體爆料某中國女演員紅毯上“呆了六分鐘趕都不走”。

山寨國際大獎,為何坑的都是中國人?

受惠於中國網絡經濟的強大,這兩年中國網紅(微商?)開始發力,加入蹭紅毯的軍團,對明星形成巨大挑戰。江湖傳言,一趟下來10萬人民幣即可。10萬元對刀哥來說不少,對網紅來說不多,多賣點“有機面膜”“玻尿酸神仙水”的事兒。

有人說:“在戛納,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被交易的。”除了紅毯,當然也得有“入圍獎”可蹭,一個叫“短片角”的單元便是蹭“入圍”的好地方。據國內媒體報道,“短片角”其實是一個交流性質的活動,與每年只有10部左右作品入圍各主競賽單元不同,“短片角”往往有1000多部“入圍”,只需繳納90歐元報名。聽著像不像是去趕集?不過有參與者爆料,國內95%聲稱“入圍”過戛納的影人,作品其實都只是進了“短片角”。

娛樂圈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網上隨便搜一下某位明星,動不動就是一堆國際大獎,什麼“全球最佳藝人獎”“好萊塢國際獎”,名頭一個比一個響。儼然不拿幾個大獎不好意思在貴圈混的架勢。不過,細心的網友發現,許多大獎的水分太大,或者乾脆就是量身定製的。

今年4月,刀哥崇拜的曉慶阿姨在微博上晒出一組喜獲休斯頓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照片,結果卻引來網友一片吐槽。有人隨即晒出這幾年休斯頓國際電影節的獲獎作品,密密麻麻一堆沒聽過的中國電影。還有網友曝光,電影節上幾乎所有參展的華語影片均獲獎,實在是揚我國威。

巧合的是,兩年前楊冪也曾憑藉《逆時營救》在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拿過“國際影后”,該片豆瓣評分4.7分。楊大美女領獎時,背景板上全是中文,幾個贊助企業的名字沒多少人聽過。楊冪後來的迴應倒是蠻大方:不管什麼肯定都很開心。

山寨國際大獎,為何坑的都是中國人?

其實,這也是不少“國際獎”的趨勢,由於競爭激烈,自身又預算有限,鬧錢荒,主辦方越來越向亞洲、尤其是向中國市場靠攏。另一方面,中國資本也乘機介入,甚至反客為主,成為某些“洋獎”背後的操盤手。哪天要是聽說你的偶像獲得什麼夏威夷影后、塞班影帝也不要奇怪喲。

紅點獎

說起國際大獎,不得不提這幾年在中國引起爭議比較多的德國紅點獎。刀哥專門做了下功課,在工業設計領域,國際上幾大知名獎項包括:德國紅點獎、德國I F 獎、美國IDEA獎、日本G-Mark獎等。在英文的公開報道中,紅點獎的口碑確實不錯,有的媒體在提到某某獲獎時,還會在前面加個類似prestigious (有聲望的)的形容詞。

中國人經常神話“德國製造”,所以德國紅點獎尤其受到中國企業的追捧,常有國內某企業、某產品獲獎的消息。據說現在中國參評、獲獎人數最多,貢獻了紅點獎、IF獎一半以上的收入。2015年,紅點獎還在中國設立了“中國好設計”獎。

山寨國際大獎,為何坑的都是中國人?

隨著得獎者越來越多,甚至有氾濫之勢,對紅點、IF 等獎項含金量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去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工業設計學術帶頭人柳冠中在一次訪談中直言,紅點獎純粹是商業炒作,報名要交錢,參加評審要交錢,參加複審要交錢,參加最後的展覽要交錢,給新聞發佈也要交錢……都是奔著錢來的。

有懂行的人總結,紅點獎之類的獎項都是商業運作模式,為了盈利或者保證運營,每年都有好幾千個入圍獎,最終獲獎的可能也有好幾百個,並不算稀有。而且獎項往往又分為好幾種,含金量不同,有的企業拿個入圍獎便大肆宣傳得了“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

有人為名,有人獲利。這幾年,中國建築行業對MIPIM獎頗為熱衷,經常傳出某房地產項目獲MIPIM獎的消息。有人將其稱作建築界的“奧斯卡”或者“諾貝爾獎”。參選當然不是免費的,刀哥查到的入圍費是925歐元,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費用。MIPIM也專門設有亞洲獎項,有時中國地產項目獲獎近半。

山寨國際大獎,為何坑的都是中國人?

這也是“國際獎”的一個趨勢。西方工業化時間長,許多獎項市場越來越小,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時間短,一定程度上還帶著崇洋媚外的心理,希望得到國外的認可,或者希望藉助國外的認可向外界證明自己,所以對洋獎更趨之若鶩。據說繼中國企業之後,獲紅點獎最多的是另一個東亞國家——我們的鄰居韓國。聽上去是不是和東亞人熱衷買LV之類的奢侈品包包挺像?

老套路

大獎有水不可怕,怕的是水分太大,把人淹了。

2014年6月,著名的中國企業家陳光標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舉行慈善午餐,邀請250名美帝流浪漢吃大餐。標哥一時風光無二。其間,標哥還順帶領了一個大獎——“聯合國”授予的“世界首善”證書。登頂“世界之巔”不久,標哥就意識到“我可能被騙了”。因為他展示的“世界首善”證書被網友發現有一個極其粗劣的拼寫錯誤,後來就連聯合國自己都看不下去,聯合國官方微博迴應:“嗯,科普一下,‘聯合國’的英文名稱應該是‘United Nations’,而不是‘United Nation’。”

山寨國際大獎,為何坑的都是中國人?

套路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前些年打著“聯合國”“皇家”之類旗號的騙子獎尤其多,比如山寨的“聯合國人居獎”就曾大行其道,常見指數快趕上當年的“計劃生育好”了。據不完全統計,前幾年中國一度有數百個樓盤獲得過“聯合國人居獎”。當然,這些“獎”不是評選出來的,而是花錢買的,費用據說是30多萬人民幣。刀哥納悶的是:有這錢自己造一個不就成了,幹嗎還買呢?

騙子獎也有越來越隱蔽的趨勢。兩年前,英國媒體報過一場騙局。兩名烏克蘭移民在英國搞了個“歐洲質量研究協會”,對外頒發“最佳企業”獎項。一家從事風能的中國能源公司曾為該“獎”預先支付1.2萬美元。

崇洋媚外、缺少文化自信固然是洋獎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不過刀哥覺得,可能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好多獎項就像是產業推廣,它是一門生意,有利可圖。推廣者自不必說,獲獎者一方面是裝點門面,滿足虛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身價,獲得利益。就好比上國外的“野雞大學”,花錢到奧地利“金色大廳”演出,冒著被FBI當間諜的威脅到海湖莊園求合影,歸根結底還不是為了裝點門面後提高身價嗎?

寫到這裡刀哥突然驚出一身冷汗,慶幸當年沒被大廳裡擺滿獎牌、獎盃的某大老闆的企業招安。大獎水很深,還須仔細辨,不是每個洋獎都值得我們崇拜,千萬別再被名片上標著一堆“世界XX”名頭的人嚇住。還好,現在誰還用名片啊?當然,如果你拿回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數學菲爾茲獎之類的大獎,刀哥還是會頂禮膜拜的。如果你幫中國男足拿個世界盃,我只能說:I 服了you!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