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如果你身邊有影迷朋友,會發現他們最近忙著趕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各種電影場次,今天剛看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明晚繼續感受安東尼奧尼的《夜》,後天乾脆請假,直奔大衛 林奇的《穆赫蘭道》,遇到週末還會邀你看《曼哈頓》《亂世佳人》《董夫人》,你可能禁不住問,每年的戛納、柏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都是首映新片,而北影節怎麼這麼多老片?

雖然都是國際電影節,但是北京國際電影節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有著本質的區別,歐洲三大定位是競賽性電影節,每年會蒐集世界各地最新電影,並從中評選出當年最佳電影。參賽影片的硬性要求是影片必須未公開放映過,對參加電影節的觀眾來說就是首映的新片,而北影節的定位是公眾性電影節,並不以評獎為主,不需要大量引進世界各地最新電影,競賽單元只是佔據很小一部分,以本屆北影節為例,展映影片有500多部,其中入圍競賽單元的僅有15部,佔到總影片數量的3%,其餘90%影片都是老片。

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從近三屆北影節來看,其主要功能在於集中展映國內外電影資源,推廣普及中外優秀電影,換句話來說,北影節不重評選而重影展。相對於競賽型電影節全球首映、不對外售票、高水準專業人士參與的嚴格條件,北影節少了很多互爭首映電影的火藥味,放映的大都是前一年甚至更久的各大影展的風頭電影和大師名導作品。

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北影節才剛剛起步,在41歲的“中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21歲年輕氣盛的韓國釜山電影節面前,7歲的北影節就是剛上學的兒童,在國際電影市場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國外的電影發行方不會冒險把北影節作為首映場地,美國電影發行方多會選擇北美的多倫多電影節,歐洲電影發行方更看重在本土的宣傳,中國市場並不是歐洲電影的主要目標。而國內優秀導演拍攝的新片,多會選擇參加歐洲三大電影節首度曝光,剩下的國產片質量參次不齊,達不到電影節所需的優秀水平,所以只能選擇優秀的老片吸引大眾了。

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意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從觀影者角度來說,老電影已經被市場檢驗過,更安全因而更受歡迎。3月24日北京電影節開售的套票中, “速度與激情”系列、“安東尼奧尼”系列, “是枝裕和”系列分別以2分28秒、1分21秒、46秒迅速告罄,國片1969年上映過的《董夫人》千餘張影劵也在10分鐘內搶購一空。

有人調侃喜歡看老片,(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都是被新片逼的,國內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多是些空洞乏味的好萊塢商業片,要不然就是劇情經不起推敲、五毛特效、豆瓣不足6分的國產片,本打算看電影放鬆身心,暫時逃避苦喪的生活,結果看完新片後更加鬱悶,整個觀影過程都是在給電影挑錯。被虐之後,如果你對電影還倖存一絲喜愛,多半是以前看過的優秀影片的反芻。

從商業角度來看,國外的經典老片更好賣,負責電影節的盈利。幾乎每個國際電影節都有致敬大師、名導單元,這已經算是電影節一種默認的標配,一方面出於對大師名導的敬重,另一方面是盈利的考慮。大師的電影因為名人影響力、足夠高逼格,更容易吸引電影節的消費主力——文藝青年、中年的購買。是枝裕和、安東尼奧尼電影的商業價值從搶票速度就可以看出。

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 2016年

選取的國產老片主要代表中國特有的電影文化,負責撐起國片的門面。就近幾年國片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國產電影在形式上依舊模仿好萊塢,可以代表中國特有文化氣質的電影很少,梅峰《不成問題的問題》被看作是新文人電影代表,其內核與民國時代的文人電影是一脈相傳的,與費穆《小城之春》、曹禺《豔陽天》共同構成了當下國片佳片陣營。

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董夫人》導演:唐書璇 1970年

部分國產老電影看似是舊片其實是新片。有些老電影因為上映年代久遠,從未發行過正規音像製品,影像沒有得到大範圍流傳,人們對這些影片信息知之甚少,這次北影節的修復後重映,從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看做是“新片首映”,老電影在此重煥新生,《董夫人》就是代表。

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老電影居多?

《小城之春》導演:費穆 1948年

儘管《董夫人》被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評為“華語電影百佳”,但只在1969年在港臺地區和國外被小範圍點映,此後幾十年裡從未發行過正規音像製品,類似於今天的藝術電影,由於賣不出價錢,沒人願意發行。直到2009年,這部隱身許久的影片居然在網絡上兜售起私刻的DVD版。叫賣它的人,正是影片當年的剪輯師。這次北影節,我們才能一睹一部上承經典國產片《小城之春》、下啟“新浪潮電影”的真容。

電影的壽命其實很短,最多一兩個月,觀影結束後,這部電影就不再具有商業價值,至此被製作發行方打入冷宮,年代久遠的電影之所以被留下多半是電影史研究家的功勞。那些被打入冷宮的膠片電影,復活的路徑只有配備電影放映機的電影院,但是絕大多數電影院本質上以商業盈利為主,最新電影永遠是首選,這點與放映老電影帶來的微薄盈利相矛盾。除了少量的藝術電影院,會安排上零星的幾場老電影外,這些老片重獲天日多是各大電影節的致敬經典或大師紀念週年單元,那些被死死刻在膠片上的人、景、物、色、光、聲才會再次在大銀幕上神形再顯鮮活如初。這些老電影再次復活在人們心中,就像當初那樣的打動人心。

這一年,你在北京看了多少部老電影?

(文章來源於:界面摘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