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的人生詠歎

電影 影視 新民晚報 2017-07-18

“修身”即德育課也。竊以為,倘若人們將這一理念融入影片的艱辛之旅,是可以昇華其主題的。

《岡仁波齊》的人生詠歎

《岡仁波齊》的人生詠歎

秦維

剛入盛暑,在沉悶中, 忽從遙遠的雪域高原飄來一陣陣清澈的樂聲。那就是第六代導演的領軍少帥張楊歷時一年,追蹤拍攝一支西藏牧民朝聖之旅的電影《岡仁波齊》,它給長期低迷、俗氣的國產片吹來一股清新之風。

一部長達兩個小時、全用藏語、幾乎以磕長頭匍匐前行為主要鏡頭的電影,何以對人產生強烈的震撼力?我帶女兒坐在空蕩蕩的影院,隨著一個個鏡頭的切換,無論是浩瀚壯美的雪山、首尾不見的盤山公路,還是由拖拉機引領著的小分隊、千千萬萬迎風獵獵的經幡,將我們帶到那片神祕的土地……

岡仁波齊是藏胞心目中的神山,每個藏人,一生都應該去磕一次頭,而登山前還得去聖地拉薩朝拜布達拉宮。整部影片的主題,就是這個千百年來藏胞心中的人生信念。因而,影片的導演、拍攝以自然主義的創作手法,全程跟蹤西藏芒康縣普拉村藏胞的艱辛之旅。影片的情節十分簡單,基本就像一部紀錄片,只不過導演加入一些敘事需要的臺詞和段落,從而保持了整個故事的完整和流暢。

《岡仁波齊》的人生詠歎

這支隊伍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者楊培,他作為隊伍中的靈魂式人物,彷彿一匹老馬在隊伍最前面指引方向,也有身懷六甲的孕婦為了信仰,毅然一次次朝白雪皚皚的山道傾身拜下去,直至在風雪嚴寒中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為了養育英年早逝的哥哥遺下的三個侄兒而終身未婚的楊培,在拜畢布達拉宮,向岡仁波齊進發的時刻,在風雪瀰漫的山麓閉上了眼睛。隨之,本次艱辛之旅發起者楊培的侄子尼瑪扎堆為實現其父遺願率領同伴們扛著他的遺體,攀上岡仁波齊高高的山巔,在藍天翱翔的蒼鷹的鳴叫聲中,為其舉行天葬!

影片除了表現藏胞的艱辛之旅外,給人更強衝擊力的,是那種久違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這支小分隊來自不同家庭,他們一路飽經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搏鬥,互相抱團取暖,相濡以沫,其情其景已然超越了血緣關係。當老藏胞皸裂的臉頰綻開笑容,當九歲的小姑娘手捧老伯伯撕下的生牛肉乾,當父輩在帳篷裡慈愛地為殘疾少年蓋被,當他們路遇山崩飛矢,尼瑪扎堆立即撲在九歲小扎扎身上,當深夜藏族漢子開著拖拉機奮勇向前,送孕婦去醫院搶救的特寫鏡頭一一呈現在眼前時,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正因為這種親如一家的合作精神,才使他們翻山越嶺,風雪兼程,從東向西橫貫整個西藏,走完整個旅程!

這部寫實影片在渾厚蒼涼的悠遠曲聲中落下了帷幕。和我一同觀影的女兒久久不願離開影院,她似乎想知道影片背後的旨意:為什麼人世間有這麼好的群體?

《岡仁波齊》的人生詠歎

女兒的疑問促我深思:《岡仁波齊》裡群體向善、大愛無疆、堅忍不拔的美學意蘊,不僅對部分國人偽善、浮躁的世風予以猛擊一掌,更在於他們那種人生,可以鞭策我們追求更崇高的境界。

《柏拉圖對話集》有一段關於友誼的話,也許能幫助我們理解其中魅力。為什麼會有神交?為什麼會有友誼?為什麼會有人和人之間精神的高度契合?因為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像繩子一樣將他們連結在了一起。

由於人類是從動物進化來的,身上殘存著獸性。如果人類沒有友誼、關愛、團結、互助,那麼在客觀存在的競爭叢林中,缺乏愛心的人就會暴露獸性,從而去傷害同類、傷害動物、傷害生態。因此,為了將人類殘留的獸性關進籠子,就必須有愛和德的教育,發揚光大善良、慈悲、忠誠、操守等優秀品質,無疑對人類群體的友愛大有裨益。

記得十幾年前,我在做季羨林先生訪談時,老人家反覆說,他一生的許多品質,都是從少時的“修身”課上學到的。“修身”即德育課也。竊以為,倘若人們將這一理念融入影片的艱辛之旅,是可以昇華其主題的。

這,應是《岡仁波齊》給的我們最大教育意義。

《岡仁波齊》的人生詠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