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時代將至 德企恐於成下個諾基亞

電動車時代將至 德企恐於成下個諾基亞

近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內燃機的誕生之地,戴姆勒董事長蔡澈(Dieter Zetsche)與一眾政府官員探討了汽車行業的未來。

會後,蔡澈在一輛奔馳電動車前留影紀念。值得注意的是,這輛奔馳EQ只是一輛原型車,並不具備行動能力。

戴勒姆的EQ品牌要等到2020年才會真正投入市場,這也突顯了一直以來,德國緊抓內燃機不放,在電動車及相關技術上動作緩慢的問題。

電動車時代將至 德企恐於成下個諾基亞

●戴勒姆的EQ品牌要等到2020年才會投入市場。

“中國主導著太陽能電池的生產,特斯拉則在電動車上佔據著領先優勢,第一輪數字化變革中,德國也輸給了谷歌、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 巴登符騰堡州州長溫弗裡德·克萊舒曼(Winfried Kretschmann)在會議中說道。

他認為:“以工業為主導的德國經濟是否有未來,要看我們能否抓住即將到來的生態和數字化轉型機會。”

儘管目前德國的汽車出口非常繁榮,就業率也相對較高,但對未來的前景,業內依然存在不安,這種不安由來已久,2015年大眾排放醜聞爆發之後更是變得愈發明顯。

政客們擔心德國政府在新技術和配套設施上沒有足夠的投入,車企擔心在電動化的道路上掉隊,而工人們則擔心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自己有可能會丟掉飯碗。

對於當前德國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德國總理默克爾非常清楚。“卡爾·奔馳發明汽車後,只有一家名為Studebaker的美國馬車公司活了下來。”

“在即將到來的變革中,我們要比Studebaker做得更好。”在此前的演講中,默克爾如是說道。

5月,出席戴勒姆新電池工廠奠基儀式時,默克爾表示,德國應該在電池研究上投入更多資金。

電動車時代將至 德企恐於成下個諾基亞

●5月,出席戴勒姆新電池工廠奠基儀式時,默克爾表示,德國應該在電池研究上投入更多資金。

默克爾的競爭對手,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也希望政府能加大在基礎設施和相關教育上的投入。在社會民主黨的競選綱領上,該黨指出,提高德國電池產量對維持德國汽車產業領先地位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電池是電動車的核心,目前其產地主要集中在亞洲。在電池的研發上德國已經落在了很多國家後面,充電樁的建設工作也進展緩慢,今年5月,德國政府放棄了2020年100萬輛電動車上路的計劃。

博世董事會成員羅爾夫·布蘭德(Rolf Bulander)表示,要想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德國需要在基礎設施上投入500到800億歐元的資金。

為了穩住新時代的地位,目前德國各大車企正在積極深化電動化道路上的變革。

今年3月,戴姆勒表示將加速電動車項目,計劃投資100億歐元,到2022年推出10款新的車型。

電動車時代將至 德企恐於成下個諾基亞

●卡爾·奔馳發明汽車後,只有一家名為Studebaker的美國馬車公司活了下來,轉型為一家汽車製造商。

“電動車和裝滿番茄醬的瓶子有些類似,在倒番茄醬的時候,雖然知道它要出來了,但並不清楚具體什麼時候會出來,到底會出來多少。” 蔡澈曾表示,“而我們相信現在就是全面進入電動化的最好時機。”

雖然公司決策層充滿信心,但工人們並不這樣認為。

在很多工人眼中,德國現在的汽車工業已經非常成功,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必須停止生產內燃機。對於未來,他們充滿擔憂。

戴姆勒的Untertuerkheim奔馳工廠擁有19000名員工,每年要為100萬輛汽車生產發動機、車軸和變速箱,是戴姆勒歷史最悠久的工廠之一。

“這裡的未來與動力總成的未來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就得開始為未來著想的原因。”工廠工會主席沃爾夫岡·尼克(Wolfgang Nieke)說道。

然而,由於擔心戴姆勒的電動化戰略會對自己的崗位造成衝擊,本月,奔馳工人進行了罷工抗議。最後經過艱難的談判,戴姆勒同意在該工廠進行電動車電池和其它零部件的生產。

“我們需要給他們講清楚,儘管現在困難重重,但如果現在不走這條路,未來的情況會更加糟糕。” 大眾集團主要的政治說客托馬斯·斯特格(Thomas Steg)如是說道。

電動車時代將至 德企恐於成下個諾基亞

●在很多工人眼中,德國現在的汽車工業已經非常成功,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必須停止生產內燃機。

去年10月,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一項決議,將從2030年起禁止傳統燃油車的銷售。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顯示,如果這一決議成為現實,60萬德國工人將面臨失業。

德國金屬產業工會戰略主管弗雷德裡克·斯派德爾(Frederic Speidel)則指出,如果這一決定在10到15年內逐步實施,屆時很多嬰兒潮一代人都將達到退休年齡,其他人則可以重新接受培訓,因此汽車行業或許可以適應這一變化。

然而,時間並不是確定的。

隨著電池產量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電動車價格將越來越便宜。很多專家預測2022年電動車的價格將會與燃油車相當。

各大車企都試圖抓住電動化的浪潮,內燃機零部件供應商也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德國智庫Agora總監克里斯蒂安·霍赫菲爾德(Christian Hochfeld)指出,德國汽車產業的壓力正與日俱增。

“歷史已經證明,即便是像諾基亞這樣位於頂端的公司也會從市場上消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