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6年,向來特立獨行的女皇武則天,打破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的陳規,親率大臣浩浩蕩蕩地登嵩山舉行封禪大典,並下詔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以示“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登封由此得其名。

但很難說這是這座中原古城在華夏史冊上最華麗的一筆,畢竟,這片處於天地之中的風水寶地,孕育繁衍了太多的文化氣象和人文底蘊。相傳禹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今登封地區)建都立城,拉開了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歷史序幕,那已是距今四千多年前了。在這漫長的四千年文明史中,登封,或許不如其他古都那樣熠熠生輝、璀璨奪目,但它卻像是一個沉思寡言的智者,磅礴而深邃,內斂而質樸。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天地之中”,中國先民的獨特宇宙觀

“中國”最初的意義便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在先民古老的宇宙觀中,天地的中心就在文明早慧、國家早成、開放富庶的中原,而中原的核心則在嵩山陽城一帶。於是,他們在此觀星量地,並神祕地認為,這個天地相呼應的中心,就是王者與上天通話以達“君權神授”之地。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而歷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築類型的代表作品就此匯聚並得到了真實保留。在此歷史背景之下,2010年8月1日,包括少林寺、中嶽廟、觀星臺、嵩陽書院、東漢三闕等在內的、 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告成鎮位於登封市區東南約13公里處,觀星臺景區緊鄰陽城大道和告成大街,驅車來到這裡時,卻只看到景區的一位守門人,據他說,每天前來參觀的人屈指可數,我覺得這樣甚好,少了商業性的氣息和人從眾的喧鬧,才有保存最本真狀態的可能,與天地自然神交的地方,本就該靜謐超然。

景區的入口處的周公祠,是明嘉靖年間,為了祭拜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所建。祠門前石碑狀的建築就是周公測景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就是在此用中國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土圭“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意即通過土圭測量太陽的影子,來度量地中,找出四時季節的變化。後來他依據觀測,把表影最長的那天定為“冬至”,最短的那天定為“夏至”,把兩個日中日影長相等、晝夜時刻相同的日子,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以劃定春夏秋冬,併為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奠定了科學基礎,後來大概到戰國中期,明顯具有河洛地區物候特徵的“二十四節氣”逐漸成熟並被廣泛使用。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周公測景臺為以後幾代所沿用,但到了唐朝,唐玄宗命太史監仿周公土圭的舊制,替以石圭,但保留了當時所刻的“周公測景臺”的字樣,也就是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樣子。到了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家郭守敬,在測景臺北面約20米處建造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觀星臺,改進了原有的圭表,並增設能用來觀星測月的“窺幾”。此外,他還在全國其他26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並依據所有的觀測和研究推算,編制了“授時歷”,該曆法採用的太陽迴歸年長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用的公曆一秒不差,卻早過其300餘年。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我駐足在這座高大的青磚石建築旁,仰頭觀望它覆鬥狀的臺身,想象著那段“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的歲月,那時的星空,沒有現代燈光的掩映,應該更加璀璨,那時的人們,以有限的力量,從未停止過對未知的探索,卻仍然對自然和宇宙存有莫大的敬畏感。

“嵩高惟嶽,峻極於天”

提起“萬山之祖”嵩山,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聞名海內外的少林寺,但其實,嵩山可看的遠不止一個少林。

西起洛陽龍門、東至鄭州新密的嵩山山脈,橫亙黃河南岸,主體由環繞登封城的太室山和少室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這兩個名字的來歷都與大禹相關,“室”是妻子的意思,相傳大禹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在此生下了兒子啟,於是此山麓被稱為太室山,而少室山的得名則是因為大禹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曾棲於此。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雖只有一河之隔,兩座山峰卻長得風格迥異。太室山寬厚高大,而少室山則險峰簇擁。我對它們的區分,則在於他們所代表的不同的宗教流派。太室山腳下的中嶽廟,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它面對玉案山,背倚黃蓋峰,整個建築群佈局嚴謹、規模宏闊。始建於秦朝的中嶽廟,曾在清乾隆年間予以仿照故宮進行擴建,所以所有大殿等重要建築均在一條中軸線上,難怪站在入口處抬頭觀望,總有種參觀小號故宮的感覺。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穿過大門,迎面就是建在高臺上的“遙參亭”,亭如其名,古時那些無法前往大殿的官員可在此遠遠地參拜。亭子的後面就是仿天安門形式的天中閣。再往前走便是化三門,道教傳說走過這道門,就可將大腦、心臟、四肢這三處所存在的疾病化解掉,當然這只是人們祈求身體健康的美好願望。化三門的邊上,便是中嶽廟著名的景點,四尊宋代鐵人像,他們身穿甲冑,虎目圓睜,有的手握寶劍,有的拳頭緊握,皆是威風凜凜,雖然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卻鋥亮如新,絲毫不見生鏽的痕跡,大概是歷經各代遊人撫摸的緣故吧。 在中嶽大殿前,有一塊“嶽出天中”的碑,便是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時所立。

佛教禪宗,中國功夫的發源地

與遊人稀少的中嶽廟相比,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的少林寺就熱鬧多了,雖不是節假日,但來往的善男信女和遊人訪客絡繹不絕。坐落在兩米高磚臺上的少林寺山門,正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建築,看過不少相關影視作品的人,或許會有莫名的熟悉感,門額上的“少林寺”三個大字為康熙帝親筆所提。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樹一石都大有來歷,散發著歷史文化的氣息。步入山門後,便可看到甬道兩旁的碑林,大概20多座,分屬不同朝代。沿著“步步生蓮”的石刻甬道向前,來到斗拱彩繪的天王殿,抬頭便可看到“天下第一祖庭”的匾額。如此之譽,與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達摩相關。始建於北魏的少林寺,最初是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32年後,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來到嵩山,在五乳峰的山洞中面壁九年,並在少林寺廣集信徒,傳授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寺院規模逐漸擴大,聲名也日益增進。今日的少林寺內有一座達摩亭,又稱立雪亭,殿內神龕中供奉著達摩祖師的銅坐像,法相莊嚴,廣渡十方。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1982年,一部《少林寺》電影橫空出世,火遍全國。電影裡螳螂拳、醉劍、醉棍等功夫展示讓人大開眼界,也掀起了上少林寺學功夫的熱潮,1.6億的票房更是將其定格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而少林寺和少林功夫也由此風靡世界,甚至成為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傳統武術的代名詞。

登封:天地之中,山水禪宗

在少林寺山門的路邊有一座演武廳,每天定點會有武術表演,是觀賞少林功夫的最佳場所,憑門票可免費。作為中國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少林武功套路高達七百中以上。在武俠小說中,身懷絕技的少林和尚總是以江湖老大的身份登場,但其實,少林武術最早的目的,並不是用來禦敵,而是用來強健體魄。“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參禪是正道,而僧眾們不過是通過練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但不管目的如何,少林功夫對每一個少年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少林寺,你可以看見在別處很少看到的萌萌噠“小和尚”,他們都是作為少林俗家弟子來此學習少林功夫和文化知識的。

千百年的煙雨,猶如嵩山的風,吹過衣袂,浮動樹葉。時至今日,少林寺這三個字,承載了太多的傳奇與記憶、讚譽與質疑,凡念浮沉,世說紛紜……但山仍舊是山,寺廟還是寺廟,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心懷期望,這個東方的驕傲,能在喧擾人間、浮華世界裡始終擁有一份禪的純粹和武的魂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