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高利潤對中小企業的啟示

德國汽車 江鈴汽車 國產車 電動汽車 易道源心智戰略 2017-06-01

長城汽車高利潤對中小企業的啟示

我們上週發表了《長城汽車的品類榮耀和信仰迷失》一文,引起不少企業主朋友的關注和互動,在他們的反饋中,有幾種聲音很具代表性。我們決定對這些聲音進行解答,一則釐清大家對“聚焦”的認識,二則對中小企業來說,明晰聚焦的價值才能在未來的市場決策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

其一:長城汽車在我眼裡就是一個自主品牌,近幾年發展比較快,籠統地認為是營銷給力,沒想到真正發揮作用的是聚焦戰略。

其二:儘管長城的H8、H9銷量不好,但代表了長城的高端形象。換句話說,長城完全可以不靠H8、H9盈利,只需要它們裝點門面即可,證明我有能力做中高端的好車。

其三:聚焦戰略是不錯,但不是根本性的,奇瑞、吉利、長安等非聚焦戰略的品牌在2015年表現也不俗,那怎麼解釋?

其四:你看世界上知名的車企寶馬、奔馳都不是聚焦一種車型,包括本田、豐田、現代等大眾車企都沿用多車型策略,而且都表現不俗,你們將長城的成功歸結於聚焦(長城老闆魏建軍多次公開表示“對聚焦,要有宗教般的信仰”),豈不是與國際汽車品牌的成功之道相違背?!

在我們梳理這些問題的同時,2015年中國市場汽車品牌的單車利潤出爐了。我們看看藏著銷量背後的數字是什麼?

排名車企年度銷量(萬輛)總利潤(億元)單車利潤(萬元)
1長城汽車85.2780.49428.88
2江鈴汽車25.722.228645.00
3金龍汽車8.664.7-5.5≈6351.00
4上汽集團590.19296.515023.97
8一汽轎車23.590.2-0.9≈381.51

2015年度數據(來自今日頭條)

通過數據不難發現,長城的驚豔並不單純在銷量上,盈利性同樣驚人。即使如上汽這樣的巨擘也不得不相形見絀。對於自主車企而言,長城超高的利潤率才是中國中小企業需要深層思考的問題。

早在《定位》一書中,定位的創始人就有過對美國西南航空聚焦的描述。當美國所有航空公司都效仿美國航空(全航線、全航班、不同價位的機票、對“目標客戶”全覆蓋等)的時候,西南航空在定位理論的幫助下,確定了“單一艙級”的航空品牌,只開設中短途的點對點的航線,沒有長途航班,更沒有國際航班。

看起來西南航空主動丟失了那些長途航班和國際航班的客戶,但是卻在客戶心智中確立了“經濟型單一航班”的定位,成為這類用戶認知中的首選品牌。同時,西南航空聚焦戰略的背後是,可以在有限的業務範圍內,更有效地整合和優化航線資源,提高航線運載效率;可以採購單一的機型,在維修保養上不必浪費更多的成本;他們甚至不顧乘客的感受,取消了所有航班都配備的免費餐飲,又節約了一筆開銷.....

長城汽車的聚焦戰略異曲同工。看起來對哈弗系列SUV的發力是對轎車市場的漠視甚至主動放棄,但是由於哈弗只代表SUV,因此在消費者看起來更為專業,至少比國內其它自主車企更專業。對於一個實力並不雄厚的民營車企來說,將有限的資源聚焦在一款車型上,也避免了多線出擊帶來的戰略劣勢。同時,由於聚焦SUV使得長城收窄龐雜的生產線,聚攏了設計思路和原料採購,降低了採購成本,因此,長城的利潤與其說是摳出來的(比如員工工資不高是公開的祕密),不如說是聚焦戰略順勢而來的結果。

我們回到前面的幾個問題。

其一:長城汽車在我眼裡就是一個自主品牌,近幾年發展比較快,籠統地認為是營銷給力,沒想到真正發揮作用的是聚焦戰略。

這種看法在汽車行業非常普遍,談車必談渠道、價格、服務、質量、設計(外觀)、廣告乃至格調(逼格),但實際上,包括其它自主品牌在內,上述要素都是可以靠錢買到的,換個角度說,這些經驗都是“共享”的,寶馬怎麼賣,怎麼建渠道,怎麼拍攝廣告,在哪些媒體投放,國內車企可以輕易學得來,但往往只能學其皮毛而不得要領。

原因在於寶馬在進駐中國市場之前就已經確立了“駕駛機器”的定位,國內車企只看到寶馬們成功之後的廣告和營銷玩法,卻忽略了它們從0到1過度時建立的心智資源。這種學習現在罔顧過去的“經驗主義”就造成了後來者越學越糊塗,越延伸產品,品牌越羸弱。根子就在於你在學習共性經驗的時候,遺漏了最核心的“個性”定位,無法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一個字眼,就如無源之水。

其二:儘管長城的H8H9銷量不好,但代表了長城的高端形象。換句話說,長城完全可以不靠H8H9盈利,只需要它們裝點門面即可,正面我有能力做中高端的好車。

我們在《長城汽車的品類榮耀和信仰迷失》一文中對H8、H9提出質疑,近幾個月的表現也標明,這兩款產品不僅是現在成功,而且將來也不可能成功。原因在於哈弗在消費者心智中只代表“經濟型SUV”,並不代表“中高端SUV”,魏建軍以夢想的名義挑戰市場認知的後果,無意中背離了哈弗的立身之本——聚焦!哪怕H9在選材和工藝上達到甚至超越了同等價位的品牌。

如果一款高端品牌根本賣不動,你還要維持它的生產線,專門採購它的原材料,並在高期望值中持續投入人力物力,我們不認為一個“品牌形象”就能夠消解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的糾結和憂愁。

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當消費者不買你的賬,不認為你能夠生產出20+萬的SUV時,即使你的產品喊得再響,又怎麼拉動整體的高端形象呢?!

其三:聚焦戰略是不錯,但不是根本性的,奇瑞、吉利、長安等非聚焦戰略的品牌在2015年表現也不俗,那怎麼解釋?

今天,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仍然不知奇瑞和吉利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了什麼位置,代表了那個品類。

我們找到了吉利汽車的數據,吉利汽車全年銷量51萬輛(不含沃爾沃),其中利潤突破20億,單車利潤也在4000元以上。應該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數字,但在長城近幾年驚豔的表現面前,已然相形見絀。而且不可忽略的兩個背景是,吉利成名較早,屬於本土最早的民營汽車品牌,有先人一步的市場認知;長城汽車啟動聚焦戰略之前,一直被吉利壓制。

我們沒有找到奇瑞的數據,但對於一個反覆看市場下菜、信奉“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品牌來說,近年來的頹勢已眾所周知。

這裡還要提到兩個自主品牌,一個是佔據了“電動汽車”字眼的比亞迪,據其發佈的公告,2015年,比亞迪盈利為26.8億元至28.5億元,在全國產銷達到30萬輛。另一個是聚焦於“客車”品類的金龍汽車,2015年實現淨利潤為4.70億-5.50億元同比增長90%-120%,體量小卻利潤驚人。

其四:你看世界上知名的車企寶馬、奔馳都不是聚焦一種車型,包括本田、豐田、現代等大眾車企都沿用多車型策略,而且都表現不俗,你們將長城的成功歸結於聚焦(實際上,魏建軍多次公開表示“對聚焦,要有宗教般的信仰”),豈不是與國際汽車品牌的成功之道相違背?!

我們曾在《不要滿足消費者的所有需求,而應滿足所有消費者的一個需求》中曾提到:

市場的競爭環境在發生改變。在商品匱乏時期,很多品類都十分短缺,所以冰箱彩電洗衣機,只要市場有這個品類,就一定有人買,甚至是有人搶購;到了不充分競爭階段,大家都在賣冰箱,消費者自然選擇那個“熟悉的品牌”了,誰率先打廣告,誰的廣告語朗朗上口,誰就優先“被熟悉”。三星、海爾們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同樣,豐田、本田和現代們也屬同列。

它們成名的江湖,是競爭不充分的江湖。即使歐美汽車品牌修煉多年,仍預留出極大的市場空間供後來者填補,更重要的一點是,江湖前輩們也奉行多子戰略,大家都在同一個層面上(非聚焦層面)競爭,因此後來者在效仿其營銷戰術的前提下,能夠攫取一杯羹,甚至側身超車,後來居上。而一旦確立了江湖地位,再進行產品延伸,就完全不同了。

當充分競爭的時代來臨,同一個品類有太多的品牌,消費者優先選擇“更專業的品牌”。而一個新品牌要想通過多線出擊,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所有需求,將面臨極為殘酷的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因此,國際車企的經驗,與其說引領了品牌的發展,不如說得益於其成名的那個時代。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無視非充分競爭時代的背景,只借鑑其成名之後的營銷套路,對中小企業和新生品牌來說是一件非常錯誤的行為。

何止是車企,對掙扎於新常態下的中國品牌來說,同樣值得深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