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欲投10億歐元自建工廠 車企會成為動力電池供應鏈另一極嗎?

據外媒日前報道,大眾汽車集團計劃投資近十億歐元,在歐洲建設動力電池生產廠,預計初期產能10GWh,有望2022年底或2023年初投產。大眾汽車方面在年會上表示,集團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增加至每年300GWh以上,目前產能尚不足以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

作為重量級汽車製造商,大眾自建電池工廠的舉動耐人尋味。這也引出一系列問題,在電動化產業浪潮的驅動下,未來動力電池供應有沒有可能“複製”發動機的發展模式?大眾自建在前,其他車企會效仿嗎?汽車製造商有望成為這條供應鏈的另一極嗎?

大眾欲投10億歐元自建工廠 車企會成為動力電池供應鏈另一極嗎?

■全面電動化轉型基礎

據瞭解,大眾汽車集團佈局動力電池領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與實力強勁的電池供應商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作為保證電動汽車電池供應的關鍵性基礎;SK Innovation、LG化學和寧德時代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供應商。第二,建立強大的鋰電池開發與生產能力;位於薩爾茨吉特的卓越中心(CoE)負責所有類型電池的開發、採購和質量控制;於2019年下半年開始電池試生產。第三,與合作伙伴合資建立超大型工廠,分攤電池生產成本,選址很大可能是在德國;第四,在歐洲建立鋰電池和固態電池生產工廠。

“從大眾目前既進行全球電池招標,又準備自建電池工廠的態勢看,該集團很可能採用內外部供應相結合的方式,當然也不排除其打時間差的可能,即先行採購第三方供應商的鋰電池,後期自產先進的固態類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獨立研究員曹廣平表示,根據大眾集團新能源汽車產品規劃,到2025年,其將推出80款電動化車型。這樣一來,電池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以及智能化、輕量化的零部件將成為核心資源,配套方式要麼是外供,要麼是自產,僅供應商進行配套有風險,僅靠自產也有風險,但總體來說自產更可控。

在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總監吳輝看來,全球主要的動力電池市場資源目前大部分掌握在中、日、韓企業手中,歐洲企業勢必會抓緊佈局,改變目前的產業格局。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為:寧德時代、松下、比亞迪、LG化學、三星SDI、國軒高科、遠景AESC、孚能科技、力神電池、比克電池。從名單來看,產業格局發展一目瞭然,歐洲並未有動力電池廠商能進入前列。

OFweek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張濤分析說,歐洲目前還沒有自主的電池工廠,將來電池供應一旦不穩定,可能影響整車汽車的市場銷售。

大眾欲投10億歐元自建工廠 車企會成為動力電池供應鏈另一極嗎?

■擺脫掣肘變被動為主動

電動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保證動力電池供應成為重中之重。當前,大部分整車企業的動力電池由第三方供應商配套,而坊間屢屢傳出其供應緊俏的消息。據悉,由於LG化學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奧迪不得不將今年電動SUV的產量下調。特斯拉也因松下動力電池供應不足,限制了Model 3的產量。

“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關鍵核心技術是稀缺資源,誰都願意自己掌握。”曹廣平表示,整車企業自己建設電池工廠,可以掌控核心技術的主動權,降低採購風險;同時,自己掌握定價權,有更大的降本空間,也便於進一步開發前瞻性的電池技術。當然,車企自建電池工廠也存在一定弊端,即綜合經營壓力較大。

“從行業發展情況看,整車企業一般比較強勢,但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則出現了它們被電池供應商牽著鼻子走的情況。這也將成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趨勢。”吳輝說。

當前,許多整車企業採取與電池供應商合資的方式攜手合作,例如上汽與寧德時代建立合資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一個折衷的辦法。張濤指出,長遠來看,有實力的整車企業肯定會佔領零部件產業鏈核心地位,但自己生產電池的難度也較大。電池涉及化學技術,傳統整車企業在這方面並沒有優勢。特別是對國內整車企業來說,自己建設電池工廠的前期投入成本太大,而合資顯然更有利,還能使其學習和儲備更多電池技術。

“合資只是過渡階段,對於整車企業來說,不合資拿不到動力電池資源,第三方供應商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綁定整車客戶資源。長期來看,未來整車企業還是傾向獨立做,自主權會大一點。”吳輝說。

大眾欲投10億歐元自建工廠 車企會成為動力電池供應鏈另一極嗎?

■動力電池市場展開新博弈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成本佔整車的30%~40%,對於大眾這樣體量的跨國車企來說,自建電動工廠將壓縮很大一部分成本。縱觀整個動力電池行業,幾家獨立的電池廠商獨大,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它們必然也要想方設法將“蛋糕”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今年初有媒體爆料,SK Innovation將與聯合在美國建設一家電池工廠,二者還計劃在德國建立一座電池超級工廠。這一行動引起了大眾電池供應商LG化學的強烈不滿,並向大眾發出“斷供警告”。

這不單是企業之間的摩擦,更折射出了整車企業與獨立動力電池供應商之間的博弈。如果大眾成功自建電池工廠,不排除更多車企效仿的可能,無疑將對現有動力電池市場格局造成衝擊。

“未來,獨立電池供應商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曹廣平表示,對於獨立電池供應商來說,一定要有核心技術,穩健經營核心產品,做出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佔領主要車型市場。對於排名並不靠前的電池供應商來說,要打造差異化拳頭產品,比如主打長壽命電池、安全性電池、快充功率型電池、可回收類電池等,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吳輝認為,未來獨立的電池供應商還會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因為能夠自己生產電池的整車企業恐怕不在多數。對於實力較弱的車企來說,很大程度上仍需採購第三方供應商的電池。

“排名靠前的電池供應商只要保證現有客戶需求就好,我們重點應該關注第二、三梯隊的企業,它們必須找到自身優勢,在細分領域做深做透。”張濤說。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