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作者:趙輝)大禹與大禹奠定的夏朝,在中國的上古歷史研究中,近一百多年來一直都是一個撲朔迷離、爭論不休的課題。中國古文獻中,大禹與夏朝都是一個毫無質疑的真實存在,近代受顧頡剛“古史辨”思潮的影響,大禹與夏朝被認為一種傳說與神話,顧頡剛更是言之鑿鑿地說大禹就是“一條蟲”,其依據就是古文字中眾多的夏字,彷彿一條帶觸鬚的昆蟲,將大禹與夏朝歷史研究引入歧途,夏朝歷史研究進展也在數年的爭論不休中停滯不前。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如上圖所示,確實有眾多的“夏”字帶有觸鬚一樣的筆畫,但這個筆畫不是昆蟲的觸鬚,而是舞蹈者的頭飾,代表了《尚書正義》的“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是夏朝人們相對其他氏族部落走向文明的標誌。南宋《六書故》中載“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朝之人是喜愛跳舞之人,跳舞成為夏之人生活的一部分,區別於周邊的氏族部落,並被萬國諸侯部落所欣賞、所崇拜,成為萬國部落對夏之人最直觀的印象,也成為夏之人的代表形象,這就是許多“夏”字像一個帶頭飾的舞者、像一個帶觸鬚昆蟲的原因。淮河流域塗山地區至今流傳的花鼓燈民間表演動作,與眾多的“夏”字圖案達到超越巧合的類同,是夏字代表一個舞者的最好證據。因此,夏朝及其所代表的華夏文化是一個真實存在,而不是傳說與神話。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奠定夏朝文明典範的大禹,因為目前國內各地眾多的大禹故里傳說,也變得撲朔迷離,讓歷史學界對大禹為哪裡人如坐雲霧,無法給予大眾一個相對合理、經得起各種證據考驗的歷史研究成果。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禹曰: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史記·夏本紀》)

“五年,巡狩,會諸侯於塗山。”(《竹書紀年》)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南子·原道訓》)

“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

《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從以上歷史文獻中可見,大禹與淮河流域的塗山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繫,是不多的文獻中關於大禹記載具有明確地理標誌的史料,大禹的婚姻、妻兒,治水活動區域,成家成王的過程,以德治理天下的盛世情景,《詩經》“周南”“召南”產生形成的過程,都與塗山發生了緊密聯繫,禹會塗山三年後大禹即去世,塗山伴隨了大禹的一生。

是什麼樣的歷史情景才會產生這種情況?這其中隱含或者被掩蓋了怎樣的歷史真相?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大禹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說明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大禹的家在塗山,二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在淮河塗山的上下游。傳統觀念認為塗山只是大禹的岳父塗山氏族,而非大禹的父家,這在塗山本地也這麼認為,史料的記載也是顯示大禹只是治水途中而娶的塗山氏。但是,細細推敲卻可以發現更多的重要信息,至少在這十三年中大禹本人與歷史結論都是把塗山定義為大禹的家庭所在地,否則就沒有十三年中三過家門的說法,這十三年也只是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也無法否定這一十三年的前後,塗山不是大禹的家室。塗山荊山是塗山地區數十公里範圍內僅有的高地山峰,尤其是淮河之北塗山之北皆為平原,大禹極可能為距離塗山不遠的夏部落,因為洪水的原因而全部落遷居到塗山氏族區域,塗山也成為大禹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父系部落生活地。“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史記·夏本紀》)。這樣來說,塗山實際就是大禹的父與妻家共同所在地。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大禹因為三十沒娶,違反了當時的禮制,而遇到塗山氏婚娶,彷彿給人們的結論就是大禹結婚三天離家後,一十三年就再也沒回過家。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應該更違反了當時的禮教,違反了三十婚娶的初衷,是不被社會認可的。一十三年春夏秋冬,不會發生眾多民眾不示生產,三百六十五天全部勞力都是從事治理河道的工作,應時而作是任何朝代人們的基本規律。農忙時全力從事生產,農閒時從事河道治理,大禹也需要在農時回家負責生產收割,此時在家生活就是合理的情況,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力資源是不可能發生不務農業生產的情況發生。三過家門而不入只是在這一十三年中發生過三次因為帶領治水隊伍,可以回家而選擇不回家,也同樣是值得歌頌與讚揚的美德,才有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記載。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是大禹的家?

淮河以北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極易遭受水患,是治理洪水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大禹治水最大的工作應主要集中於淮河以北地區,以當時的人力資源與生產力水平,大禹大範圍的治水情景,幾乎不可能發生。那些大禹全國範圍內的治水,被後世附會的情況極大,是大禹功德無限放大的產物。

“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這裡的萬國,不能理解為後來的諸侯國,只是一個借用,萬國可能只是塗山周圍一定範圍內的上萬個村莊或者上萬個鄉里的規模,其覆蓋的範圍不會太大,以當時的通訊與交通條件,覆蓋範圍有限。才會發生三年後,大禹巡遊到會稽,舉行的江南地區的諸侯聚會。

塗山地區的花鼓燈民間藝術內涵了眾多的關於“華夏”內涵的信息,說明塗山地區是華夏核心地區,也是大禹活動的核心地區,也是大禹奠定的夏朝的核心區域。史料中關於大禹與塗山的眾多記載,也顯示大禹與塗山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淮河北岸的北淝河古稱夏水,顯示北淝河與夏朝國都的某種密切關係,是我們破解夏朝歷史,找尋夏朝國都的重點區域,而不能根據後世史書中被篡改或移用的地名,來劃定夏朝國都的範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