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受網貸青睞的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明知道是陷阱仍然跳下去?

各種校園貸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為什麼網絡貸款那麼青睞在校的大學生呢?到底是網絡貸款在坑大學生還是大學生在坑網編貸款平臺?到底是誰給誰挖的坑?到底又是誰在坑誰呢?

第一個共識應該是:大學生旺盛的借貸需求是現實中給大學生和網絡借貸平臺挖的共同的坑,過旺的借貸虛火催生了借貸行為的深坑

經常在各種網絡上有一些大學生朋友諮詢是否可以貸款,有的諮詢自己急需5000元,什麼條件都可以?有的諮詢哪裡可借到不要利息的借貸3000元,一個月以後償還?有的問哪裡可以借貸50000元進行創業?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說明什麼?說明大學生的借貸需求過於旺盛,而這種旺盛的需求才是一切網絡貸款的根本原因。

既然大學生有貸款需求,也就說明了為什麼那麼多網絡貸款平臺的所謂校園貸、白條貸甚至裸條貸如此的活躍而且屢禁不止?

有統計顯示,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信貸,到2016年規模已突破800億元。還有人預計目前的網絡大學生貸款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當我們還在討論是先有供給還是先有需求的經濟學問題時,大學生的旺盛需求已經成為一些覬覦者的餐中獵物。

大學生受網貸青睞的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明知道是陷阱仍然跳下去?

第二個結論應該是,正規的貸款機構根本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借貸需求,大學生本來不應該有的借貸需求卻仍然旺盛的坑難以坑到正規的貸款機構

曾經火爆一時的校園貸成為各銀行的夢魘和滑鐵盧,原因是本應該恪守信用的大學生卻成為失信的群體,當然客觀上他們難以有收入的能力支撐借貸的還款。

正規的貸款機構特別是銀行對大學生貸款主要以助學貸款為主,一般是以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為目標,目前國家助學貸款主要是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辦理,也有一些生源地助學貸款由國家開發銀行辦理,個別地區也有農村信用社可以申請。

因此,無論是從大學生貸款的銀行不具有廣泛性上講,還是從貸款的金額和用途上都有嚴格的限定,所以從本質上正規銀行難以滿足大學生貸款的多樣化需求。

為什麼銀行對大學生消費貸款難以提供甚至辦理並不熱心呢?

當然是因為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收入來源基本上是靠家裡支持,所以本質上不具有商業貸款和消費貸款的條件。

大學生貸款具有衝動性和超前性,難以形成有效的還款保證。

大學生貸款缺乏理性,甚至缺乏基本的還款意識,這也是貸款機構不願意過多涉入大學生商業貸款的原因。

曾經很多銀行在大學向大學生髮放大量的信用卡,最後由於大學生信用卡逾期多、欠款高,最後導致各銀行向大學生髮放信用卡從嚴,而且提高了門檻。

從根本上來講,大學生在經濟屬性上並不成熟,因此缺乏貸款能力,在正規的銀行機構難以滿足貸款的需求。這是網絡貸款受大學生青睞的根本原因。

第三個結論是,雖然大學生貸款是飲鴆止渴,但各種網絡貸款平臺給大學生貸款暫時滿足畸形消費的需求,明明知道這種貸款都是害人的坑仍然奮不顧身跳下去

大學生雖然不是一個成熟的借貸者,卻是一個積極的借貸者,這就是大學生借貸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所在。

大學生的超前消費觀念導致越來越旺盛的借貸需求,甚至已經成為超前消費的主力,在銀行難以得到借貸以後,一些網絡借貸平臺、小貸公司等帶來了無限的商機,而大學生之所以青睞網絡借貸平臺則是因為以下原因:

一是網絡借貸平臺貸款手續簡便、流程簡單、不需要抵押和擔保是大學生青睞的重要原因。

大家者知道貸款要進行風險評估、抵押、擔保,手續繁雜、流程較多,而網絡平臺對大學生貸款則沒有那麼多的資產要求、沒有抵押和擔保要求,最簡單的就憑藉身份證和學生證就可以辦理貸款。

二是對一些大學生來說,只要能貸款到手就是王道,完全不計後果

一些大學生特別享受借錢到手以後花費的快感,而對借貸的風險沒有任何意識,只要能夠借錢到手,什麼條件都敢答應,什麼協議都敢簽字,多高的利率都願意承擔,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大學生校園貸利率高達1000%也願意貸款的原因。而只有網絡平臺願意對大學生的這種貸款需求能夠滿足,所以受大學生的歡迎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是大學生完全沒有信用意識和借貸風險意識,導致借貸風險累積,只管借不管還款

雖然大學生已經成年,但是很多大學生根本沒有信用意識和借貸風險意識,一些大學生陷入“裸條貸”的陷阱不能不說與大學生自己的意識欠缺有關;有的大學生本來貸款幾千元,但是由於時間短、利率高,通過各種貸款的騰挪幾年以後就達到了幾十萬元,有的甚至家破人亡;有的大學生貸款利率1000%。

因此,作為大學生群體與其說是青睞網絡借貸平臺不如說是受網絡貸款平臺的喜歡,而一旦出現借貸風險以後,大學生又沒有處理能力,最後導致風險的累積,甚至有的大學生學業都難以完成。

大學生受網貸青睞的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明知道是陷阱仍然跳下去?

最後結論,大學生借貸的坑雖然值得同情但也是自作孽,而網絡借貸平臺的行為則應該是從法律和道德上嚴懲並管理的社會問題

如何引導大學生群體減少借貸需求,理性消費是大學生成熟與否的標誌,這一點需要大學生個人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大學生本來就是一個並不成熟的借貸群體,但是一些網絡借貸平臺充分利用了大學生群體的這種消費衝動、理性欠缺、信貸知識缺乏、沒有社會經驗等,對大學生進行各種誘導性推廣、引導性銷售、誤導性借貸,在借貸過程中設置過低的門檻、給予過高的借貸額度、設置和收取過高的息費、甚至出現大量的重複授信、轉移性授信和欺騙性授信,當出現逾期以後又進行野蠻催收、惡意催收和各種威逼利誘,從而對大學生群體造成了極壞的惡劣影響,不僅僅破壞了校園的風氣、助長了大學生的超前消費攀比行為,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裸條貸”等事件就給大學生群體造成極惡劣影響。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各地都加強了對於校園貸的排查和監管。不少網貸平臺退出了校園貸市場,但是一些網絡借貸平臺仍然以各種“馬甲”從事大學生借貸業務,而一些大學生仍然熱衷於向網絡借貸平臺借貸。

因此,要解決大學生網絡借貸平臺借貸的行為,除了培育大學生的財商素養和守信意識,更重要的還是要求現在的大學生有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建立理性的消費觀念,不盲目攀比、不輕易借貸,遠離網絡借貸和金融詐騙陷阱。要讓大學生具有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讓他們真正意識到他們的信用狀況將直接影響他們的一生,將直接影響大學生以後畢業、就業、創業、出國深造、貸款等重大事項。

大學生借貸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同時網絡借貸平臺只不過是將大學生推入了一個深淵。讓大學生迴歸消費理性和借貸理性,是避免大學生盲目借貸、在網絡平臺大量借貸以及社會非法借貸陷阱的重要根源。(作者:麒鑑,資深銀行人士)

本文作者原創,專注於財經金融熱點分析評論,歡迎關注留言討論,嚴禁抄襲

大學生受網貸青睞的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明知道是陷阱仍然跳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