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大學 經濟 農村 農民 北京大學 春歸ye晚 2018-12-16

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顯示,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尤其是農村背景的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同時,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生就業困難導致“讀書無用論”在一些農村地區蔓延,進一步增強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擠壓農村青少年的上升社會流動空間和渠道,使城鄉社會經濟不平等長期延續下去,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農村大學生與城鎮大學生的相對弱勢

1.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受教育權不平等,造成農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第一,教育經費的不平等使城市學生擁有更好的教育設施和條件,也更有利於其綜合能力的培養,使現今比較重視綜合能力的用人單位更傾向城鎮大學生。2011年,中國城鎮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為1 484元,農村為798元;初中生城鎮為1 955元,農村為1 041元。由此可知,農村初小學生均教育經費只有城鎮的不到60%,雖然這些年國家正穩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但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牢固背景下,這種鴻溝是很難逾越的。第二,城鄉二元結構產生的地區歧視使貧困地區大學生很難去享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從而使在重點名牌大學就讀的農村大學生比重偏低,即使有在重點大學的學生也是就讀於非熱門專業。佔較小比重的農村大學生大多在非重點院校就讀,這一比重在2012年達到了63.3%。同時,高校在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錄取分數,如在北京能上北大,清華的考分,在其他地方根本進不了重點大學,更別說農村地方的學生了。這樣更使別的大城市中的重點大學效仿實行本地保護主義,優先讓本地大學生就讀。農村籍大學生在社會更認同“名牌效應”的慘烈競爭中無疑處於劣勢。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2.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家庭所佔有的社會關係資源和權勢資源的不同使 農村 大學生就業機遇和待遇也不同,從而嚴重影響社會公平。在就業競爭中,城市學生的父母利用自己在社會中所佔有的優勢資源為學生就業鋪路,而農村大學生的家長卻無能為力。北京大學“高度 教育 規模擴展與畢業生就業”課題組在針對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問卷調查中發現,家庭背景越好,畢業後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率就越高。①北大教育 經濟 研究所副教授文東茅認為,理應平等的教育機會,事實上隨出身階層而異。而北大教育經濟與管理系副主任嶽昌君博士也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父母學歷高,職業越好,會讓子女在就業和教育上更有利。這種現象更使很多單位的招牌成為一種形式主義或對普通公民的欺詐,使單位形成近親繁殖。而農村大學生呢,父母都是農民,屬於社會分層中的最低層,佔有資源極其少,從而使農村大學生在各種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下敗北,一次次敗北使農村大學生失去對社會公平的信任,對社會怨恨,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3.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村學生繼續教育難,從而使其競爭力小。農村大學生在本科四年或轉科三年高教育投資使絕大數學生讀本科或專科後就放棄碩士生或博士生學習,因為農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資後已後繼無力,急需孩子工作去拿回成本,只好放棄研究生或更高層次的學習。而城市大學生在完成本 科學 習任務後絕大多數還有能力去接受更高層次的學習來提高競爭力。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僅體現在低就業率上,而且體現在就業質量方面。想要進入較好的工作單位、獲取較高的收入,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生會遭遇比城市家庭出身大學生更多的困難。大學畢業生最想進入的工作單位是公有部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進入公有部門的比例(47.8%)遠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進入外資企業的比例(10.4%)也比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2.5%)高。與此同時,城市家庭出身畢業生的平均初職月薪(3443元)明顯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2835元)。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普通本科畢業生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3505元)比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點本科和高職畢業生中,城市家庭出身畢業生的初職平均月薪也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但其差異並不是很大。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農村“普九”教育始終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使農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貧困地區的農民供養孩子上大學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變孩子的命運,能給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既然這一切都成為泡影,家長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子女的厭學情緒日增,教學質量下滑的趨勢難以遏制。生源不穩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鄉鎮的高中生也出現了大面積輟學,高中教育萎縮,走向了惡性循環。這種狀況與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初衷相去甚遠。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進一步看,之於農村家庭,知識改變命運的規律,亙古不變,未來也是如此。如果掌握了知識,尚且不能改變命運;那麼,不去掌握知識,就註定更不可能改變命運,此之一。之二,對待“知識改變命運”的命題,需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改革開放初期,基於全國大學畢業生寥寥之狀,但凡從農村考入大學拿到一紙文憑,命運軌跡就會向好轉變,其時,文憑即代表著知識。如今,隨著大學不斷擴招,大學教育進入到大眾化階段且有質量下滑之嫌,文憑不再完全代表知識與能力,而只有具有了與時代進步相合拍的知識與能力,才有最大可能改變命運。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對農村家庭子弟來說,限於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與經濟落後、信息閉塞的現狀,不免在自主獲取知識、追隨時代潮流的能力鍛鍊方面,存在某種侷限;同時,其佔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相對而言要小於城市學子。普通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顯然要弱於985工程高校的畢業生,而這,並不分生源來自於城市還是農村。所以,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根本路徑在於提高農村的經濟文化水平和教育質量,落後的教育改變命運的能力肯定是弱的,而發達的教育註定能夠予人廣闊的未來。世界這麼大,沒有人能夠把一位優秀學子的未來之路,全都堵上。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農村大學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更能吃苦,性格更穩重,待人接物更踏實,這是一些城市大學生比不了的。相比於農村大學生,多數城市大學生在中小學教育上“起點”相對更高,他們掌握更多的才藝技能,更多些溝通協調能力,更多些“新潮”個性。但這不等於城市大學生就一定比農村大學生強,兩者之間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來比喻比較恰當。一些崗位相對更適合農村生成長,一些崗位可能更適合城市生起步,如近幾年日益熱門的大學生下鄉、支教、當村官,農村大學生就有先天的優勢。因為了解農村農業農民,他們可以更好地克服城市大學生的“水土不服”,更成功地化就業危機為創業契機。所以說,同樣是一張本科文憑,含金量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某種環境和某一些崗位的特定需求之下,城市大學生佔據了更多的先天優勢而已。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上述調查數據說明,農村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遭遇到更多的就業困難,其中,來自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是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他們最缺乏“拼爹”的資本,最沒有啃老的條件,相對較差的家庭經濟條件又急需他們就業而不是繼續求學、延遲就業。另外,青少年時期的農村生活環境使他們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質培養方面不如城市家庭子女全面,這些因素導致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最需要政府和學校的就業扶助和指導,他們應該是大學生就業扶助政策的主要目標群體。

農村現狀:農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最為突出

要改變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除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學校教育改革要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讓所有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能,以利於學生步入社會後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要改變大學生,特別是農村大學生及其家庭的傳統就業觀念,既要樹立“行行出狀元”的成才觀,更要樹立自主創業觀,打破陳舊觀念,勇立潮頭,敢闖敢幹,實現自身價值。唯有如此,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才能破解,新“知識無用論”及階層固化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