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羨慕的美國名校教育,成本超千萬,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大學 幼兒園 布朗大學 芝加哥 英國 藤博士留學 2019-02-03

文章綜合自DBY步行者,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於時語),T&C等

來源:美國留學快報(ID:liuxuekuaibao)

美國教育是分層的,貧富家庭的孩子,所獲得的教育機會,差異非常大。數據表明,美國家庭在孩子的上學費用上的支付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對於富裕的家庭來說,這些費用從大學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所以這裡的學費不僅僅是大學學費。

T&C每年都公佈一份教育成本清單。而去年的這個版本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170萬美金! 來來來,下面就來瞧瞧這些有錢的美國父母們是如何消費的:


● 年齡:6個月到4歲

教育:音樂和藝術課程。NYC的Diller-Quaile School of Music,6節課的價格為$1,995 到 $10,945.

總共支出: $29,870

● 年齡:3歲到4歲

教育:幼兒園前教育。NYC的 Horace Mann School,每年的價格為 $33,600 到 $46,800.

總共支出: $80,400

● 年齡:5歲到9歲

教育:幼兒園到四年級。芝加哥的 Francis Parker School,每年的價格為$29,700 到 $31,720。

總共支出: $156,400

● 年齡:5歲到17歲

教育:私人語言老師。每週一次,一年40周,每次$200。

總共支出: $104,000

● 年齡:6歲到16歲

教育:夏令營。Raquette Lake Camp ,7周,每年$13,750 。

總共支出: $137,500

● 年齡:4歲到18歲

教育:音樂課。每週私人課程,每節課$200, 直到10歲。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的大學前音樂項目,每年$9,480。

總共支出: $138,240

● 年齡:8歲到18歲

教育:運動。NYC Juniors Volleyball Club,四年$2600, 六年$7,700

總共支出: $56,600

● 年齡:8歲到17歲

教育:數學。每週一節課,一年40周,每小時$200。

總共支出: $80,000

● 年齡:10歲到14歲

教育:初中。Milton Academy,每年學費$34,670 到 $43,440。

總共支出: $164,990

● 年齡:10歲到13歲

教育:STEM 課程。Brown University的夏季兩週STEM課程,每年學費$4,196。

總共支出:$12,588

● 年齡:14歲到15歲

教育:志願者。Tanzania 和 St. Vincent的國際志願者兩週項目,每人$3000。

總共支出:$24,000

● 年齡:14歲到18歲

教育:暑期學校。在Switzerland的兩次,七週的項目American School,每次$8,160;John Hopkins的兩次,五週的項目,每次$10,475 。

總共支出:$37,270

● 年齡:12歲到17歲

教育:家教。Central Park Tutors的家庭作業輔導和家教,每天一小時,一週兩天,一年四十週,每小時$135。

總共支出:$64,000

● 年齡:14歲到18歲

教育:高中。LA 的 Harvard-Westlake School,一共四年,每年$39,400

總共支出:$157,600

● 年齡:14歲到17歲

教育:大學入學準備課程。

總共支出:$100,000

● 年齡:18歲到19歲

教育:畢業年。Winterline 旅行,文化體驗項目。

總共支出:$55,000

● 年齡:19歲到21歲

教育:留學。Yale的夏季留學項目,每個$12,152。

總共支出:$24,304

● 年齡:21歲到22歲

教育:夏季實習。Seton Hall University, South Orange, NJ.的三個實習學分價格。

總共支出: $6,200

● 年齡:19歲到22歲

教育:大學。Yale大學四年,每年學費$70,570 。

總共支出: $282,280

以上總費用: $1,715,742,換算成人民幣,超過一千萬了。

但也正是因為高額的消費,很多人認為美國名校教育是一場悲劇,它導致的教育分層和社會分層十分的明顯。

你羨慕的美國名校教育,成本超千萬,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要想理解美國的教育分層,我們要先建立一個背景知識——什麼叫階級社會

真正的階級社會是我們在印度看到的種姓社會,或者英國看到的貴族社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階級是由一個人的血緣決定的,而不是由什麼財富狀況和社會地位決定的。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民主和自由的浸潤,歐美那種血緣觀念上的貴族開始消逝,但是社會的分層結構卻一直流傳至今。舉房價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

雖然中國現在很多城市的房價也已經很高了,但是中國的房價分佈趨勢基本上是從市中心到城鄉結合部緩緩下跌的,一環、二環、三環……一級一級往下降。

可是在美國卻是斷崖式的下跌,可能窮人區富人區僅僅隔了一條馬路,但是房價卻是一個天一個地。

比如硅谷的核心區帕拉阿圖(就是斯坦福大學所在的城市),它的東邊還有一個城市叫東帕拉阿圖,兩個城市是緊鄰的,中間只隔了一條河,大概是15米寬,但是兩個城市的房價卻是一個天一個地,住的人群也是不一樣的。帕拉阿圖住的基本都是富豪,比如Apple的喬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等,而東帕拉阿圖住的卻基本上都是社會的而最底層百姓。

這兩個城市最核心的區別是什麼?人不一樣!尤其是培養下一代人的資源不一樣。

你羨慕的美國名校教育,成本超千萬,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美國的教育資源分配基本上都是當地社區自治的,即便是美國的公立學校其資金來源也只是當地城市的房產稅、物業稅等,這樣的話富人區所在城市的學校資金就很充足,學生受教育環境就好,形成良性循環;而窮人區所在城市的學校資金就很有限,學生受教育環境就差,形成惡性循環(具體的不做詳解,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和信息)。那麼這種教育分層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1. 如果你不瞭解美國的教育,你會驚訝於中美兩國教育的不同之處;

2. 如果你瞭解美國的教育,你就會驚訝於中美兩國教育的相同之處。

怎麼理解後一句話?

比如說分別有中美兩國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小明,一個是David。

小明通過考試,從小學、初中、高中,一步步努力學習考取清華大學,到北京上大學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知識視野非常狹窄,課外書基本沒怎麼接觸過,也很土,不會穿衣服不會說話,見到女孩子就臉紅……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的產物。

而David呢,家境不錯,從小成長的環境也相對好很多。可能比起做最難的數學題來說不如小明,但是David的知識面很廣,不管是游泳、擊劍、高爾夫球等體育項目,還是繪畫、唱歌、彈奏樂器等才藝方面,或者是演講比賽、社區活動、學生會裡的競賽等各項社會活動,都很不錯,是典型的素質教育的代表。

在我們看來是不是就覺得小明很慘很苦,而David就很幸福,可以任意地揮灑自己的性情和稟賦?

你不要被騙了,其實他們是一回事兒,都是應試教育。

只不過小明是自古華山一條路,只能奔著考試去了;而David幹那麼多事兒,也只是為了湊夠美國那些精英大學入學標準才去做的。因此,從根本上來說,他們都是應試教育。

其實David的處境還不如小明。因為小明面對的是一個確定性的東西,就是隻要考得高分就能上好的大學。而David可不一樣,不管他湊夠多少學分,能進什麼樣的大學都是沒準的事兒。比如說2013年有一則新聞,美國華人學生米歇爾·王一怒之下把哈佛大學告上法庭,理由是哈佛不公平。米歇爾·王的SAT成績(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非常好,幾乎甩掉了99%的考生,並且其他各種社會活動所獲得的獎項也很多,甚至還參加了奧巴馬就職典禮上的合唱團,非常的優秀,也說明美國主流社會對他是接受的。

但是,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沒有第二家常春藤名校願意錄取他。而這種現象在美國的華人群中很常見,那些學生甚至還因此建了一個網站,名字就叫“哈佛不公平”。

你覺得這是宗族歧視,其實也不是。美國的常春藤盟校的錄取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一方面要把別的族群排除在外,一方面又要把其他族群的精英挑進來更新自己族群的血液,而招生規則設立的實質是排除異己。

你羨慕的美國名校教育,成本超千萬,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其實,不光是教育,在婚配方面,美國也是按照“階級”來的。

美國的選擇性婚配現象是男女結合對象日益來自相同的社會經濟階層,尤其是“同等學歷”。

幾年前,布魯金斯研究院和《經濟學家》週刊都曾經專門研究和介紹美國“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女彼此娶嫁的上升趨勢”,而大學畢業生尤其名牌大學畢業生與低教育配偶結為連理的情況日益稀少。

一個通俗的例子,是幾十年前美國醫生娶護士相當普遍,而今天更常見的是同時掛牌的醫生夫婦。

一年前的春天,美國精英媒體一個極為熱門的話題,便是普林斯頓大學當年最早招收的女生校友蘇珊·帕頓(Susan Patton),在母校校報刊登來信,勸告普林斯頓大學的女生們,趁著在校期間,像重視學習一樣尋找如意郎君。因為她們一旦進入社會之後,再找到同樣智力文化水平的配偶的機會會大大減少。

帕頓大媽的信件,可以說在“政治上極不正確”,所以遭到女權主義者和反精英主義者的同聲討伐。

但正如《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指出,她的意見反映了美國精英階層和社會結構的許多現實,再是“政治不正確”的批判也無法掩蓋。

帕頓大媽事件反映的社會現實,首先是“魚找魚,蝦找蝦”的選擇性婚配,日漸成為美國“階級世襲”現象的動因。

這裡的根本原因,是隨著美國經濟結構的知識化,教育水平與經濟地位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經濟收入又日益關係到婚姻成功和家庭穩定。

於是在大多數社會階層的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的同時,大學畢業生的婚姻比率和家庭結構卻仍然保持穩定。

一個主流社會至今不願面對的生物學後果,是帕頓大媽信中提到的配偶智力水平。

長此以往,美國人口會出現代代相傳的“智商異化”。此處暫時不論。

其次是在上述趨勢中,常春藤校友彼此通婚的社會風氣,推動和加劇了美國的“精英世襲”現象。

附帶說一下美國精英教育的世襲現象。這向來是美國政治權貴世家的主要特徵。

美國曆史上枝葉最茂盛的“貴族世家” ──羅斯福家族便與哈佛大學結下不解之緣,兩個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大學。連任四屆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去了哈佛。西奧多·羅斯福一房更不簡單,不僅維持了至少五代哈佛校友的家族傳統,而且代有奇人。

曾任駐英大使的老肯尼迪,四個兒子都追隨其父上了哈佛大學,除了長子二戰中在歐洲陣亡,其他三人都成為政界權貴。肯尼迪總統的女兒和外孫女繼續上哈佛,成為至少四代的哈佛世家,外孫則去了耶魯大學。

這一傳統至今不衰。

例如布什家族是四代耶魯校友。2004年與小布什競選總統的克里,也是至少三代的“耶魯世家”。再如哈佛校友、前副總統戈爾,四個子女便全部被哈佛錄取。

其他的例子有克林頓總統的獨女進入斯坦福、參議院前共和黨領袖弗里斯特的大公子哈里森進了普林斯頓、前紐約市長兼9·11英雄朱利安尼的千金上了哈佛、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的女兒普林斯頓本科畢業後進入哈佛法學院、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女兒上的是哥倫比亞大學,不勝枚舉。

這一世襲傳統後面,是常春藤照顧校友子弟(legacy)的入學優勢,並不限於權貴。

例子有哈佛大學畢業的虎媽夫妻,其長女也已經順利進入哈佛。前述帕頓大媽的兩個兒子也都進了普林斯頓。

校友之間聯姻的選擇性婚配,只會強化這一世襲現象。

所以,很多人說美國名校的教育就是貧困階層的無底洞,富貴階層的保險櫃也有道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