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學生都在學什麼?

大學 哈佛大學 柏拉圖 蘇格拉底 鳳凰聯動 2017-05-05

哈佛大學的學生都在學什麼?

1.

據說,在每個哈佛人的一生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時刻,他或她突然意識到哈佛的魅力。

很多人的那個瞬間是在拿到長達上千頁的選課單,為自己選擇在哈佛的第一門課的時候。

2013年哈佛新的通識教育計劃正式推行,重新劃分了學生需要涉獵的八大知識範疇領域,藝術與詮釋、文化與信仰、經驗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世界科學、世界中的社會、世界中的美國,共計400多門課程。

哈佛大學好在哪裡呢?普遍的共識之一在於,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就是從1945年哈佛大學發佈《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後蓬勃發展起來的。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指出:“廣義地說,教育可以被分成兩個部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而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兩者不可割裂,共同構成高等教育的目的。這一思想被國際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後半葉全球大學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哈佛大學規定:全體學生必修的文學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學或生命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門。另外還建議要求學生修習說明文寫作、數學推理及其應用、非西方文明與文化、政治與道德哲學、現代社會五方面的課程,並學習一年西方藝術、文學、思想方面的課程。同時哈佛全校開設三百多門課,學生可以跨系科選修。

比如哥倫比亞大學認為有些書是每個人畢業之前都應該讀過的,不是任何一本書,而必須是荷馬、柏拉圖、索福克勒斯、奧古斯丁、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伍爾夫的著作……為什麼?因為這些是最戲劇性地建構了“西方”的著作者,他們的書是一些最直接的涉及什麼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麼的書,它們應該成為每個人的教養的一部分。

2.

良好的教育不是讓人窮盡知識,而是讓學習成為一個人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成為他工作與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儘管歲月在流逝,但持續的閱讀卻會不斷豐富他的知識與經驗。如此,他將擁有比別人更足夠的資源來應對紛至沓來的各類挑戰。

我們堅信,在通識教育尚未能夠全面進入中學、大學課程表之前,學生群體的優秀者們完全可以憑藉通識閱讀這樣一種“自助型”的學習方式,使自己接受到良好的通識教育。

“不是要學生像博士研究生那樣精通荷馬、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的某一個方面,讓學生接觸他們的作品,為的是藉此機會讓他們接觸改變了我們的世界的那些至關重要的思想。”

真正改變世界的人,從來,就是那些儘早開始通識閱讀的人。

“讀得懂讀不懂都是收穫!”

無須猶豫,去讀就是。

3.

喬布斯曾經說過: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真正意義上的哲學開山之人,喬布斯人生偶像名單上的第一名。喬布斯將蘇格拉底、達·芬奇、哥白尼等稱為“人類靈感的燈塔”,他鼓勵人們“把蘇格拉底的原則運用到生活、工作、學習以及人際關係上”。在他看來,這不只是關係到蘇格拉底,更關係到你自己,關係到你如何創造更多的真、善、美。

這是喬布斯對信仰以及智慧的嚮往。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他們被稱為“希臘三賢”,古希臘也因此被稱之為哲學的發源地。

“人不能同時踏進兩條河流”,“我思故我在”,“存在即合理”,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背後,都是一位深思哲辨的偉大思想家,如薩特,休謨,第歐根尼。

而中國哲學,更是成為哈佛大學的網紅課程。

“一門可以改變生活的課程。”這是哈佛大學 《中國哲學概論》 的介紹,如今這已成為不少哈佛學生的共識。《紐約時報》不久前報道,在哈佛,中國哲學僅次於計算機和經濟學,排在最受歡迎課程的前三名。

由於上課學生太多,學校把這門課安排在了哈佛校園內擁有180度環繞舞臺、雙層坐席的桑德斯劇場。

中國的國學經典在哈佛大學獲得如此廣泛的受眾,並非學校要求,而是學生們的自由選擇,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的魅力。

在哈佛,主修課可以任意選、任意換,連專業也可以換,唯有通識課屬於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選不可。

這是大學主動為一個年輕人的4年求學生涯開出的一張關鍵處方,代表了一所大學對於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哲學與態度:

一個人在大學期間應該學些什麼?

什麼知識或方法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

大學最希望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這種理解之道能幫助一個學生直面未來生活的各種變故與不確定性,更好地與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打交道,理解它的複雜性,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從而擁有一個更美好和富有意義的人生,有何不可呢?

本文部分選自《天下哲思》,知名教育學者、2011年中國教師報“非常教師”扈永進主編的“國民通識讀本”系列之一,介紹並專業解讀曾經改變過世界的偉大哲學思想,銜接中學與大學教育,國內與國際教育,讓白領日常充電,瞭解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