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為何要創辦西湖大學

大學 施一公 普林斯頓大學 西湖 清華大學 高中英語修行人 2018-12-15

原創:孤煙直

原標題: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75位教授簽約入職,139位博士研究生入學

施一公:我為何要創辦西湖大學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施一公

改革開放啟航的1978年,我11歲,在河南省駐馬店鎮讀小學四年級。1985年,我第一次邁進清華園,至今記憶猶新。“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伴隨著我大學生活的每一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融入我的骨髓,給予並構建我一路走來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這裡,我經歷了失去父親的錐心之痛,也感受到學校和師長的溫暖關懷。1990年初,我留學美國,在大洋彼岸學習工作18年。

2008年初,我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清華園。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同事們率先在國內全面實行以國際化和流動性為標誌的準聘教師人事制度,從海外引進百餘位傑出人才,清華生命學科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立生命科學學院,創新本科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模式;創建藥學系和藥學院;在醫學院創辦八年制醫師科學家的培養模式;建設一流的生物醫學科研平臺;在結構生物學等多個基礎研究領域邁入世界一流;過去十年清華生命學科在頂尖期刊《科學》《自然》和《細胞》發表的研究論文超過80篇。同時,我積極在科技教育領域向國家建言獻策;建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並撰寫初稿,長期參與並負責評審,為國家延攬人才。

受到這些成功實踐的鼓勵,我渴望利用自身所長為國家和民族作更多力所能及的貢獻。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巨大進步,但國內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仍然很大;這些差距的縮短需要探索機制創新。同時,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依然匱乏、發展很不均衡;400多所民辦大學大多為技術技能培訓型,這種格局與中國在經濟社會領域取得的矚目成績很不相稱。清華校訓的教誨與回國多年的實踐激勵著我,決定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建一所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

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教育部悉心指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級政府大力支持,清華、復旦、浙大及社會各界積極幫助,西湖大學已於今年10月在杭州正式成立,雲棲校園已經投入使用,75位教授簽約入職,139位博士研究生入學,教學科研全面展開。通過社會各界捐贈,西湖教育基金會為西湖大學的運行提供了保障。

小而精的西湖大學可以靈活地探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大學管理的創新機制;

以培養博士生入手的獨特做法將很快使西湖大學贏得國際學術界的矚目。

我期待,十年後,西湖大學的重大前沿科學突破享譽全球,並轉化成生產力推動中國和世界的創新發展,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貢獻;那時,西湖大學也將已經完成本科通識教育的設計和實踐,送出第一批優秀的本科畢業生。

我感恩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和萬千築夢人可以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從駐馬店的小學生到西湖大學的校長,我的人生歷程是這個時代無數奮鬥者的一個縮影。展望未來,我們但求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本報記者豐捷採訪整理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