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我曾在一所知名文理學院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招生辦公室負責人。

在震驚全美的大學招生醜聞被曝光之後,我身邊知道我這段經歷的朋友都希望能夠從我的嘴裡知道一些內幕的消息。

關於富人、名人、官員、賄賂、錄取模式、體育特長、平權法案……

但是我發現這些朋友似乎尤其喜歡那些類似肥皂劇一般的情節,卻鮮少會有人問到:

為什麼在招生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是什麼樣的環境形成了這樣的價值觀念?

那麼今天,我希望能夠為大家介紹一下作為一名大學招生最真實感受。

01

階級優勢真的很難抵消

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會直接承認這一點,但是即使在平權法案之下,富人階級仍舊擁有巨大優勢。

比如“early decision”,就要比常規錄取提前幾個月的時間,大學很享受這種“提前決定”所帶來的好處,因為早申請階段的錄取既能夠有效保證學生具備較好的學術水平,又能保持非常高的入學率,然而早申請階段卻也使得常規錄取階段變得更加難以琢磨。

我個人是不喜歡“提前決定”的,我所交流過的大多數普通學生所表達出的態度也是不喜歡,畢竟原本可以有條不紊地做準備,現在卻有種deadline提前的莫名緊迫感。

大多數有能力拿到早申Offer的申請人往往都配有私人輔導,這些學生他們大都來自富裕家庭,父母或是家族非富即貴,所以能負擔得起暑假學習大學先修課、前往各地做課外活動、能巧妙包裝個人履歷等等一系列的費用。

他們在大學申請中原本就處於領先地位,更不用為未來的學費和生活費擔心,而在申請材料上,他們似乎已經為精英大學嚴格的課程做好了全部準備。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02

標化考試合格其實很重要

應該如何定義一位申請人的個人價值?

申請人與大學之間是否存在某種神奇的化學反應?

學生應該表達在大學裡的理想嗎?

招生官應該更重視自我激勵、獨立思考和創造力嗎?

應該看重學生的社區服務嗎?

從理論上講,招生官會重視所有的因素。然而在在實際的審核篩選過程之中,考試成績和班級排名都非常重要,不過如今大家似乎都表現得好像不那麼在乎了。

需要明確的一件事情就是:無論多麼高尚的精英大學,在這個以市場經濟為驅動的社會中,有時候理想反而不得不處於次要地位。

如果同一所大學60%的申請人在其高中的排名都是前10%,那你最好也能夠與這一標準相匹配。

我們都知道一個的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其實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SAT分數,而且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證明SAT 1440分的孩子就比1250分的更有價值、更優秀。

但是標化考試成績是門檻,如果你達到了這個門檻,它自然可以不重要,但是如果沒能達到,那麼就意味著你可能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正如那句流傳很廣泛的話:“分數高的學生不一定被錄,但分數低的一定是會被拒的!”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03

多數學校的錄取都有性別差異

我曾任職的學校可以作為多數精英文科院校的代表,其錄取池裡合格的女性事實上遠比男性多得多,但是學校為了在學生群體中實現相對的平衡以及文化的多元性,男女比例也儘量保持1:1,這就導致了一些合格的女性被拒之門外。

Applerouth曾對比美國部分大學的男女生錄取率,對比發現理工類的院校,如: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女生的錄取率較高;而在一些文理學院中,男生錄取率則要遠高於女生,例如:戴維森學院、貝茨學院。

另外,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體育運動。

為什麼精英文科學校一定要有強大的體育項目?

沒人能給出一個說服所有人的答案。有人聲稱贏得比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士氣,有人認為運動員畢業後能夠獲得更大的利潤,未來將有可能給學校捐款……

然而最可笑的是,“運動錄取”往往只偏袒白人男性,而那些擁有同樣資歷的女運動員仍需遵循傳統,黑人族裔的運動員則完全是以校園多樣性為由才會被錄取。

這讓人很憤怒,家庭富裕、父母受過高等教育、但學習不合格的白人男性,僅僅因為體育天賦就能進入精英學校……就好像大學只要錄取了這些學生,他們就能為學校運動隊做出貢獻並創造收益似的。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04

不要盲目相信大學排名榜單

美國高等教育的競爭非常激烈,已經開始具備市場化的特徵了。

每所大學都會竭盡全力地從各個方面提升自身排名,但並不是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有益於學生的。

家長和學生都應該具備自己的判斷,然後根據自身情況決定:

我的優勢和興趣是什麼?

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我?

在大學裡我最需要的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Michell Stevens曾表示,USNews排名已經形成了一種頗為微妙的管理模式。

USNews既非聯邦亦不是州政府,更不是任何的官方監管機構,也沒有政府部門的背書。

然而就是這個沒有任何官方保障的私人非公益性質團體,事實上已經成為這個國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監管機構。

學校會依靠USNews來了解自身相對其他院校的地位跟差距,而家庭基本上也已將USNews排名作為高等教育市場的指南。

因此很多大學會為了排名會“不擇手段”。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曾被曝,謊報其錄取學生的考試成績、畢業率、新生保有率、師生比、錄取率以及校友饋贈等一系列重要評估指標;

貝勒大學曾出資讓已經被錄取的學生重考SAT,然後把新考出來的高分成績提交給USNews;

還有一些學校會在提交年度排名數據之後再將一些低分的學生錄取,以避免他們的分數影響自己的排名。

奉勸大家,進入合適的大學比單純進入排名高的學校重要得多,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你最想花時間的地方、學校校風、自己專業領域的教授。

多花點時間確定你想從一所大學得到什麼,並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比一味地關注排名更加可靠。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05

一所大學不能定義你的未來

我的同事每次都會告訴來訪的家長與學生,有許多被拒的申請人其實與被錄的申請人一樣,都是非常優秀的。

我至今都難以忘記一位母親分享的故事,她大女兒由於被大學拒絕非常難過,難以開解,最後選擇了自殺,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對於弱勢群體來說,精英大學可能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敲門磚。進入一所精英大學後,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人脈網,其中可能會有醫生、律師、擁有多個高級學位的人。

這正是平權法案想要做到的,使教育成為真正能夠讓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手段,教育應該是公平的,但目前的教育環境與這一理念之間可能還有一定距離。

我還是想說,大學的錄取並不能反映你作為一個學生的價值,更不能反映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

到了研究生階段,你會發現有才華的人不一定踏進精英學院的,就像GUCCI的腰帶或CHANEL的錢包並不會直接讓你變得時尚一樣,學校的品牌也代表不了你的能力。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06

招生官是份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招生官這份工作看上去很高尚,畢竟我們為未來的社會選擇了人才。

但從與身邊朋友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其實沒有人真正瞭解這一過程——其中甚至包括招生官本人,我們的目標是評估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這一工作內容聽起來太過含糊。

一部分的招生工作人員需要面對數以萬計的申請者,這就使得很容易在長時間連續的工作中迷失方向。

招生的“理想主義目標”與學校保持排名的“現實需求目標”相結合過程,就像是推石頭的西西弗斯一樣永不休止。

把不同高中的優勢、學生的成就、智力與好奇心、領導素質、性格等聯繫起來,跨越不同地區和經濟背景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是一名合格招生官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

人們往往會將改變社會不平等的希望寄託於大學或招生官的身上,然而大多數真正公正的招生官的工作內容其實是在擴大貧富差距。

畢竟富裕階級更加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而優秀的學生本就應該優先進入好大學,因此招生官也就成了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內幕”

以上就是一位前頂尖文理學院招生負責人關於美國大學招生的一些“內幕”的自述,希望能夠讓大家對於美國的大學招生制度有一個相對深入的瞭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