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西部教育的一片“蘭”天——蘭州大學興學育才的故事

大學 蘭州大學 塗永強 化學 未來網新聞 2017-05-16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作為甘肅近代高等教育開端的標誌,創建於1909年的蘭州大學開啟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00多年裡,蘭州大學不斷探索辦學之路,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名各類人才。

“核”背後的無名英雄

為培養“兩彈一星”工程所需人才,1955年8月,按照中央部署,蘭州大學籌建現代物理系,設置核專業,代號505。“我們是國內核專業人才培養最早的高校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從來沒有中斷過,這在全國高校很少見。”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吳王鎖教授介紹。

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國內核行業處境低迷,許多高校核專業也相繼停辦。蘭大核學院依舊保持人才輸送,在這塊艱苦的地方,為國家在核技術人才培養方面撐起了一片“蘭”天。

建院以來,核學院為國家培養本科生3000多人,研究生140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兩人,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國內均處前列。現在許多涉核企事業單位的主要領導,科研、生產、管理骨幹都畢業於蘭大核學院。

從全國重點學科“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唯一的“放射化學特殊學科點”,從自主研發的國內領先的中子發生器到參與嫦娥三號落月項目,蘭大核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不僅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位居前列。

化學專業成績突出

相較蘭大其他學科依託西部特色資源的發展方式,化學專業在西部沒有任何地域優勢。但蘭大化學專業依然成績突出。

“蘭大化學能有在國內國際深受尊重的地位,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為教授說。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朱子清、劉有成等一批專家學者來到蘭大。在活性天然產物的發現、分離、結構鑑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改革開放後,蘭大化學學科培養出的院士就有4位,其中塗永強院士和周其林院士分別擔任蘭州大學和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在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塗永強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項目為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學科的人才匯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他為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確立了“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的發展框架。

讓敦煌學再從中國出發

1980年前後,日本學者藤枝晃來中國講學,從南開大學一路講到蘭州,“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由此流傳開來。此後一大批敦煌學研究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那時鄭炳林教授剛留校,按他的話說,剛開始他在蘭大辦的學習班裡只是一個“打雜”的,後來深入學習,成為學習班的班長,而後開始一步步培養起國內青年敦煌研究專家。從最初培養兩三個,到現在是12~15個,共培養了100多位博士生、300多位碩士生。蘭州大學培養出的學科人才在學術界也很有話語權,“學術界敦煌學研究人員三分之一在蘭州大學。”他這樣說。

鄭炳林多次在美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參加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他看來,對於任何一個學科來說,國際視野非常重要,他強調:“打開學生和教師的國際視野,讓他們熟悉敦煌學在國際學術界運作情況,視野拓寬了,才能更好地探索敦煌學的發展。”

他認為敦煌學是一門系統性的研究學科,要從多方面進行系列研究。從1999年開始,鄭炳林就做了研究規劃。比如“港臺百年敦煌學文庫”,已經出了50冊左右,計劃出版100冊,把100年來港臺地區所有敦煌學研究成果結集出版。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5日 07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