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鈴聲響起,合上筆蓋的那一刻,十二年寒窗苦讀,高三一年的拼搏,都有了最後的結果。

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還是學生的時候,記得高中老師告訴我們,伴隨著每一門科目的結束,一定不要去討論,更不要去對答案。

如今作為過來人,高考竟然成為了一道必不可少的飯後談資。

五花八門的語文作文題,雷打不動的“地獄”數學,文理綜合卷,英語作文裡的李華……

高考作為中國教育的一大特色,飽受社會關注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然而經歷了這麼多年,高考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變:人數越來越多。

2019年高考落幕,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不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創下歷史新高。

恢復高考以來,2008年高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也基本是逐年遞增,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了。

不變:本科人數佔總人口比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2017年,我國的本科學歷人數大概是9000萬,這個數字其實已經挺大了。

但我們的人口基數更大,2017年的時候我們人口總數就已經達到了13.68億了。

計算一下,中國本專科學歷在總人口中佔比僅僅為6.49%,不到7%。

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最近幾年網上充斥著各種描述大學畢業生如何“不值錢”的新聞,漸漸在學生心中埋下了“讀書無用”的種子。

看完這7%的比例,其實大學生依舊是“稀罕物”。更何況,現在月薪超過5000就超越了95%的中國人。

與身邊的人相比,大多數人似乎都是“卑微”的。

向上看,大學生不值錢,碩士博士遍地走,身邊人都在賺錢、買房、開豪車、談戀愛,唯獨我孤身一人,“窮窮”獨立。

向下看,“攻堅扶貧,振興鄉村”是時下的熱門話題,打工仔才是職場主體,月薪四五千的比比皆是。

其實人的認知是受人所處的環境限制的,我們身邊的世界並不是全部的世界。

對於東部的孩子們來說,未來有很多選擇。但對大部分中國孩子而言,高考,上大學,依然是最便捷的“成功之路”。

毛坦廠、衡水中學的高考才是最為普遍的中國教育。

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不變:熱門專業與搶手人才

2700所高校,1500個專業,熱門行業依舊由理工類承包,與互聯網金融有關,與計算機有關。

變:大學生越來越成為“溫室裡的花朵”

論文查重率降低,“本降專”,延期畢業,論文答辯一片哀嚎,畢業即失業,等等新聞無不高聲吶喊著:好日子到頭了!

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985、211依然是“天之驕子”,在大學裡風生水起的到了社會上依舊風生水起,在大學裡默默無聞的出了社會依舊默默無聞。

最近幾年,網上充斥著各種關於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文章,並且文章類型十分單一。文章大意是本科生人數很多,大學生已經不值錢了,工作很難找,工資普遍不高。

這些新聞倒也不是假新聞,只能說片面,刻意渲染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卻沒有說明整體的情況。

近幾年的就業形勢很嚴峻嗎?是的。

但這麼說其實不夠全面,就業形勢嚴峻其實是一種表象,本質上還是企業需求與人才質量要求不匹配。

通俗點說就是,中低端的人才市場已經完全飽和了,高端人才依然緊缺。

普通畢業生,大企業看不上。放到小企業,又被嫌成本高,還不好管理。

這些年,高中生和大學生髮生了這兩大變化

每年的畢業季,都是變化莫測的。

不僅學校的分數和招生人數在變,考試題目和論文選題在變

同時時代也在變,行業在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

剔除這些變化因素,唯一不變的仍然是:人的價值決定了以後的成就高度。

高考不能決定未來,但是能讓你獲得選擇的機會。

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