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最後一課”

大學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創業 中國青年網 2017-07-16

? 畢業致辭真正攪動年輕人內心的,並不是語言多麼華麗或者活潑,而是其中傳遞出的思想力量

? 大學畢業致辭,某種意義上也是面向社會的一種啟蒙,讓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體會到大學的精神氣質和文化

七月,大學校園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作為一個特殊的儀式,畢業致辭被許多畢業生視為大學生涯裡別具情懷的“最後一課”。這些年來,從“最短畢業致辭”的字字戳心,到“吃虧就是佔便宜”的現身說法,每年此時,都會有一篇篇飽含人生哲理、充滿現實關切的畢業典禮致辭在網上走紅,成為人們追尋共同記憶、感悟大學精神的一個窗口。

今年,頗受關注的是作家劉震雲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他從當年在北大讀書時排隊買鍋塌豆腐的小故事入手,引出同學情誼與北大認同,回答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分子這一時代命題。當劉震雲的演講視頻通過微信朋友圈被一次次轉發時,一位畢業生留言說:“看哭了,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永遠勝過漫無邊際的議論抒情。”

“畫風”有變化

中國大學畢業典禮致辭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始於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名為《回憶》的著名演講,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短短2000字的發言中,李培根把4年來的國家大事、學校發展、身邊人物與“打醬油”“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甚至“姐的娛樂”“哥的寂寞”等網絡熱詞融合在一起,用平易與真誠,給畢業生們帶來一縷清新氣息。在網絡上,人們親切地稱這種新穎的表達方式為“根叔體”。

那年畢業時,華中科技大學10屆學生王婭酈現場聆聽了校長的演講。多年後,回憶起根叔的畢業致辭,依然讓她激動不已。“說實話,校長當年具體講了什麼,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是校長能關注年輕人在想什麼,能學習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可以說開了風氣之先。所以大家都很激動,給了校長30多次掌聲。”

從那之後,人們發現,不少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都換了“畫風”。校長和導師代表們一改過去的照本宣科,變“宏大敘事”為“日常話語”,變“共性表達”為“個性陳述”。他們開始認真地走進學生們的世界,關心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用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年輕人更為接受的語言以及直面問題的誠懇態度作致辭,在畢業生中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共鳴。

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劉洪強在過去的10年間,先後參加了本科、碩士、博士3次畢業典禮。說起這些年來畢業致辭的變化,劉洪強覺得,校長和老師們的畢業致辭越來越活潑,乾貨越來越多,水分越來越少。七八年前他本科畢業時,到了校長髮言的部分,許多同學在觀眾席上昏昏欲睡,而如今校長和導師的畢業致辭,則成了畢業典禮上最令人期待的環節。

實質要“豐滿”

一篇好的大學畢業典禮致辭,既需要在表達方式上轉變“畫風”,真正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應在日後回想起來,成為給他們指點迷津的人生箴言,鼓舞人心,予人力量。

1987年夏天,楊小冬從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彼時的北大社會學系,大師雲集,費孝通、雷潔瓊、袁方等一大批名師在此執教。楊小冬回憶說,當年畢業典禮上師長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由精神、獨立思考、遠大志向”這些詞彙。到今天,這份叮嚀仍然沒有過時,值得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銘記和踐行。

在畢業30年之後,今年楊小冬作為校友代表,受邀在北大社會系畢業典禮上作致辭。從當年畢業致辭的聆聽者,到今天畢業致辭的發言人,楊小冬剛開始時覺得“很緊張”,因為30年過去了,他不知道應該用何種方式和這個時代的大學生們交流,因此一連幾天都沒有動筆。於是,他在87屆校友的微信群裡向大家徵求意見,許多人都力勸他,一定要去參加這次畢業典禮,希望代表他們,代表他們那一代人,向師弟師妹們說點什麼。

許多上世紀80年代畢業的校友和楊小冬漸漸產生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以一種有趣的表達方式去迎合年輕人,充其量只是拉近了與他們之間的距離,真正攪動年輕人內心的,其實並不是語言多麼華麗或者活潑,而是畢業致辭傳遞出的思想力量,是對大學精神、時代價值和人生使命的重申,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社會、未來的使命感,感受到自身肩負的人生責任。

畢業典禮幾天前,楊小冬特地在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反覆練習,因為他覺得,如果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打動不了,那麼這個畢業致辭一定是失敗的。經過幾次修改,直到從孩子們口中得到“非常酷”的反饋之後,他才信心滿滿地提交了自己的演講稿。在這篇致辭裡,他談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寄語年輕人學會遵循社會的規則,但也要敢於挑戰和創立新的規則;能夠坦蕩接受名利財富,即使失去了這些財富也不改其樂。從畢業後分配到部委,到辭職下海創業,再到如今投身公益,畢業致辭中這些話,都是他人生經驗的濃縮。

守望大學精神

正如同這個時代變得越來越開放一樣,畢業典禮的致辭也變得越來越不拘一格。但無論形式如何改變,不變的都應是對大學精神、人文情懷的傳承,讓畢業遠行的學子們擁有篤定前行的力量。

當大學校長和教師的畢業致辭以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走入公眾視野,人們也發現,對於表達形式的刻意追求一旦過了頭,深入淺出就可能變成譁眾取寵。畢業致辭不是單純地講段子、逗樂子,如果畢業生們在鬨堂大笑之後,除了記住了花哨的段子,致辭內容卻付之闕如,這難免會讓人覺得變了味兒。

那麼,理想的畢業致辭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北京大學教授佟新看來,大學畢業致辭,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面向整個社會的一種啟蒙,應當既鼓勵學生更好地迎接明天,承擔社會責任,也能讓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體會到大學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

劉洪強說,給他印象深刻、對他影響很大的一篇畢業致辭,是今年7月1日邱勇校長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在腳步變得越來越匆忙的時候,人們常常忘記了人生該堅守什麼。校長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誡學生們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情懷,保持心中的那份靜氣。“很多人覺得情懷是一種易碎的奢侈品,但這是植根於清華使命和傳統中的東西。如果一個社會,連象牙塔內的大學都不去關注和倡導精神上的追求,我們的文化靠誰來守望?”劉洪強反問道。

這幾天,汕頭大學的畢業歌《大學問》在網上流傳。歌詞唱道:“我們懂得學問沒盡頭,學會終身學習,才沒辜負一番造就。我們懂得學習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無愧於春秋。”這首畢業歌之所以擊中畢業生的淚點,在於它將社會期許和個人經驗熔鑄其間,好聽而有用。臨別之際,為人師者的贈言如果能成為學生未來人生征程中常伴左右的貼身錦囊,這畢業致辭遠比一時的歡笑更加珍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