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大同之地名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最早的大同地名,並不在雁北地區。據《唐書.地理志》記載“中受降城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軍,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皆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三載即公元754年置。天德軍於唐肅宗乾元年間遷徙於永濟柵,故大同城。這個地方是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的烏拉特前旗北,五原一帶,而且是先有大同川的地名而後有大同城。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今天的大同也就是雁門關外的山西大同市,這個地名是在遼代定名的。遼之前,最初叫平城,直至北魏建都。南北朝時北齊改為太平縣、恆安鎮,北周又改名雲中,隋改為雲內,唐又復改雲中,五代、宋皆稱雲州。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在天福初公元936年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遂為契丹人所佔有。經過遼人先後百餘年的營建,在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為西京大同府,大同之名始於此,並一直沿用至今。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但是,有關大同地名的來源和內涵沒有任何記載。除少數地名外絕大多數地名的來源和涵義各種史料很少記述。如平城、雲中、恆安等來源以及涵義都無記載。只知其名,不知其內涵。沒有依據的猜想和臆測是不能成立的。如導遊介紹說是,平城之名是因為人民久受戰爭之苦,祈求和平,所以叫平城,這顯然是現代人的揣想而已。平城最早的戰爭記載就是“白登之戰”,與地名平城同時第一次出現在《史記》上。秦以前只提到雁門、雲中、九原、代郡的設置,對平城沒有任何記述,所謂“軍事要塞”、“邊防重鎮”那是後來的事情。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一說大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禮記.禮運篇》的那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作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大同一詞最早的含義,後來孫中山先生據此提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這段話被認為是原始公社解體後的理想社會。儘管詞義很好,但也不能無根據的斷為大同地名的含義,因為當初叫“大同川”可能另有含義和說法的。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還有,遼太宗耶律德光有“大同”的年號,是否於此有關?這也只是一個假設,大同年號在公元947年僅僅用了七個月,耶律德光就病死於河北灤城,而西京大同府的建立是在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即公元1044年,相隔97年之久,貌似於此無關。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另外,唐武宗會昌三年即公元843年三月以雲、朔、蔚、應諸州為大同道,後升為大同軍節度使。《遼志》,西京大同府,趙武靈王始置雲中郡屬代國,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李國昌為大同軍節度使,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復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高祖石敬瑭初公元936年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屬,因建西京,週二裡,開四門,東為迎春門、南為朝陽門、西為定西門、北為拱極門,留守司衙南為西省。北門之東為大同府,北門之西為大同驛。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簡單的說,大同府名是從大同軍名轉來的,大同縣是由大同川地移置來的。而且府名早於縣名四年。遼金兩代大同縣、雲中縣相鄰並存,直到元代至元二年即公元1265年省雲中入大同,才合二為一撤銷雲中,單稱大同。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大同地名的來源

大同城牆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