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最具歷史建築——蛟龍井祠


在大田縣太華鎮魁城村的下洋後崎山麓,有座祠堂叫“龍井祠”,是當地連姓家族的總祠。唐開成元年(836年)始建,已有1170多年曆史。魁城村連氏始祖為八閩連氏先祖,其後人遍及省內外和臺灣等地。

龍井祠,又稱蛟龍井祠,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大田縣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位於太華鎮魁城村下洋宮後崎山麓,坐北朝南,上下兩堂,廳堂為四樑抬井式,重簷懸山頂木結構,頂飾華麗,為魁城連氏總祠。2007年重建時,保留了清代的木雕構件,祠內有連姓起源、遷徙、人文等展板。

大田縣最具歷史建築——蛟龍井祠

大田縣最具歷史建築——蛟龍井祠

這座祠堂文化積澱豐厚,不僅連氏一族名人輩出,還曾吸引了諸如宋代理學家朱熹、晚明大書法家董其昌等人的慕名而至。如今,它又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聯繫在一起,張掛在廳堂上的“連氏龍井大宗祠”金字牌匾,即為連戰手書。

大田縣最具歷史建築——蛟龍井祠


唐開成元年(836年)始祖連廣川、仲英父子肇啟之地,原名前溪阪之滸。連仲英始架高大屋宇以住居,後遭兵燹毀。至宋寶祜二年(1254年)重建,奉祀連廣川公及六世孫閩忠懿銀青光祿大夫連胤及林氏四夫人、林氏十四夫人神像於廟堂,並金童玉女神像,設立春祭二月十五日,秋祭九月初三日。

祠內有井三眼,右邊廳廊一眼,右邊后角、前廊各一眼,天氣久雨出濁水必放晴,久旱濁必有雨,千百年來皆有應驗,而被載入《大田縣誌》。傳說有蛟龍潛伏,故名蛟龍井祠,因此祠內構建及壁畫等皆不飾龍。

作為族人向心力的根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紐帶,龍井祠和所有的祠堂一樣,帶著一股濃濃的鄉愁連接著五湖四海的骨肉親情。魁城諧音“開成”,這裡是舊時尤溪往漳泉的必經之路,理學家朱熹為樓仔角書館留下“誦詩知國政,讀易見天心”的對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和祝枝山在村裡留有書法真跡。

大田縣最具歷史建築——蛟龍井祠

前人吟誦魁城美景,有“八面青山旗作屏,城中玉印淨無塵。三鼓齊奏歲月歌,牛欄難阻蛟龍騰。”“開眼天機古蹟成,蛟龍靈怪妙難明。寒溫鉅細而時出,潺滄潺浪卜雨晴。”等詩歌傳世。

相關傳說:

有關龍井祠和蛟龍井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傳神的是保生大帝吳公救村的一段故事。據說在很久以前,鄉人請了一位姓吳的秀才在村中設館授徒。

吳先生的弟子一次在村裡的溪潭洗澡,發現潭底有龍珠在閃閃發光,他怕被同伴發現就含在嘴裡,結果張口說話時不小心吞到了肚裡。後來渾身發癢起疙瘩,並生出了鱗片和雙角,難受得直拍打溪潭。

頓時波濤滾滾,惡浪滔天,不斷上漲的潭水很快就要淹沒了村子。先生聞訊後為保鄉鄰免遭禍害,連忙折下路邊的樹枝來趕打“蛟龍”,帶領村民將溪潭填埋,僅留今“龍井祠”內的“蛟龍井”供洩流。先生親自坐鎮看護,後來成佛,當地人給他立了神像,號“吳公帝君”。

如今,在農曆三月半“吳公帝君”的神誕廟會上,浪漫的魁城人把春天的喜慶作了延續,在廟會上進行開春前的種子和苗木交易。會場內人山人海,大家除了看社戲,品嚐當地的特產小吃和各種時令水果,也成了遊客的一大樂趣。

熱情的魁城人還家家備辦酒席,專門招待宴請各地前來趕廟會的人們,他們或肩挑、或車載,愣是把個三月半的傳統廟會變成了如今大田人都眾所周知的“啤酒節”,而廟會的地點就在龍井祠旁。這處歷史悠久的古建築,正煥發出別樣的風情。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