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參與義務植樹去哪找地?千里之外能否為生態保護助力?森林資源安全狀況如何、生態旅遊去哪好?哪裡的果子成熟可以採摘……要想了解這些信息,都離不開生態大數據的應用。

生態大數據是生態變遷的“信息收集器”、生態發展的“本質顯示器”、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的“變速箱”、生態治理的“數據指南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作為促進大數據發展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承擔著我國生態大數據建設的重任。

2014年起,國家林草局信息辦組織林業和信息化專家,完成了《中國林業大數據發展戰略研究》,出臺了《關於加快中國林業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生態大數據作為智慧林業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支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提供全新動力。

生態大數據分析採集體系建立

2017年,生態大數據基礎平臺體系正式批覆。項目總投資2.8億元,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方式,將建成生態大數據監測採集體系、“四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動態決策體系、生態大數據治理創新體系。

生態大數據採集體系旨在加強生態大數據採集規劃建設,以歸集數據為目標,形成完整、分類清晰、不重複的數據元素集。目前已開展“互聯網+”應用,採集生態恢復數據;建設國家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採集生態監管數據;建設國家公園監測平臺,採集生態保護數據;建設國家衛星林業遙感數據應用平臺,採集生態公共基礎數據;建設中國信息林,採集生態服務感知數據;開展網上需求分析,採集生態用戶行為數據。

北京市城區“綠視率”分析研究就是應用生態大數據推動精準化“建綠、管綠”的示範之一。該研究利用人工智能自動識別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採集的80多萬張街景照片進行識別分析,形成北京市五環以內“綠視率”數據庫,繪製“綠視率”的動態分佈圖,掌握各街區綠化現狀,為推進全市“留白增綠”“見縫插綠”,進一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提供了科學依據。

生態大數據應用體系初見成效

2016年,“金林工程”(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這是首個億元級國家重大林業信息化項目。項目以全國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業務數據為基礎,建設森林、溼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監測與保護5類業務應用,將實現與工信、國土、水利、環保、住建、氣象等九部門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輔助決策和管理能力將明顯提高。

2018年7月,東北生態大數據中心揭牌,標誌著生態大數據基礎平臺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目前正籌劃建立全國生態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以國家生態大數據中心為主中心,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東北和西南等為區域分中心,以各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大數據中心為省級分中心的生態大數據體系。

國家林草局網上行政審批平臺初步建成,支持在線審批應用,整體實現了國家林草局行政審批事項的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外網公開、全程監管,大大提高了行政審批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地方智慧示範建設全面開花。湖南建成了林地測土配方網絡服務平臺;四川溫江打造了“智慧花木”信息化品牌,極大地活躍了西南花木交易市場;河南老君山智慧景區利用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了現代化智慧景區;北京通過大數據分析數據結果,為民眾提供秋季紅葉觀賞攻略等。

生態大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建成

中國林業數據開放共享平臺目前已基本建成。平臺將中國林業的各類數據甚至國際林業數據都集成在數據庫中,為社會公眾以及林業從業者提供豐富的在線林業數據資源,滿足用戶快速搜索、在線瀏覽、下載收藏的需求。

在數據庫的基礎上,平臺基於林業資源歷史和現實數據,採用統計、分析、預測等手段,進行數據的深入挖掘,為林業科研人員科學研究以及領導輔助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促進林業綜合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

目前生態大數據區域建設已取得突破。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林業數據資源協同共享平臺建設正有序推進,整合梳理林業數據資源,利用大數據技術,三大試點區域生態大數據的分析應用正逐步實現。

在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方面,國家林草局相關單位開辦的15個網站全部整合到中國林業網統一後臺,20個應用系統按照單點登錄的方式,實現了統一認證、統一登錄、統一註冊,梳理了國家林草局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數據清單,初步建立了數據收集共享機制。

根據規劃,生態大數據開放共享體系將實現林業大數據與社會信息服務機構開放平臺的對接,加強與農業、資源、水利、氣象等生態建設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目前,依託政務外網,建設國家林草局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數據資源在線實時管理,並通過數據接口對接國家共享交換平臺,及時同步數據資源,供其他部委訂閱使用。(謝寧波 簡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