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秦帝國》有感

大秦帝國 戰國時期 張儀 商鞅 全職敗家子 2017-07-16

秦,虎狼也,苛政也,千百年來,亂世言三國,盛世推漢唐,而把亂世轉為盛世的秦帝國世人卻視如桀紂,幸讀此書,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所謂苛政,所謂虎狼,原來如此……

?《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

?黑色:秦之象徵,裂變:破繭新生

?自開篇秦魏之戰,戰國英雄便接踵而至地出場了,第一部的核心在於變法,秦之前有李悝吳起的魏國變法,吳起的楚國變法,同期的有申不害的韓國變法,齊威王的史治變法,之後的趙武靈王變法和樂毅在燕國的變法,可說戰國七雄無一不經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潮,不變法則無可立可亂世如魯國宋國一般,然集大成者,唯有孝公商君,唯有秦國之變法,勘稱裂變,將一個奄奄一息,日況愈下的半耕戰半野蠻的國度,搖身一變,成為了如華山一樣屹立於華夏西方的擎天之柱,傲視戰國群雄。

?須知此時之魏,經歷文武二世勵精圖治,已嚴然成為戰國中的超級大國,天下之霸主,此時之齊,有威王一代雄主,更有田忌孫臏這樣的超級軍神組合,此時之韓,已開始經歷申不害變法,世稱“勁韓”,燕國資歷最老,楚國國土最大,即使是趙國,亦為尚武大邦,而秦之存亡,不過是六國之中任意一國的一念之差,秦之命運何其坎坷也,然秦何幸也,竟遇上了孝公這樣的千古英主,孝公何幸也,竟遇上了衛鞅這樣的千古名臣,一個被魏國拋棄的中庶子讀懂了求賢令的雄才偉略而進入了函關谷,欲霸天下的孝公為衛鞅掃除了一切的變法障礙,兩位巨人的合作改變了整個戰國格局:魏國沒有堅持法治,還折了龐涓和二十萬精銳,直接將霸主王冠拱手讓出;申不害不懂隱忍和韜光養晦,太早地暴露實力,致使韓國變法中途夭折;最應該稱霸的齊威王卻出現了廟堂爭鬥,最終失去了田忌和孫臏,追悔莫及;秦國卻不然,昔日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不過三年而已,已經日益強大的秦國卻是整整示弱了二十年,二十年中,法治早已和國家溶為一體,“法無二出”,“法貴時效”,“法外無恩”,“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唯有那個時代才可以做到,二十年後,收復河西,遷都咸陽,威加諸候,雄霸戰國!如此秦人,豈能不強,如此秦國,豈能不大出天下,大哉商君,大哉孝公!

?苛政之說,亦始於商君孝公,太史公亦認為商君其刑過嚴,須知,商君所面對的時代:天下紛爭,群雄逐鹿,非重典不可治亂世,戰國無義戰,連年戰爭,死於非命者何其多也,而商君一出,三見孝公,王德道法,何等理智!南首徙木,取信於民,何等睿智!嚴懲私鬥,使人人勇於公戰,何等魄力!懲太子,刑太子傅,使舉國同法,何等勇氣!,致使民風大變,勇戰於外,怯法於內,而國家富強,匈奴不敢南下,群雄不敢西進,國人皆以耕戰為榮,以國家為榮;然所謂的仁德禮儀之邦如魯宋,國弱而民賤,亡國後民皆為奴隸,如此苛政,豈不勝過德政禮制多矣?

?變法者的結局總是悲慘的,商君不懼權勢,又豈能容於權勢,“公如青山,鞅如松柏”,孝公故去,如松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幸商君雖去,商君法永護大秦,商君雖亡,商君書光照千古!

?我所景仰的孝公,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我所景仰的商君,刻薄寡恩,大仁不仁

?孝公商君,實為戰國乃至中國歷史上第一英雄組合也!

?注:秦之文明,自孝公商君始,以法治國最徹底者,縱貫古今唯有秦,秦之法治,唯一的缺陷是存在法律的真空,那就是廟堂之首,或者是君主,或者是權臣,商君曾言,法治若深入人心,則國家根基牢不可破,除非至昏之君和至奸之權臣同存於廟堂,雖然不幸言中,畢竟已是百年以後,在現代文明中,有民主可監督,然而,在千年以前,法治能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脫穎而出,已經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了不起的進步,然兩百多年後,漢武帝獨尊儒術,從此漸漸地扼殺了昔秦人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的勇氣,令人痛惜不已!

第二部大秦帝國之國命縱橫?

?縱橫者,外交也

?前一部的主題是變法,各國相互競爭的是硬實力,而秦國大出天下後,山東六國無不如芒刺在背,偏偏六國之間內耗不斷,秦國卻利用此間隙,任用天才上將軍司馬錯,厚積勃發,一舉奪取韓國鐵山,楚國房陵,虎狼之說從此誕生,此時的秦國,實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山東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於是,新的一種較量開始了……

?初聽“蘇秦張儀”,是在《三國演義》裡面,孔明舌戰群儒之時,步騭問孔明“欲效蘇秦張儀,遊說東吳乎?”孔明曰:“汝以為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故,蘇秦張儀登場時,便對此二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的戰國四公子、屈原、趙雍等少年英雄,個個意氣風發、鮮衣怒馬,戰國中最精彩的篇章莫過於此,蘇秦張儀,如果從個人性格來講,我更喜張儀,灑脫直爽,放蕩不羈,兩次論戰把孟子罵得噴血,然而人往往是對悲劇英雄會賦予更多的同情和熱愛,蘇秦求學懸樑刺股,後奔走六國,力組合縱抗秦,涉險渡江赴齊、日夜不息赴楚,無不是危難時刻獨力擎天的英雄本色,合縱後更是光明磊落向秦國推薦了張儀,張儀曾說:非連橫破合縱,非張儀勝蘇秦,仍秦國勝六國也,張儀在秦張儀勝,蘇秦在秦則蘇秦勝!

?其實蘇秦的命運首先從幾個老國君的逝世就註定了,燕文公一心求治,卻時不我待,齊威王一代雄主,合縱成後也撒手而去,趙肅侯有個好兒子繼承大業,魏國好在還有個無忌公子主持大局,韓國本就弱小,最可惜的是楚國,楚威王欲效秦孝公深徹變法,甚至已經為屈原和春申君鋪好了路,卻天不假年,合縱的盟主含恨而終,致使變法夭折於盟芽,喪失了唯一一次大出天下的機會,若威王有年,合縱大軍豈會大敗於函谷關,屈原的命運豈會如此悲慘?再退一步想,若合縱大軍由信陵君這樣的軍事奇才統率,也許也會是另一個結局!

?當然,歷史不允許假如,只有太多的巧合在一起,才能使秦國最終一統天下,但在國命的縱橫中蘇秦和張儀甚至四大公子都沒有失敗者,蘇秦的使命並不是要振興六國,而是給六國一個重新變法的機會,張儀的使命亦非讓秦國一統天下,只是給秦國一個喘息的時間,但歷史賦於的機會,六國沒有抓住,屈子亦不得志而投江,歷史給於的考驗,秦國卻挺過來了,蘇秦亡於齊國變法,張儀亦選擇了隱居,兩大縱橫奇才退出了戰國的舞臺,而歷史又要進入另一個篇章了!

?壯哉,蘇秦張儀,縱橫戰國何堪敵!

?我所景仰的張儀,才華橫溢,狂傲不羈

?我所景仰的蘇秦,悲天憫人,死而後已

?注:最終六國中的趙國重新變法了,變成了僅次於秦國的超級大國,齊宣王的變法只進行了一半蘇秦就被暗殺了,對齊國來說也是一大遺憾,此後的齊國漸漸地淪為了二流戰國,甚至幾乎滅國,其餘幾國依然我行我素,相互爭鬥不已,只有秦國,在連橫合縱中繼續強大,同時又佔領了巴蜀之地,為天下一統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力行商君之法未曾改變,秦惠王亦為英雄也。

第三部大秦帝國之金戈鐵馬?

?金戈鐵馬:戰爭也

?變法圖強的較量,主角是孝公商君,縱橫策士的較量,主角是蘇秦張儀和四大公子,第三部名曰金戈鐵馬,不用說便是王國之大戰了,主角從宣太后到秦昭王,戰國五大名將起牧頗翦毅出場了四個,還有趙國英雄趙奢,頗具爭議的趙括,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戰國四公子依然活躍,此謂真正的戰國,實力的較量,名將的舞臺!

?秦國雖強,然武王亂政數年暴斃,以致宮庭內亂,王位爭奪異常慘烈,終是蒼天佑秦,出了宣太后這樣的奇女子,自燕而歸,力挽狂瀾,秦昭王也上了歷史的舞臺,有商君法制在,秦國亦是固若金湯,然而秦國內亂的時間,山東六國中一個轟轟轟烈烈的大國誕生了:趙國

?所謂金戈鐵馬,拼的是實力,說到底也要歸功於變法,在此間,樂毅入燕,燕昭王變法,燕國實力大增,同時秦國相助於燕,燕直下齊國七十餘城,然樂毅雖名將,卻一生唯有一仗,雖幾乎滅國,卻因一時之仁圍而不滅,至使田單死灰復燃,昭王喪,樂毅走,齊國的壽命又延續了下去。

?戰國無義戰,樂毅之舉不足效法也,雖然如此,將弱燕一舉成為強國,亦為轟轟烈烈的戰國英雄也,以至於後世之孔明亦自比管樂,樂毅,名將也,卻更是治世之能臣,然變法未能深徹,未及孝公商君甚至趙王,如此變法,明君則強,庸君則弱,昏君則亡,正是燕國日後之命數!

?相比樂毅伐齊,秦趙兩座大山的碰撞,才是真真的驚天動地,慷慨悲歌,慘絕人寰!

?第一場大戰趙奢面對天下無敵的秦軍銳士,喊出了響徹千古的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役斬殺秦軍八萬,這是自商君變法以來,秦軍最大最慘的喪師之敗,此役,世人方知趙武靈王韜光養晦多年,趙國已強大到可以與秦國抗衡了,此役,世人方知除了白起,還有趙國的將軍趙奢,然而此役最令人震憾的還是宣太后的自殺殉國,國法如山,就連太后也不會例外,了不起的秦國,更了不起的奇女子!

?冷兵器時代中最壯觀的一幕出現了,戰國中規模第二影響第一的一戰開始了,白起VS廉頗,最銳利的矛和最堅硬的盾的較量,整整持續了三年,秦人之明,在於變通,為求勝利,不擇手段,戰場上打不開的疆局,可以通過戰場外來打開,長平大戰如此,日後對信陵君、李牧亦是如此,兵者,詭道也,於是有了離間計,平原君無法改變,藺相如無力迴天,老廉頗走了,馬服子趙括來了,趙國敗了,40萬將士被坑殺,紙上談兵從此成為千古笑談!

?而我眼中的趙括,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將領,趙國之失,在於廟堂,趙軍斷糧40余天而軍心未曾混亂,名將李牧,亦是趙括獨具慧眼所薦,此等將才,此等識人之明,若假以時日,未必會輸於白起,而趙國之廟堂若能知人善任,將趙括先磨練于軍營而不是做統帥,趙國之命運亦未可知也!

?歷史沒有假如,趙國最終是敗了,秦國最強大的敵人慢慢倒下了,山東六國的屏障漸漸支離破碎了……

?趙軍敗了,趙括承擔了所有的罵名,名將之星變成紙上談兵

?坑殺趙軍,白起承擔了所有的罵名,軍神變成屠夫

?其實這就是戰爭,沒有誰對誰錯,樂毅之仁,卻不能救燕

?秦軍欲滅趙,白起知其不可為而拒不出戰,縱有名將之風,安能容於廟堂,於是有了信陵君求趙,有了秦軍的再次大敗,也有了後世流傳千古的《俠客行》

?白起何罪於秦,竟被秦王賜死?

?白起豈曰無罪,坑殺之趙軍將領們,白起欠你們的,用生命來償還了!

?刀光劍影漸漸暗淡,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注:秦軍初敗,敗於廟堂,趙軍之敗,亦敗於廟堂,秦軍再敗,亦敗於廟堂,故將軍從來不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主要因素,長平大戰之後,戰國進入了空前的混亂,不只是山東六國,就連秦國亦不例外:不僅名將名相後繼無人,昭王之痛還在於名君難尋,兒子不成器,連孫子也不成器,天若亡秦乎?

第四部大秦帝國之陽謀春秋?

?春秋:呂氏春秋也

?混亂的秦國在他的治理下漸漸地走上正軌,嚴明的法治在他的治理下也漸漸地有了鬆懈,秦國變得強大,卻也有了山東六國的世故圓滑,此時的秦國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是走商君之道,還是呂公之道,前路漫漫何其修遠兮!!

?四大公子中的孟嘗君田文已經不得志鬱鬱而終,信陵君雖救趙有功,卻被魏王所不容,暫居於趙國寫兵法,春申君屢次合縱失敗,更因屈子之禍而淡出廟堂,陪楚王子做人質於秦國,平原君也無力左右朝局,四大戰國已是暮氣沉沉,不堪重荷了,燕王喜更是昏庸且長命百歲,唯一的亮光出現在一向最疲弱的韓國

?一個堪比商君的不世之才卻做了韓國王孫,上天何其殘忍也!

?一個堪比李冰的治水奇才卻被韓國送給了秦國,名曰疲秦,上天何其佑秦也!

?此時的韓非方才少年,求學於旬子,面對暮氣沉沉的廟堂,不堪與之為伍,道出“治世無偏方,強國無二法”,韓非縱有商君之才,韓王卻無孝公之明,甚至和燕昭王齊威王等相比也差得遠,韓非唯有繼續求學,以待出師

?而鄭國卻被呂不韋重用,十年治水之功,讓秦國漸漸地遠離旱澇之災,重新有了稱霸甚至一統的底氣!

?然而秦國的苦難並沒有完全結束,春申君陪太子回到了楚國,重新執掌了廟堂,在舉步唯艱中組織了最困難也是最後的一次合縱,信陵君又一次打敗了秦國,卻飲恨於沙場,自苦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英雄最怕的就是遲暮,而六國雖勝,卻是信陵君的最後一次機會,秦國雖敗,卻尋到了戰國中最後的名將:王翦,另一個名將蒙恬也在其大父的教導下漸漸成長

?更不可思議的是,秦國在經歷兩世庸君之時,一個曠世奇才誕生於趙國的邯鄲……

?而山東六國,韓非之說在韓國被批為亡國之論,太子丹雖然雄心壯志,奈何燕王喜長命百歲,信陵君被離間,燒燬兵書鬱鬱而終,春申君亦亡於家臣李園,齊國早已是日薄西山,只有趙國,只有長平大戰中慘敗的趙國,還苦苦地支撐著山東六國的危局……

?悲乎:英雄無覓處,戰國寫春秋

?注:陽謀春秋是戰國中一段承上啟下的歲月,也是山東六國最後一次能夠奮發圖強的機會,這段歲月和前三段不一樣,前三段雖然亂,但是英雄豪傑輩出,明君強臣不斷,這段歲月卻是異常混濁,假如前期的六國君主和朝臣換到這段時期來,秦國是否能繼續稱霸亦未知也,然而歷史是沒有假如的,秦國最混亂的這段時間,山東六國竟是同樣的混亂,誰也沒有看到暴風驟雨前的一點亮光,歷史是不會重複給人機會的,秦國一統,豈非天意乎?

第五部 ?大秦帝國之鐵血文明?

?戰國中真正的英雄出場了,六國何其不幸?

?第一部的主角是孝公和商君,第二部是蘇秦張儀四大公子,第三部是諸多名將,第四部混濁不堪,只有第五部,主角是唯一,其餘的人無論如何光芒萬丈,站在他的光環下亦如螢火之光,眾星捧月。

?他不符合人們嚮往的明君聖主的標準,但他卻空前絕後地超越了所有的明君聖主,在秦國就要從法治走向人治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撥亂反正,在逐客令發出後,他又懸崖勒馬,將一己之錯視為國恥,並視李斯鄭國如上賓,他視功臣如國家寶藏,為保鄭國尉繚子不惜與敵國兵臨城下,姚賈頓弱亦嘆曰:來秦國方知布衣之重也!

?秦惠王一代英雄,他卻不屑一顧,靠殺商君而正法治誅世族,豈非無恥乎,只有宣太后,只有孝公,才是他心目中的英主!

?呂不韋不明白商君法治對秦國的重要,呂氏春秋治世足矣,然亂世賦予秦王的使命豈是治世而已,卿本明相,奈何歧路!

?天縱奇才的韓非子終於大成,然天下唯一的知音卻是即將毀滅自己祖國的秦王,只有《韓非子》能夠打動秦王,只有秦王能夠讀懂《韓非子》,惜此大才,韓國竟視若草薺,人人喊打,如此韓國不亡,豈有天理乎?

?李牧的命運如同後世的岳飛袁崇煥,勇敢善戰、高尚冷靜,軍事天才卻不屑於權謀,熱愛自己的祖國,卻偏偏生於趙國,他是真正的英雄,和白起一樣,將軍未曾敗於戰場,卻成為了廟堂的犧牲品,他用生命來保護的國家卻最終成為了他的斷頭臺,悲哉,非秦亡趙,趙國自毀長城也!

?荊柯刺秦,太子丹一夜白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們都是勇士,是燕國的最後一點閃光;

?大梁城固若金湯,奈何父子皆名將

?齊國,戰國末期之小丑也,何堪一戰?

?楚國為六國爭回了最後一點顏面,然而註定是迴光返照,名將項燕遇到了更強的名將,更何況,王翦的背後是強大的秦國,項燕的背後,卻是奄奄一息內鬥不止的楚國!

?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車同軌,郡縣制,鄭國渠、靈渠、官道、長城……

?千秋之功,豈是後人之評說所能改變

?英雄偉業,時至今日,不是同樣歷歷在目麼?

?數千古風流人物,唯有今朝!

?注:一個個偉大曠古的工程在秦帝國誕生,秦皇的偉大,已經不是簡單的明主可以取代,我們所推崇的漢唐,在軍事上,漢朝要花幾代君主的努力才可驅走匈奴,李世民英雄蓋世,卻徵高麗徵突厥舉步唯艱,然秦時的蒙恬守九原之時,早已打得匈奴聞風喪膽,在文明上,秦朝,只有秦朝,應該是隻有秦皇時代的秦朝是堅持以法治國,漢唐不過都是明君的人治罷了,只可惜,秦皇未曾想到,商君多年前的擔心在他的下一世得到了應驗,昏君與鉅奸之權臣同存於廟堂,偏偏王翦父子又早逝,假如秦皇不出巡或早歸,亦或讓蒙毅陪於身邊,亦或招回公子扶蘇,或者再有幾分鐘的時候把詔書完成,又豈有“楚雖三戶能亡秦”,惜哉,歷史無假如也!

第六部實在是寫不下去了,讀的時候就異常心痛,特別是扶蘇自殺,蒙恬下獄,姚賈頓弱看著空蕩蕩的黑冰臺……

那麼好的帝國,說沒就沒了,歷史還真是殘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