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天地萬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 中國歷史 老子 宇宙 唐伯虎說歷史 唐伯虎說歷史 2017-09-02

探祕天地萬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天地萬物從何而來?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源是什麼?當文明發展到定的階段,人類便開始關注這種根本性問題,把目光轉向宇宙的本體。周幽王之世,太史伯和鄭桓公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自物”(《國語·鄭語》),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相混和而成,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就是萬物的本原。這是中國歷史上以“五行”解釋萬物起源的最早記載。此後兩百年,春秋時期又有學者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新說。《管子.水池》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認為“水”是萬事萬物包括一切有牛命的東兩的本原,而且美醜賢懇資質優劣等差別亦因“水“而產生。比起自殷周以來的把一切都歸之於“天命”或“上帝”的官方哲學,這無疑已是相當先進的認識;不過,“五行”也好,“水”也好,都是“百物”當中的特定的具體的事物,用部分的、具體的事物來說明普遍的規律,有時不免蒼白無力。譬如以”水”作為萬物本原,那麼,“水”如何生成“火”?至少當時,對此很難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所以,“五行”本原說或“水“本原說在認識論上仍然有著不容忽視的缺陷。老子則解決了這個難題。

探祕天地萬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元”(《老子》四十章,下文凡引《老於》,只出章次),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句中的“無”就是“道”。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的本原不是某一種或某幾種物質,而是形而上的“道”。用老子的話來表述,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那麼,這個形而上的“道”究竟是什麼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通行的王弼本《老子)怍“天下母”,據馬王堆帛書本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有這麼一種渾然一體的東西,未有天地之前它就已經存在;它既無聲音、又無形象,它不依靠任何外力,卻在永遠地運行,而且無所不至,可以說它就是天地的本始。因為沒有形象,我便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姑且用“道”來勉強稱呼它。老子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二十一章)。“道”這種東西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然而,其中卻蘊含著無象之象、無物之物,蘊古著生命的精氣,生命的原質。“道”之為“天地母”,其原因就在於此。

探祕天地萬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一’的“一”是一種混一之氣,是尚未成形的“元氣”。宋人趙至堅說:“一,元氣,道之始也、古有天地萬物同得一氣而有生。”(《道德真經疏義》)。一生二”即“一生陰與陽”(河上公注語);“陰…‘陽”分別代表對立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於是產生“和氣”,這就是“一生二”;“一氣”鼓盪流轉,“陰”、”陽’相摩相和,萬事萬物便由此而產生,這就是“三生萬物”.

蘇轍《老子解》說:“夫道,非一非二及其有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韓非於·揚枉》中也有“道冠雙,敞劇”這樣的話,可見布老子哲學體系中,形而上的“道”/“’(即來成形的“氣”、“厄氣”)是一同事。“道’或者“一”或青“元氣”投有形狀沒有聲音,人的感官無從覺知,所以稱為“無”,而它作為形 而上的、確實的存在,叉蘊含著“有”(“有象”、有物”、“有精”)。“道”“周而不殆”,其中的“有”“衝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淮南子.天文》);而且,“道衝而崩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道”化生萬物的能力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所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所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這關於宇宙本體、萬物生成的學說在當時無與倫比,對後人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光宋嚴、尹文,中國古代史上歷代學者的本體論基本上都沒有超出老子的這一認識框架。

更多歷史探究,敬請關注後續更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