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盜夢空間》(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僅僅看它的硬件設定的話。   可以說,本片中“入夢”的硬件條件,讓一切“硬科幻”迷們抓狂;那個讓大夥一起做夢的機器(夢機,以下簡稱“燜雞”),電影從未解釋過其原理,也沒有什麼複雜的物理結構,要不是出現在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醫療儀器;大家“連根線就能進入一個合夢時空”的設定,讓你想到小時候玩過家家時用易拉罐作電話的情形。

 

《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不過,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設備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點;硬件設定,對於類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硬科幻迷們可能認為這之間區別很大很嚴肅,但對講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個由頭而已。就像牛頓同學的“第一推動力”,玄是玄了點,但絲毫不能掩蓋在那個前提下他整個力學體系的光輝。同理,諾蘭哥哥只不過以這個“可以一起做夢”的機器為契機,來講一個情感、意識與心理的複雜而美妙的故事。   當我們接受硬件設定上“無中生有”的假設之後,《盜夢空間》的創意聽起來還是“有點懸”:像這種在硬件層次無視科學基礎,轉而以感情為核心,底下還搞些心靈救贖之類東東的架構,很有可能製造出三俗的玩意兒,比如《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之流。不是說玩“心靈雞湯”一定很廉價,而是說如果那樣的感情表現得太直白而且用重複的手法不斷強調(類似“不斷回到過去拯救”之類的橋段),就會顯得很膩歪,連帶著想要表達的感情都無聊起來;反過來,如果有足夠複雜微妙的外殼包裹想要表達的感情、能讓觀眾費盡心思才能體會到那個感情核心的樂趣以及成就感,這樣的欣賞心理過程才會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編導的技能。對我而言,這樣一個精妙的過程應該是“有追求的”電影該表現的重點,而諾蘭哥哥(Christopher Nolan)的《盜夢空間》恰恰是一部將“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現在,據說連超級賽亞人都知道本片是有關多重夢境的,但這並非將“1”變成“99”的法寶利器;因為你可以將夢境結構設計得比本片更復雜,但那種複雜可能只是個空框架,你不會感覺到質感。實際上,片中“夢中夢”的結構,從瞭解劇情梗概的角度來說,其實是非常線性簡單的,不像《記憶碎片》(Momento)那麼機巧,更不像《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那般變幻無形。  

《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也許,正因為《盜夢空間》夢境設定表面上看起來很機械化,部分影評人認為諾蘭哥哥把夢境想象得太理性了,真實的夢境應當是像《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那樣充滿了隨機而怪趣的變化,那樣光怪陸離的東東才是夢的本質。專家們說的,顯然是有道理的。包括你我都得承認;至少我個人從來沒做過像電影中“種夢行動”那麼“有邏輯”的夢。但是,專家們很可能都是藝術細胞過剩、一聽到“夢”這個字眼就興奮、就認為應該是天馬行空的。可他們忘了,影片中無論是“盜夢”還是“種夢”,都不是個體自由的夢,而是經過設計的、受擺佈的夢,當然得遵循事先設定的邏輯。電影中的這個“受控夢境”的設定,對盜夢/種夢對象的控制程度,甚至要超過《黑客帝國》裡“人類電池”在“母體”中的狀態:後者允許個體意識在虛擬空間常規的生活,而《盜夢空間》裡表現的則是要誘導盜夢/種夢對象的意識走向預先設定的軌道。 如果理性化的夢境設定只是單純符合劇情需要,那本片最多隻是從一個不同方向重複《黑客帝國》等先驅走過的路;然而,當你真的有興趣認真去體會諾蘭哥哥設定的夢境世界時,你會異常驚訝地發現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設定”之類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學邏輯為依據、全面符合日常夢境特徵的電影:你我所有在夢中有過的體驗,諾蘭在本片中都以一種絕對真實的影像與邏輯展現出來,好像你自己就在夢中似的。這種夢,不是你事後回憶起來覺得光怪陸離的那種夢,而是一種讓你身在其中、無法辨別現實與夢境的真切“入夢體驗”。   當然,這一切都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是CQ(Curiosity Quotient)較高的、總愛好奇幻想的童鞋。如果你沒有一點探索精神,只是被動地接受表層物理光影,那你會失去欣賞本片99.99%的樂趣。因為,正如偉大領袖“阿金特史密斯”(Agent Smith)教導偶們的:一切事物的意義,在於目的(purpose);在《盜夢空間》那個看似機械的夢境設定背後,只有當你開始針對一個個小細節開始自問“為什麼”的時候,你才可能開始意識到影片中原來還有如此多精妙好玩的細節設定(how/what/when),你的大腦會敏捷地捕捉到一個、兩個火花,然後火花開始不斷迸現、越來越多、越來越快,你越想搞清楚他們,就有越多的新問題蹦出來、以至於腦內存負荷過重崩壞生煙……不過,片刻之後你又抵受不住誘惑開始繼續沉浸類似“尋寶”般的精神遊戲,因為你知道,諾蘭哥哥十年磨一劍,絕不會就如此把你晾在半空的,一定有個完全的解決方案可以連起所有的線索……   本片強大而富含內在邏輯的細節設定,會像黑洞一樣吸引觀眾。正是這種乍看不起眼、細想無窮盡的東東,像絕頂高手聚氣成線而化成的無形粘絲一樣、在你不知不覺中織就一個迷宮將你包圍,偏偏你自己還樂在其中,一邊歇斯底里地尋找出路,一邊還狂呼過癮……如此說來,諾蘭不止是在電影中講述inception的概念與過程,還等於是從夢境探幽的角度、在觀眾的頭腦裡來了個inception:他讓你自己有主動的意願去圓滿這個故事。  

《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對於《奠基》的很大期待是想看Nolan如何讓我brainstorming,展示一個從未見過的世界. 很明顯,他做到了.10年前《黑客帝國》顛覆了我們的想法,引起哲學,宗教,科技等各門派的瘋狂討論.而今天《奠基》涉及的範疇除了這些,還有心理學,幾何學,物理學和建築學. 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確實很複雜很heavy,而且信息量爆多,觀眾必須眼睛不離開屏幕,注意聽每一次對話,學習夢境的運轉法則,才不會跟不上情節.(沒字幕的準備雲裡霧裡吧…) 但是,我必須說,單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來說,它並不難懂,Nolan的功力再次得到完美體現,複雜的多線多層面敘事並不讓人一頭霧水. 我發自內心地說,他很強大,要知道在2小時30分鐘他塞了多少東西進來,又是完全新鮮的概念,又是飽滿的感情劇,又是激烈的打鬥戲.1讓人拍案叫絕,2讓人煽然淚下(我旁邊那個女生就看哭了),3讓人血脈膨脹... 5層7線的敘事還能讓人看得明白,不糊塗,也許開頭的15分鐘會有些混亂,但是當你搞明白了”多人夢境”和”夢中夢”等原理,接下來的劇情就容易許多了.

 按照這種思路,在適當的時候,不妨跳出諾蘭構造的電影內容,將電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你會體會到諾蘭以往沒有表現出來、或者沒有表現如此充分的元素——情感。更為關鍵的是,他讓你無論怎麼構建自己對劇情邏輯的解釋,都會發現無法繞開感情這個核心。大致說來,片中有三種愛,一種奠定了整個過程的經驗前提(沒有這個,“種夢行動”之多重夢境的設定就無法完成,同時過程也不會變的如此複雜與緊張),另一種則是促成種夢行動得以發生的動機,還有一種,則是完成行動所能利用的最佳心理邏輯;單單是看似作為利用道具展現第三種情感,其曲折與細膩的程度,也令人既拍案叫絕又心有慼慼焉。   而且,當你發現繞來繞去,始終都得繞回男主角的內心隱痛時,你也會逐漸體會到片中的他為什麼無法釋懷的心境,這時候,你才會意識到,電影在劇情結構上的超複雜細緻設定,還不止是讓電影顯得很吸引人這麼膚淺,而是在創造一種與表現內容“同質化”的體驗:你可以解不開紛繁複雜的線索,但你會更加認同影片的情感主線;在適當的時候,你或者因為找到了自圓其說的解釋而釋然;或者因為領悟到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因為那段難捨的愛而感動,至於這種愛引起的是怎樣的行動過程,對你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或者,你兩種體驗都能感受到,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它們但你可能不願意那樣做,因為在內容、形式、風格與結構上能如此完美融合的感覺,是一個影迷夢寐以求的終極體驗。

夢境中的意識流 萊昂納多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很“恐怖”的人,無處不在的心魔,多少次使同伴陷於危難的境地。而他強烈的自我為中心感,自以為能解決一切問題的盲目,使得不可能的任務變成更加不可能。妻子的逝去是他心中永恆的痛楚,一味地封閉自己的心扉,一個人品嚐自釀的苦酒。要說找辦法解決問題,他更喜歡自我麻痺,天真地將妻子鎖在自己夢境固定的地方,層層的回憶與追思只能使潛意識裡妻子的煩躁不安愈演愈烈。 與其說妻子是因為分不清現實與夢境而選擇的墜落,不如說是萊昂納多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們可以猜想,一定是他先於妻子研究夢境的,而且是他慫恿妻子一起進入的。越陷越深的“二人世界”,一直到了潛意識的邊緣,思緒純真的妻子已經完全不能自拔了。眼睜睜地看著妻子的隕落卻什麼都做不了,這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爾後,不管身處何方,陀螺是他判斷現實與夢境的唯一參照物,也是一顆定心丸。我想,他此時的心理疾病已經堪比《飛行者》了,甚至在潛意識裡的爆發更具有危險性。《盜夢空間》所有劇情的出發點都來自他的那句——“FIND WAY HOME”,再樸實不過的動機了。

《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如果進一步拓寬眼光,從電影拍攝實踐的角度來看待《盜夢空間》,你又會發現片中盜夢/種夢的一系列流程,其實完全就是創作電影的過程。無論是目標心理利用的邏輯(對應劇本設置),團隊成員的構架(對應演員的甄選與訓練),夢境時空的設計(對應場景調度),乃至夢境層次的起承轉合(對應剪輯)等等,片中對於多重夢境的表現諸多設計與表現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對應於一部驚險懸疑動作片的拍攝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你會發現早已成為“俗套遊樂園”動作片、原來可以拍得如此有新意、如此充滿想象力、如此環環相扣。   可以說,《盜夢空間》的價值之一,在於讓人體會該如何拍好電影。說到底,這是個表現創造力、展現想象力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創作電影與“造夢”是同質同理的。現在你再回過頭來體會影片複雜的情節設定以及由此引發的你自己的思考,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一邊接受編導設定、同時一邊再補充、創造你自己設定的過程,而這一點,正是影片提到的有關“夢境”的基本原理之一。也就是說,通過《盜夢空間》,諾蘭哥哥不止是給觀眾施了個“自動圓滿故事”的inception,他還給你加了個“由此體會電影創作”的inception。

《盜夢空間》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

 有那麼些電影,它的出現,會改變人們對“電影”的看法,會令所有鍾情、熱愛電影的同志們意識到“原來還可以這麼拍”。《盜夢空間》正是這樣的作品。今天夏天的好萊塢非常令人失望,影迷們激動的心往往被無情地冷卻甚至石化。但是,本片的出現,像一道耀眼的光芒,足以點燃電影愛好者們所有的希望,即使整個好萊塢從此陸沉消失了,我也不會遺憾。   說這話之前,我想了好久,但我覺得這不是頭腦發熱的浮誇——我是在經過一個月的冷卻之後真的如此認為。我從來不認為諾蘭是什麼電影大師——大師是一種一生成就的總結,諾蘭還沒積累到那個程度——但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天才一點都不鋒芒畢露,他在所有作品中表現出的那種沉穩氣質,超越了“天才創意”的層次,是一種天才般的“掌控力”。   他對於那些通常不引人注目、但同時又對加強電影體驗有突出作用的細節的把握,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你可能在無數動作片中看到過無聲手槍,但你足夠細心的話,一定會發現片中男主角使用無聲手槍射擊時多了個你沒見過的動作;更確切的說,他是多了一個抓彈殼的動作——為的是避免彈殼落地暴露行蹤。如此簡單、對於隱祕行動來說卻絕對必要的戰術動作,一直被以專業為目標的動作類型片忽略了(至少我從來沒見過),而本來只應該精通電影語言的諾蘭卻注意到了。類似這種絕大多數觀眾都不會在意的細節,其實體現的是一種超凡的眼光與專業精神:電影本質上是虛的,是夢,但你帶給觀眾的體驗,必須是儘可能的真實。《盜夢空間》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有很多人讚揚過諾蘭像這個大師那個大師的,例如聽到最多的是說他像庫布裡克。我個人不這麼認為,庫布裡克每部作品中都關注並追求的人文關懷與思索,在諾蘭的作品中表現得並不突出。我覺得諾蘭更像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特別是當我瞭解了《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在電影創作手法與理念上的革新意義之後,我覺得新舊兩個天才的思維有些重疊,這種景象讓我激動之外還有些感動。   在一個大師、導師、老師、專家橫行的年代,我們不需要再多的“教育”,我們需要純粹創造力的“盪滌”。我真誠地希望,所有愛電影的人都能從《盜夢空間》中得到啟發;即使你會經歷迷亂與困惑,請一定堅持下去。因為,沒有什麼比“體驗創造”更有樂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