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這是何等奇妙的命運!(JO並感)

當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迴音:???),即最初的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七月半逐漸染上了兩種宗教的色彩——道教與佛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首先登場的選手,是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東漢時期,道教逐漸在民間興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中元節”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麼這個“中元節”與道教又有何淵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實中元節,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組一樣,在傳統文化裡只要出現,就一定是“捆綁銷售”的。

在中國的道教文化裡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分別在正、七、十月的十五這天,這個節日的由來,對應著三位神官的誕辰。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這是何等奇妙的命運!(JO並感)

當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迴音:???),即最初的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七月半逐漸染上了兩種宗教的色彩——道教與佛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首先登場的選手,是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東漢時期,道教逐漸在民間興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中元節”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麼這個“中元節”與道教又有何淵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實中元節,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組一樣,在傳統文化裡只要出現,就一定是“捆綁銷售”的。

在中國的道教文化裡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分別在正、七、十月的十五這天,這個節日的由來,對應著三位神官的誕辰。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古代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上元中元下元正是三官的誕辰。

這就是道教著名的“三元說”

(注:三元說,北魏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說是曾有陳子濤其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 資料by百度)

“鬼節”——中元節,對應的正是為人赦罪,校戒罪福的地官。

南方一帶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或是蓮花燈,或以羊皮小燈放之,曰“一點紅”,這都是為了祭祀地官,祈福赦罪。這一習俗自宋代開始,後來漸漸與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相結合,成為道俗並用的節日習俗。

關於中元的記載,最多見於宋代的文人筆記,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中元》就提到了當時的節日風景:

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緞、麵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又見吳自牧《夢樑錄·卷四》曰:

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燈萬盞。

《武林舊事·卷三·中秋》又說:

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

所說的都是中元節的景象。

順帶一提,中元節放燈是為了照向地下,祭祀地官,而上元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則是為了照亮夜空,祭祀天官。


除了中元節,之前還提到過盂蘭盆節,但這就是佛教的典故。《佛說盂蘭盆經》曾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這是何等奇妙的命運!(JO並感)

當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迴音:???),即最初的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七月半逐漸染上了兩種宗教的色彩——道教與佛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首先登場的選手,是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東漢時期,道教逐漸在民間興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中元節”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麼這個“中元節”與道教又有何淵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實中元節,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組一樣,在傳統文化裡只要出現,就一定是“捆綁銷售”的。

在中國的道教文化裡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分別在正、七、十月的十五這天,這個節日的由來,對應著三位神官的誕辰。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古代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上元中元下元正是三官的誕辰。

這就是道教著名的“三元說”

(注:三元說,北魏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說是曾有陳子濤其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 資料by百度)

“鬼節”——中元節,對應的正是為人赦罪,校戒罪福的地官。

南方一帶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或是蓮花燈,或以羊皮小燈放之,曰“一點紅”,這都是為了祭祀地官,祈福赦罪。這一習俗自宋代開始,後來漸漸與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相結合,成為道俗並用的節日習俗。

關於中元的記載,最多見於宋代的文人筆記,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中元》就提到了當時的節日風景:

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緞、麵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又見吳自牧《夢樑錄·卷四》曰:

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燈萬盞。

《武林舊事·卷三·中秋》又說:

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

所說的都是中元節的景象。

順帶一提,中元節放燈是為了照向地下,祭祀地官,而上元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則是為了照亮夜空,祭祀天官。


除了中元節,之前還提到過盂蘭盆節,但這就是佛教的典故。《佛說盂蘭盆經》曾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佛陀座下大弟子目連(目犍連)的母親生前仇視併為難僧侶,死後墮入餓鬼道,目連有天眼通,看到母親受飢餓之苦,心中痛苦難忍而向佛陀求情。佛陀教導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招待十方僧侶,用他們的神通力救贖母親,這便是盂蘭盆法會的原典。後來佛教門徒也在這天用飯食祭祀先人,奉養父母。

盂蘭,是梵語,有“救贖”“解倒懸”之意,盆則是食器的意思。

說起“倒懸”,常混鬼畜區的同學也許會想起諸葛丞相陣前罵王朗那段,王朗口中的“倒懸之急”,其實也是來自佛典的詞語。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這是何等奇妙的命運!(JO並感)

當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迴音:???),即最初的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七月半逐漸染上了兩種宗教的色彩——道教與佛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首先登場的選手,是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東漢時期,道教逐漸在民間興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中元節”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麼這個“中元節”與道教又有何淵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實中元節,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組一樣,在傳統文化裡只要出現,就一定是“捆綁銷售”的。

在中國的道教文化裡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分別在正、七、十月的十五這天,這個節日的由來,對應著三位神官的誕辰。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古代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上元中元下元正是三官的誕辰。

這就是道教著名的“三元說”

(注:三元說,北魏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說是曾有陳子濤其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 資料by百度)

“鬼節”——中元節,對應的正是為人赦罪,校戒罪福的地官。

南方一帶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或是蓮花燈,或以羊皮小燈放之,曰“一點紅”,這都是為了祭祀地官,祈福赦罪。這一習俗自宋代開始,後來漸漸與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相結合,成為道俗並用的節日習俗。

關於中元的記載,最多見於宋代的文人筆記,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中元》就提到了當時的節日風景:

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緞、麵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又見吳自牧《夢樑錄·卷四》曰:

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燈萬盞。

《武林舊事·卷三·中秋》又說:

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

所說的都是中元節的景象。

順帶一提,中元節放燈是為了照向地下,祭祀地官,而上元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則是為了照亮夜空,祭祀天官。


除了中元節,之前還提到過盂蘭盆節,但這就是佛教的典故。《佛說盂蘭盆經》曾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佛陀座下大弟子目連(目犍連)的母親生前仇視併為難僧侶,死後墮入餓鬼道,目連有天眼通,看到母親受飢餓之苦,心中痛苦難忍而向佛陀求情。佛陀教導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招待十方僧侶,用他們的神通力救贖母親,這便是盂蘭盆法會的原典。後來佛教門徒也在這天用飯食祭祀先人,奉養父母。

盂蘭,是梵語,有“救贖”“解倒懸”之意,盆則是食器的意思。

說起“倒懸”,常混鬼畜區的同學也許會想起諸葛丞相陣前罵王朗那段,王朗口中的“倒懸之急”,其實也是來自佛典的詞語。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再到後來,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節,以及原來的七月半相融合,成為佛道俗共同的節日。盂蘭盆節甚至隨著佛教的傳播,遠渡重洋到了日本,至今日本各地每年還有盛大的活動。

嘛,對於喜歡ACG文化的各位同學,也許換個名字會更熟悉吧——夏日祭。

日本的夏日祭,正是七月半的一種變體。城中工作的人們回到老家,祭掃祖墓,城鎮中也有盛大的歌舞活動和各類攤販。夏日祭活動中比較有名的,比如德島縣的阿波舞會與京都的大文字燒。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這是何等奇妙的命運!(JO並感)

當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迴音:???),即最初的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七月半逐漸染上了兩種宗教的色彩——道教與佛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首先登場的選手,是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東漢時期,道教逐漸在民間興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中元節”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麼這個“中元節”與道教又有何淵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實中元節,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組一樣,在傳統文化裡只要出現,就一定是“捆綁銷售”的。

在中國的道教文化裡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分別在正、七、十月的十五這天,這個節日的由來,對應著三位神官的誕辰。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古代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上元中元下元正是三官的誕辰。

這就是道教著名的“三元說”

(注:三元說,北魏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說是曾有陳子濤其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 資料by百度)

“鬼節”——中元節,對應的正是為人赦罪,校戒罪福的地官。

南方一帶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或是蓮花燈,或以羊皮小燈放之,曰“一點紅”,這都是為了祭祀地官,祈福赦罪。這一習俗自宋代開始,後來漸漸與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相結合,成為道俗並用的節日習俗。

關於中元的記載,最多見於宋代的文人筆記,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中元》就提到了當時的節日風景:

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緞、麵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又見吳自牧《夢樑錄·卷四》曰:

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燈萬盞。

《武林舊事·卷三·中秋》又說:

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

所說的都是中元節的景象。

順帶一提,中元節放燈是為了照向地下,祭祀地官,而上元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則是為了照亮夜空,祭祀天官。


除了中元節,之前還提到過盂蘭盆節,但這就是佛教的典故。《佛說盂蘭盆經》曾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佛陀座下大弟子目連(目犍連)的母親生前仇視併為難僧侶,死後墮入餓鬼道,目連有天眼通,看到母親受飢餓之苦,心中痛苦難忍而向佛陀求情。佛陀教導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招待十方僧侶,用他們的神通力救贖母親,這便是盂蘭盆法會的原典。後來佛教門徒也在這天用飯食祭祀先人,奉養父母。

盂蘭,是梵語,有“救贖”“解倒懸”之意,盆則是食器的意思。

說起“倒懸”,常混鬼畜區的同學也許會想起諸葛丞相陣前罵王朗那段,王朗口中的“倒懸之急”,其實也是來自佛典的詞語。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再到後來,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節,以及原來的七月半相融合,成為佛道俗共同的節日。盂蘭盆節甚至隨著佛教的傳播,遠渡重洋到了日本,至今日本各地每年還有盛大的活動。

嘛,對於喜歡ACG文化的各位同學,也許換個名字會更熟悉吧——夏日祭。

日本的夏日祭,正是七月半的一種變體。城中工作的人們回到老家,祭掃祖墓,城鎮中也有盛大的歌舞活動和各類攤販。夏日祭活動中比較有名的,比如德島縣的阿波舞會與京都的大文字燒。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P.S.要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團長讓八月來了好幾萬次?因為太好玩了啊,夏日祭。


其實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七月半,還是佛道等宗教影響下的中元節或盂蘭盆節,始終都帶著祭祀逝者,寄託哀思的意義,多多少少都和“那個世界”產生了許多奇妙的聯繫。加之民間也有“初一開鬼門,十五關鬼門”的說法,故而在這天才有“鬼節”的別稱。

但大家不需要把中元當做一個嚴肅的節日,和古代清明一樣,七月半也並非什麼儀式感特別強的節日,畢竟嚴守傳統的島國人民都開始載歌載舞起來了。

當然我們的古人更是不甘落後,早在明代,清明與中元儼然已經成為人們外出郊遊的好時候,家家戶戶嬉戲遊樂不在話下。

如《陶庵夢憶·西湖七月半》的記載: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裝,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還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淨幾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伕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皁隸喝道去。轎伕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拘人,清夢甚愜。

如此歡鬧,幾乎可以與之後的中秋等節並重了。

可見鬼節鬼過節,人亦過節。

當然鬧得這麼歡實也不是貪圖享樂(好吧,也許有那麼一點……),也許人們這樣做,除了放鬆心情,更有活得快樂一些,讓祖先放心自己的意思寄託其中吧。

如今七月半中元節的今天,窗外也正飄著颱風雨。家中祭掃的事已經差不多了,但今年的中元節也忽然有了別的含義。

雖然和在南方工作的父母以及老友通過電話之後,心裡稍稍鬆快了些,但一想到颱風中那些失蹤或者已經去世的人,不免生出些許人世無常的慨然。

今日恰逢中元,在此也請各位讀者與我一起,一同為颱風災害中失蹤的人祈福,求其早日得救,為已逝者祈福,求其安息。

"

文丨三風子@bigfun社區

諸君貴安,今天……

陰暗的小鎮裡一如往常,陽光一直都不是那麼充足。彷彿在鎮子的陰影裡什麼東西蠢蠢欲動,也許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屍裡,也許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麵湯裡,也許……

就在你的身後!

或許只有節日才能沖淡一些鬱悶的氣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鋪和紛紛掛起了血紅色的條幅——“歡度鬼節”

夜半時分,熟睡中的某人醒來,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時的憋屈,而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當然!這是鬼故事啦,怪談啊,恐怖小說裡的劇情,現實呢?“鬼節”基本沒人在意。

或者說知道今天是鬼節,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沒的吧。

眾所周知,節日是人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而設立的。既然是這樣,也就不免有幾個節日與“那個世界”相連,或者說是與死者相關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萬聖節,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遺體從棺材裡取出來,洗一洗,換上衣服在島上走一圈)……

以及我們中國的鬼節。

事實上“鬼節”並非名字說的這麼可怕,因為它還有幾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節,或者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也有記載是七月十四)這天。遠古先民在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們選取當時成熟的作物獻給祖先,兼有慶賀豐收之意。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古人從孝敬先祖的習俗延伸開來,七月半漸漸變成供奉先人,祭掃祖墓的節日。

這裡也許有同學會問為什麼非要選這天?這就要從七這個數字說起。

這個數字在《易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七”經常代表著“復生”與循環,正如人有七竅,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載著一個循環的終焉與開端(死者也有頭七尾七之說,七天正好是一個循環)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時候,也自然會選擇與復活,復生相關的陽數“七”。

無獨有偶,七這個數字的神奇之處在於,古今中外都與七有著奇妙的聯繫:

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發現了“七日節律”(七日神力)這種奇妙的生物規律,甚至如今人們的感冒等疾病也會以七天作為一個變化的週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往往會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轉);

印度瑜伽也有人體的七大脈輪之說……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這是何等奇妙的命運!(JO並感)

當然,以上所說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迴音:???),即最初的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七月半逐漸染上了兩種宗教的色彩——道教與佛教,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首先登場的選手,是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東漢時期,道教逐漸在民間興盛,許許多多的節日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中元節”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麼這個“中元節”與道教又有何淵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實中元節,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組一樣,在傳統文化裡只要出現,就一定是“捆綁銷售”的。

在中國的道教文化裡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分別在正、七、十月的十五這天,這個節日的由來,對應著三位神官的誕辰。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古代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上元中元下元正是三官的誕辰。

這就是道教著名的“三元說”

(注:三元說,北魏道士寇謙之杜撰了三元節神話,說是曾有陳子濤其人,與龍王三公主結為夫婦,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賜福、赦罪、解厄。 資料by百度)

“鬼節”——中元節,對應的正是為人赦罪,校戒罪福的地官。

南方一帶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或是蓮花燈,或以羊皮小燈放之,曰“一點紅”,這都是為了祭祀地官,祈福赦罪。這一習俗自宋代開始,後來漸漸與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相結合,成為道俗並用的節日習俗。

關於中元的記載,最多見於宋代的文人筆記,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中元》就提到了當時的節日風景:

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僧寺則於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綵緞、麵棋,而茹素者幾十八九,屠門為之罷市焉。

又見吳自牧《夢樑錄·卷四》曰:

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燈萬盞。

《武林舊事·卷三·中秋》又說:

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

所說的都是中元節的景象。

順帶一提,中元節放燈是為了照向地下,祭祀地官,而上元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則是為了照亮夜空,祭祀天官。


除了中元節,之前還提到過盂蘭盆節,但這就是佛教的典故。《佛說盂蘭盆經》曾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佛陀座下大弟子目連(目犍連)的母親生前仇視併為難僧侶,死後墮入餓鬼道,目連有天眼通,看到母親受飢餓之苦,心中痛苦難忍而向佛陀求情。佛陀教導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招待十方僧侶,用他們的神通力救贖母親,這便是盂蘭盆法會的原典。後來佛教門徒也在這天用飯食祭祀先人,奉養父母。

盂蘭,是梵語,有“救贖”“解倒懸”之意,盆則是食器的意思。

說起“倒懸”,常混鬼畜區的同學也許會想起諸葛丞相陣前罵王朗那段,王朗口中的“倒懸之急”,其實也是來自佛典的詞語。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再到後來,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節,以及原來的七月半相融合,成為佛道俗共同的節日。盂蘭盆節甚至隨著佛教的傳播,遠渡重洋到了日本,至今日本各地每年還有盛大的活動。

嘛,對於喜歡ACG文化的各位同學,也許換個名字會更熟悉吧——夏日祭。

日本的夏日祭,正是七月半的一種變體。城中工作的人們回到老家,祭掃祖墓,城鎮中也有盛大的歌舞活動和各類攤販。夏日祭活動中比較有名的,比如德島縣的阿波舞會與京都的大文字燒。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P.S.要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團長讓八月來了好幾萬次?因為太好玩了啊,夏日祭。


其實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七月半,還是佛道等宗教影響下的中元節或盂蘭盆節,始終都帶著祭祀逝者,寄託哀思的意義,多多少少都和“那個世界”產生了許多奇妙的聯繫。加之民間也有“初一開鬼門,十五關鬼門”的說法,故而在這天才有“鬼節”的別稱。

但大家不需要把中元當做一個嚴肅的節日,和古代清明一樣,七月半也並非什麼儀式感特別強的節日,畢竟嚴守傳統的島國人民都開始載歌載舞起來了。

當然我們的古人更是不甘落後,早在明代,清明與中元儼然已經成為人們外出郊遊的好時候,家家戶戶嬉戲遊樂不在話下。

如《陶庵夢憶·西湖七月半》的記載: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裝,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還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淨幾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伕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皁隸喝道去。轎伕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拘人,清夢甚愜。

如此歡鬧,幾乎可以與之後的中秋等節並重了。

可見鬼節鬼過節,人亦過節。

當然鬧得這麼歡實也不是貪圖享樂(好吧,也許有那麼一點……),也許人們這樣做,除了放鬆心情,更有活得快樂一些,讓祖先放心自己的意思寄託其中吧。

如今七月半中元節的今天,窗外也正飄著颱風雨。家中祭掃的事已經差不多了,但今年的中元節也忽然有了別的含義。

雖然和在南方工作的父母以及老友通過電話之後,心裡稍稍鬆快了些,但一想到颱風中那些失蹤或者已經去世的人,不免生出些許人世無常的慨然。

今日恰逢中元,在此也請各位讀者與我一起,一同為颱風災害中失蹤的人祈福,求其早日得救,為已逝者祈福,求其安息。

歷史老師帶你過“鬼節”

諸君貴安,這裡是三風醬,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普通的初中老師,24歲,歷史教師desu

雖然是老師,但很少有比較正經的時候……偶爾也會寫點小說和隨筆,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請點個贊&關注,留下評論就更好啦(搓手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