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節'

"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七月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也就是傳說中的鬼節,相傳每到這一天,地府就會大開鬼門。讓地府中的鬼到大街上接受人們的供奉,但其實,七月十五根本就不是鬼節。

"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七月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也就是傳說中的鬼節,相傳每到這一天,地府就會大開鬼門。讓地府中的鬼到大街上接受人們的供奉,但其實,七月十五根本就不是鬼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

關於七月十五的傳說以及起源有很多,其中道教的傳說中,天地有三位一體的天神,分別是天官、地官以及水官。這三位神主宰著人間的禍福。其中上元節正月十五是天官誕辰,為人賜福。中元節七月十五是地官誕辰,為人赦罪。下元節十月十五是水官誕辰,為人解厄。

佛教的起源則是在經文《佛說盂蘭盆經》當中有記載,相傳佛祖的大弟子目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獄中受罪,目連變向佛祖祈求拯救母親的辦法。佛陀說,你母親省錢不信因果正法,所以死後遭受此罪。要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拿出珍饈美味,鮮果來供養十方僧眾讓你母親超度。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七月份祭祀的活動。這是迎接秋神的降臨,把珍貴的食物奉獻給神明以及祖先。

在傳統的世界觀認為,四季都是有神明主宰的,秋季則是由白帝主宰,白帝既是掌管收穫的神靈,也是掌管刑殺的神靈。所以在這一天祭祀也是有著雙重意義的。

但是不論哪種論調,都沒有說明七月十五這一天鬼門大開。也就是說,其實七月十五並不是鬼節,我們可以叫它中元節或者是盂蘭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