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道德經 王羲之 老子 黃明哲正解國學經典 2019-08-13
"
"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王羲之 字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幾乎是《道德經》最知名的章節,尤其“上善若水”,被人們千古傳頌。你可以從未翻閱《道德經》,但你一定知道“上善若水”這個名句,也不止一次在各種雞湯文中讀到關於“上善若水”的普遍解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很遺憾,對“善”作“善行”理解,指涉“善惡”這種價值觀,卻又是一大嚴重誤讀。

本章明面寫水,實質在“明”道。老子是在用水的德行去比喻道的德行,用水的特性去比喻道的特性。

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道本身就是“生”,不斷促進新生事物的出現和成長,沒有任何偏向性。

"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王羲之 字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幾乎是《道德經》最知名的章節,尤其“上善若水”,被人們千古傳頌。你可以從未翻閱《道德經》,但你一定知道“上善若水”這個名句,也不止一次在各種雞湯文中讀到關於“上善若水”的普遍解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很遺憾,對“善”作“善行”理解,指涉“善惡”這種價值觀,卻又是一大嚴重誤讀。

本章明面寫水,實質在“明”道。老子是在用水的德行去比喻道的德行,用水的特性去比喻道的特性。

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道本身就是“生”,不斷促進新生事物的出現和成長,沒有任何偏向性。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上善若水”,“善”非善惡,該做何解?

《道德經》中的“善”,出現了52次,分佈在17個章節中。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道德經》中的“善”,確實存在好壞、善惡這種含義,比如: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此兩章,“善”與“惡”相對出現,前者“斯惡已”同於“斯不善已”,好與壞的意思,後者為“善”為喜歡、讚美,“惡”為討厭、指責,也是好與壞的對立。

第五十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善”指“良善之人”,社會規則不好,良善之人都可能變成妖精。

《道德經》中絕大部分的“善”字,取擅長、善於之義,有合乎於道的含義。

所謂合乎於道,即善於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長久發展。這與“好壞善惡”之義相去甚遠。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意為善於修道、為道。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為善於做事、善於處理關係。所謂“善人”、“善者”,即善於做事、管理、處理關係的人,“不善人”,意為不擅長做事、處理關係的人。

同此意的:

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至於本文重點要闡述的第八章“上善若水”,以及: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對照帛書乙本所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更好理解)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其中的“善”,更合乎於道,理解為“妥當”,更為貼切、妥當。

“上善若水”的“上善”,相當於古希臘人追求的至善,就是真理的狀態。“上善若水”,就是一種我們不能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最妥當的狀態。

妥當是什麼呢?就是“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在《道德經》裡,與民構成對比。民指普通百姓,而人指貴族階層,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社會精英。

最好的境界就像水那樣,水總是利益萬物,而不去爭取控制。它積蓄在貴族精英們所厭惡的低處,因此幾乎代表了道的特點。

"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王羲之 字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幾乎是《道德經》最知名的章節,尤其“上善若水”,被人們千古傳頌。你可以從未翻閱《道德經》,但你一定知道“上善若水”這個名句,也不止一次在各種雞湯文中讀到關於“上善若水”的普遍解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很遺憾,對“善”作“善行”理解,指涉“善惡”這種價值觀,卻又是一大嚴重誤讀。

本章明面寫水,實質在“明”道。老子是在用水的德行去比喻道的德行,用水的特性去比喻道的特性。

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道本身就是“生”,不斷促進新生事物的出現和成長,沒有任何偏向性。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上善若水”,“善”非善惡,該做何解?

《道德經》中的“善”,出現了52次,分佈在17個章節中。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道德經》中的“善”,確實存在好壞、善惡這種含義,比如: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此兩章,“善”與“惡”相對出現,前者“斯惡已”同於“斯不善已”,好與壞的意思,後者為“善”為喜歡、讚美,“惡”為討厭、指責,也是好與壞的對立。

第五十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善”指“良善之人”,社會規則不好,良善之人都可能變成妖精。

《道德經》中絕大部分的“善”字,取擅長、善於之義,有合乎於道的含義。

所謂合乎於道,即善於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長久發展。這與“好壞善惡”之義相去甚遠。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意為善於修道、為道。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為善於做事、善於處理關係。所謂“善人”、“善者”,即善於做事、管理、處理關係的人,“不善人”,意為不擅長做事、處理關係的人。

同此意的:

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至於本文重點要闡述的第八章“上善若水”,以及: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對照帛書乙本所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更好理解)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其中的“善”,更合乎於道,理解為“妥當”,更為貼切、妥當。

“上善若水”的“上善”,相當於古希臘人追求的至善,就是真理的狀態。“上善若水”,就是一種我們不能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最妥當的狀態。

妥當是什麼呢?就是“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在《道德經》裡,與民構成對比。民指普通百姓,而人指貴族階層,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社會精英。

最好的境界就像水那樣,水總是利益萬物,而不去爭取控制。它積蓄在貴族精英們所厭惡的低處,因此幾乎代表了道的特點。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水的特性,道的德行

如何才能像水那樣,達到合乎於道的“上善”?如何才是面對人生、治理社會恰當的態度?

不是誇誇其談的做小服低,也不是示弱於人的陰柔策略。《道德經》提出來,要模擬水的七種特性,完善自我。

第一,居善地。善地,就是貴族精英們不願意待的地方,服務於社會的地方。“眾人之所惡”,正是生機的樞紐,就是最底層的代碼。居善地就是領導人(管理者)總是能從最基本的需求去考慮問題,他不會破壞最底層的那個代碼。

什麼事情是在破壞底層代碼?舉個當下的例子,就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最可怕在什麼地方?可怕不在於它讓誰變得有錢,讓誰變得沒錢。可怕在於,人們看到暴利的可能性,都不想踏踏實實工作了。人們失去了對未來的期待,失去了生命力。對暴利的期待,會降低一個民族的道德素質,甚至會把年輕人逼到絕望上去。

所以,守護底層代碼,居善地,是領導者最大的德行。

第二,心善淵。淵,深而靜,和光同塵,“挫其銳,解其紛”,“淵兮似萬物之宗”,能容受不同的意見,消化利用不同立場角度傳來的信息,能包容世間種種紛繁複雜的變化,內心悠遠,不與後世爭利。

第三,與善仁,即與人結交,能夠懷有仁厚之心。最大的善仁是什麼?就是不要過多地去幹涉一個人的運行軌跡,儘量創造一個讓他的軌跡順暢運行的環境。對統治者(管理者)來說,就是不要施仁恩,堅守公平正義。董明珠講,做老總千萬不要和下屬交朋友。她的意思是,如果領導者和某個員工交了朋友,一定會對其他員工產生不公平。這就是與善仁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第四,言善信。領導者必須維護社會信用。為了維護信用,就要遏制規則本身帶來的弊端,防止“多言數窮”。制定遊戲規則,目的是更好地共享和運轉,絕不是讓一部分人玩另一部分人。機會平等是最基本的信用,而精簡規則才能騰挪出更多的機會空間。領導者不能與任何遊戲規則的利益方捆綁。

第五,正善治。“正”通“政”,最早是指為了公共事務而收稅。治為治水,治水之策在於疏通,引申為財政分配。正善治,就是處理好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之間的關係,通過財政調節社會事務,統籌分配,不要截留過多財稅,也不要釋放過多財稅。稅收、財政,一吞一吐,要恰到好處。

第六,事善能。事功方面,領導者就算有一腔熱情,也不能僅靠自家衝鋒陷陣。社會事務紛繁複雜,術業有專攻,設法讓各行各業的能人發揮能量才是良策。事善能以正善治為前提,按照社會發展的需求設定崗位,不能無限制擴展,否則經濟泡沫就出來了。當然,事實上,社會舞臺上的各個個體、各個組織都不同程度在進行冒險,因此作為社會管理者,要做好後盾,把冒進的往回拉,讓它行走在道上。

第七,動善時。就是善於尋找機會,審時度勢。萬事萬物的造化,有它盛極而衰、死裡逃生的關竅點,在關竅點上進行推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水固定在哪裡都隨形就勢,安靜沉穩,但一旦通道出現,水即刻流出。領導者也要像水那樣,動靜自如,毫不滯澀。這一點其實說到了具體的技術環節,懂道還不行,依舊需要做具體的分析、研究,伺機行動。

以上7條,環環相扣,以服務的態度,包容的胸懷,協調各方利益,維繫彼此的信用,合理地進行利益分配,如此方能招徠天下英才,順勢應時地處理社會問題,不斷演化軌跡。

"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王羲之 字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幾乎是《道德經》最知名的章節,尤其“上善若水”,被人們千古傳頌。你可以從未翻閱《道德經》,但你一定知道“上善若水”這個名句,也不止一次在各種雞湯文中讀到關於“上善若水”的普遍解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很遺憾,對“善”作“善行”理解,指涉“善惡”這種價值觀,卻又是一大嚴重誤讀。

本章明面寫水,實質在“明”道。老子是在用水的德行去比喻道的德行,用水的特性去比喻道的特性。

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道本身就是“生”,不斷促進新生事物的出現和成長,沒有任何偏向性。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上善若水”,“善”非善惡,該做何解?

《道德經》中的“善”,出現了52次,分佈在17個章節中。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道德經》中的“善”,確實存在好壞、善惡這種含義,比如: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此兩章,“善”與“惡”相對出現,前者“斯惡已”同於“斯不善已”,好與壞的意思,後者為“善”為喜歡、讚美,“惡”為討厭、指責,也是好與壞的對立。

第五十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善”指“良善之人”,社會規則不好,良善之人都可能變成妖精。

《道德經》中絕大部分的“善”字,取擅長、善於之義,有合乎於道的含義。

所謂合乎於道,即善於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長久發展。這與“好壞善惡”之義相去甚遠。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意為善於修道、為道。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為善於做事、善於處理關係。所謂“善人”、“善者”,即善於做事、管理、處理關係的人,“不善人”,意為不擅長做事、處理關係的人。

同此意的:

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至於本文重點要闡述的第八章“上善若水”,以及: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對照帛書乙本所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更好理解)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其中的“善”,更合乎於道,理解為“妥當”,更為貼切、妥當。

“上善若水”的“上善”,相當於古希臘人追求的至善,就是真理的狀態。“上善若水”,就是一種我們不能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最妥當的狀態。

妥當是什麼呢?就是“處眾人之所惡”,“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在《道德經》裡,與民構成對比。民指普通百姓,而人指貴族階層,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社會精英。

最好的境界就像水那樣,水總是利益萬物,而不去爭取控制。它積蓄在貴族精英們所厭惡的低處,因此幾乎代表了道的特點。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水的特性,道的德行

如何才能像水那樣,達到合乎於道的“上善”?如何才是面對人生、治理社會恰當的態度?

不是誇誇其談的做小服低,也不是示弱於人的陰柔策略。《道德經》提出來,要模擬水的七種特性,完善自我。

第一,居善地。善地,就是貴族精英們不願意待的地方,服務於社會的地方。“眾人之所惡”,正是生機的樞紐,就是最底層的代碼。居善地就是領導人(管理者)總是能從最基本的需求去考慮問題,他不會破壞最底層的那個代碼。

什麼事情是在破壞底層代碼?舉個當下的例子,就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最可怕在什麼地方?可怕不在於它讓誰變得有錢,讓誰變得沒錢。可怕在於,人們看到暴利的可能性,都不想踏踏實實工作了。人們失去了對未來的期待,失去了生命力。對暴利的期待,會降低一個民族的道德素質,甚至會把年輕人逼到絕望上去。

所以,守護底層代碼,居善地,是領導者最大的德行。

第二,心善淵。淵,深而靜,和光同塵,“挫其銳,解其紛”,“淵兮似萬物之宗”,能容受不同的意見,消化利用不同立場角度傳來的信息,能包容世間種種紛繁複雜的變化,內心悠遠,不與後世爭利。

第三,與善仁,即與人結交,能夠懷有仁厚之心。最大的善仁是什麼?就是不要過多地去幹涉一個人的運行軌跡,儘量創造一個讓他的軌跡順暢運行的環境。對統治者(管理者)來說,就是不要施仁恩,堅守公平正義。董明珠講,做老總千萬不要和下屬交朋友。她的意思是,如果領導者和某個員工交了朋友,一定會對其他員工產生不公平。這就是與善仁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第四,言善信。領導者必須維護社會信用。為了維護信用,就要遏制規則本身帶來的弊端,防止“多言數窮”。制定遊戲規則,目的是更好地共享和運轉,絕不是讓一部分人玩另一部分人。機會平等是最基本的信用,而精簡規則才能騰挪出更多的機會空間。領導者不能與任何遊戲規則的利益方捆綁。

第五,正善治。“正”通“政”,最早是指為了公共事務而收稅。治為治水,治水之策在於疏通,引申為財政分配。正善治,就是處理好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之間的關係,通過財政調節社會事務,統籌分配,不要截留過多財稅,也不要釋放過多財稅。稅收、財政,一吞一吐,要恰到好處。

第六,事善能。事功方面,領導者就算有一腔熱情,也不能僅靠自家衝鋒陷陣。社會事務紛繁複雜,術業有專攻,設法讓各行各業的能人發揮能量才是良策。事善能以正善治為前提,按照社會發展的需求設定崗位,不能無限制擴展,否則經濟泡沫就出來了。當然,事實上,社會舞臺上的各個個體、各個組織都不同程度在進行冒險,因此作為社會管理者,要做好後盾,把冒進的往回拉,讓它行走在道上。

第七,動善時。就是善於尋找機會,審時度勢。萬事萬物的造化,有它盛極而衰、死裡逃生的關竅點,在關竅點上進行推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水固定在哪裡都隨形就勢,安靜沉穩,但一旦通道出現,水即刻流出。領導者也要像水那樣,動靜自如,毫不滯澀。這一點其實說到了具體的技術環節,懂道還不行,依舊需要做具體的分析、研究,伺機行動。

以上7條,環環相扣,以服務的態度,包容的胸懷,協調各方利益,維繫彼此的信用,合理地進行利益分配,如此方能招徠天下英才,順勢應時地處理社會問題,不斷演化軌跡。

千古名句“上善若水”的這種解釋,你應該沒聽過

結語

“流水不爭先”,一切自然而然,社會自己成就了自己,因此領導者沒有後顧之憂。

作為領導者,如果做到了這7點,他就具備運作資源的能力,掌控了最大的財富——資源流動的關節點(這個就是權力),同時他也得到了持有這個財富的合法性。那些被管理的人不會對他產生什麼怨恨,其他競爭者也不會來爭利,但是,也不會有大的讚譽降臨到他身上。

這就是所謂的妥當。

縱觀古今中外的君王或領導者,確實有具備水的德行的。你不妨翻開史書,考察一下,那些言行合乎於道的君王或領導者,都有誰呢?或者你心中的誰,合乎於道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