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中"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說已經不太靈驗,許多人認為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滿足於現狀,然而事實上,這裡提出的"功成身退"其實僅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成功後,不張揚不囂張不膨脹,見好則收,它強調的重點是人要知足知止,告誡人們在精進之路上,適度而止才是最好的狀態。

《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與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患得患失,不如讓它們自然流逝。

老子認為,功名富貴,它高讓它高。從古自今,沒有不消失的功名,也沒有不消失的富貴。它們從貧賤之中拔地而起,又從富貴之巔轟然倒塌。功名富貴和萬事萬物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不宜強求。

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水超過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滿溢。一個人爭來搶去,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器量夠大,能擁有的自然就多。

《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如果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那麼揣而銳之則是器量的限度,功名財富一多,必然顯露鋒芒,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一個人,器量再高,高不過天,心胸再厚,厚不過地。

曾國藩是如何器量之人,當他用十二年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時,他卻選擇不居功,將功勞歸為咸豐皇帝和當時的皇太后、小皇帝。他將自己從富貴之巔放下來,並和它們保持安全距離。以免它們倒塌的時候,也把自己埋葬。

《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道德經並不反對人持有財富,也不提倡刻意讓人過清苦的生活。但是你能守住的財富,只能是你的容量之內的東西,而超出的部分,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

曾國藩如此,范蠡如此,當范蠡與勾踐滅吳國以後,范蠡也選擇了急流勇退,因為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他身為布衣,經商積攢了萬貫家財受到齊王賞識,他又將家財散給知己與老鄉,再次離開。

而和范蠡同為開國元勳的文種,被勾踐賜死,做人,要有開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終的智慧。

《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人若自視富貴,自滿自驕,乃是自取禍患。往往那些走在通往成功路上的人,非常容易被驕傲的情緒纏上。在當今社會,為什麼常常有人說為富不仁呢,其實指的是有的人在成功之後,囂張張揚,做出了讓人覺得高高在上的反應。

“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聲名最旺時,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時候,這就是自遺其咎。幸而他懂得大功不為居的道理,功成身退不僅實現了自保,而且贏得了人心 。

《道德經》告訴你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只要一到中間,馬上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滿,也就會立即不完滿。在這樣的意境下,功成身退似乎更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做人要“求缺惜福”。

求缺是告訴我們人要知足,而惜福是要我們培養一種感恩的情懷。知行君認為,這兩點恰巧是引導人們快樂和幸福的關鍵。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但是很多人卻覺得沒有幸福感,也沒覺得快樂,原因就是缺了“求缺惜福”的心態。求缺能使人產生滿足感,而滿足感可以生髮人的惜福之心。惜福之心有了,人就萌生感恩的情懷。這似乎也是當今我們平凡人追求功成身退的最佳狀態。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