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第二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短。1969 年我隨父母去湖北沙洋財政部“五七幹校”勞動,作為在城市裡長大的少年,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艱辛。1970 年年底,我獨自先期回京參加初中畢業分配,成為一名學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門巷衚衕就在西長安街的北側,是一處新翻建的獨門獨院,與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一家十幾口住在一起,從早到晚,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在這裡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圍中最寶貴的家庭親情。

在第三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長。1972 年母親也從“五七幹校”回京,單位分配了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住房。這是一組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在這裡居住期間,經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生了7.8 級地震,北京地區有強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後牆被震垮,垮塌下來的磚瓦居然封堵了鄰院的巷道。

為防餘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時間,我也在這時學會了搭建防震棚。在我們居住的四合院裡,人民藝術劇院拍攝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吉祥衚衕甲5 號》,據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由此可見這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間。我和母親住在前院的兩間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積的狹窄,並沒有影響我騎著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們在此院內邀請親友舉辦了婚禮。兩個星期以後我去日本留學,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一切如舊,那時北京城區的變化就是如此緩慢。但是,兒子出生以後,生活空間驟然變小,房間裡被大人和孩子的東西擠得滿滿的。室內空間雖然狹窄,但是庭院則比較寬闊。前院一共住了七戶人家,鄰里們關係十分融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口角。一棵大槐樹的濃密綠蔭,遮蓋著半個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樹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圍坐在院子中間,從世界大事,到生活變化,再到柴米油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點。後來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特別是《渴望》播出期間,大家在院落裡聊天的機會大為減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鄰里之間的共享空間,敬老愛幼、鄰里關愛、包容禮讓等傳統美德,始終洋溢在這座四合院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四處四合院居住的時間不長。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臨闢才衚衕,鬧中取靜。院中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柿子樹,另一棵是棗樹,使小院的環境充滿生機。我們的孩子剛剛一歲多,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四合院的環境無疑非常適宜和安全。這一時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請“阿姨”來看護幼子,非常盡心,十分放心。

長期以來,體驗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四合院生活的體驗,最深刻的不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結,是系在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裡街坊們海闊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裡小夥伴們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四合院裡醉人的鳥語花香,忘不了衚衕裡走街串巷小販們的叫賣聲。這份情懷,只有久居衚衕四合院才能獲得。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變化,記憶中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成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第二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短。1969 年我隨父母去湖北沙洋財政部“五七幹校”勞動,作為在城市裡長大的少年,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艱辛。1970 年年底,我獨自先期回京參加初中畢業分配,成為一名學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門巷衚衕就在西長安街的北側,是一處新翻建的獨門獨院,與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一家十幾口住在一起,從早到晚,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在這裡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圍中最寶貴的家庭親情。

在第三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長。1972 年母親也從“五七幹校”回京,單位分配了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住房。這是一組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在這裡居住期間,經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生了7.8 級地震,北京地區有強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後牆被震垮,垮塌下來的磚瓦居然封堵了鄰院的巷道。

為防餘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時間,我也在這時學會了搭建防震棚。在我們居住的四合院裡,人民藝術劇院拍攝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吉祥衚衕甲5 號》,據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由此可見這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間。我和母親住在前院的兩間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積的狹窄,並沒有影響我騎著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們在此院內邀請親友舉辦了婚禮。兩個星期以後我去日本留學,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一切如舊,那時北京城區的變化就是如此緩慢。但是,兒子出生以後,生活空間驟然變小,房間裡被大人和孩子的東西擠得滿滿的。室內空間雖然狹窄,但是庭院則比較寬闊。前院一共住了七戶人家,鄰里們關係十分融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口角。一棵大槐樹的濃密綠蔭,遮蓋著半個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樹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圍坐在院子中間,從世界大事,到生活變化,再到柴米油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點。後來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特別是《渴望》播出期間,大家在院落裡聊天的機會大為減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鄰里之間的共享空間,敬老愛幼、鄰里關愛、包容禮讓等傳統美德,始終洋溢在這座四合院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四處四合院居住的時間不長。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臨闢才衚衕,鬧中取靜。院中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柿子樹,另一棵是棗樹,使小院的環境充滿生機。我們的孩子剛剛一歲多,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四合院的環境無疑非常適宜和安全。這一時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請“阿姨”來看護幼子,非常盡心,十分放心。

長期以來,體驗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四合院生活的體驗,最深刻的不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結,是系在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裡街坊們海闊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裡小夥伴們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四合院裡醉人的鳥語花香,忘不了衚衕裡走街串巷小販們的叫賣聲。這份情懷,只有久居衚衕四合院才能獲得。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變化,記憶中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成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第二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短。1969 年我隨父母去湖北沙洋財政部“五七幹校”勞動,作為在城市裡長大的少年,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艱辛。1970 年年底,我獨自先期回京參加初中畢業分配,成為一名學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門巷衚衕就在西長安街的北側,是一處新翻建的獨門獨院,與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一家十幾口住在一起,從早到晚,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在這裡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圍中最寶貴的家庭親情。

在第三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長。1972 年母親也從“五七幹校”回京,單位分配了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住房。這是一組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在這裡居住期間,經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生了7.8 級地震,北京地區有強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後牆被震垮,垮塌下來的磚瓦居然封堵了鄰院的巷道。

為防餘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時間,我也在這時學會了搭建防震棚。在我們居住的四合院裡,人民藝術劇院拍攝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吉祥衚衕甲5 號》,據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由此可見這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間。我和母親住在前院的兩間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積的狹窄,並沒有影響我騎著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們在此院內邀請親友舉辦了婚禮。兩個星期以後我去日本留學,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一切如舊,那時北京城區的變化就是如此緩慢。但是,兒子出生以後,生活空間驟然變小,房間裡被大人和孩子的東西擠得滿滿的。室內空間雖然狹窄,但是庭院則比較寬闊。前院一共住了七戶人家,鄰里們關係十分融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口角。一棵大槐樹的濃密綠蔭,遮蓋著半個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樹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圍坐在院子中間,從世界大事,到生活變化,再到柴米油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點。後來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特別是《渴望》播出期間,大家在院落裡聊天的機會大為減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鄰里之間的共享空間,敬老愛幼、鄰里關愛、包容禮讓等傳統美德,始終洋溢在這座四合院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四處四合院居住的時間不長。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臨闢才衚衕,鬧中取靜。院中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柿子樹,另一棵是棗樹,使小院的環境充滿生機。我們的孩子剛剛一歲多,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四合院的環境無疑非常適宜和安全。這一時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請“阿姨”來看護幼子,非常盡心,十分放心。

長期以來,體驗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四合院生活的體驗,最深刻的不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結,是系在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裡街坊們海闊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裡小夥伴們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四合院裡醉人的鳥語花香,忘不了衚衕裡走街串巷小販們的叫賣聲。這份情懷,只有久居衚衕四合院才能獲得。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變化,記憶中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成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實際上,在北京地區,四合院已經有800 多年的歷史,不斷適應當地氣候環境、風土人情,加以完善。四合院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對待人居環境的態度,突出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即居民對於環境的影響與和諧關係,力求營造出安適生存的氛圍,考慮到子子孫孫,繁衍發展,經過幾百年的洗練淘選,逐漸形成定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四合院文化,成為中國對世界文化所作的獨特貢獻。在四合院中的每一細微之處,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四合院裡的居民、四合院裡的房屋、四合院的內外環境,都是取之不盡的歷史文化寶庫,可以供子孫後代們體驗、享受和傳承。

目前,北京歷史城區的衚衕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而倖存下來的一些四合院也受到高樓大廈與建築工地的包圍和威脅。據報道,1949 年北京舊城共有衚衕3050 條,傳統四合院1300 萬平方米。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歷史城區內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和“危舊房改造”逐步升級的同時,衚衕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數量急遽減少,衚衕和四合院保留下來的不足半數。現存的四合院由於普遍得不到應有的修繕,年久失修造成大面積的房屋質量“人為衰敗”,由於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積低,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惡化,使居住在四合院內的居民缺少應有的尊嚴。

離開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已有多年,但是每當看到或聽到又有一條衚衕或一座四合院已經消失,總有一種悲情湧上心頭,由此感受到在我的記憶深處,早已烙印上永遠的四合院情結,甚至成為內心中對於城市記憶最柔軟的地方。四合院建築的消失只是一個方面,同樣可惜的還有傳統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多年來不斷的拆除,使衚衕四合院受到嚴重的損害,為什麼不斷反思,又不斷反覆呢?我想首先是認識問題,是價值觀念問題。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建設的決策者根深蒂固地認為,超高層建築物、大體量建築群才是現代化的標誌,價值高於低矮陳舊的傳統四合院建築群,因此拆舊建新才是城市建設的目標和不懈追求的政績。

長期以來,我一直反對“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提法,因為這兩個詞不科學,缺少文化,儘管至今仍然在廣泛地使用。“舊城改造”的問題在於,把有著千百年文化積澱的歷史城區,僅僅定位於改造的對象,而沒有強調需要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一面。“危舊房改造”的問題在於“危”“舊” 不分,如果房屋危險需要搶救的話,那麼房屋僅僅因為年代悠久就要被改造嗎?長期以來,就是在“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口號下,推土機將一片片歷史街區推得蕩然無存,大量建築質量很好的四合院民居被無情地拆毀,非常可惜。實際上,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四合院民居的獨特文化價值,如果說十幾年前,搬遷居住在四合院內的一戶居民需要20 多萬元的話。如今要搬遷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戶居民,可能就需要上千萬元了。

今天,一些人嚮往歐洲式的別墅式住宅,其佈局特點是房屋在中間,庭院在四周。而北京四合院建築佈局正好相反,庭院在中間,房屋在四周。四合院與別墅式住宅相比較,既節約用地,又便於取得良好的通風和日照,生態環保、低碳節能。庭院內可以植樹養花,又便於得到安靜和安全的環境。四合院的庭院是室內空間的延續,可以供老人們在恬靜的環境中安享天倫之樂,可以供孩童們在安全的空間中游戲玩耍,作家、畫家、音樂家、收藏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在此感受到居住環境的優越。

四合院的環境是溫暖的,住在四合院裡,可以感受到空氣中的人情味。人們居住在四合院裡,是那麼滿足、那麼平靜、那麼寬厚、那麼熱情。從童年到青年,前後四個時期在四合院裡的居住經歷,使我和北京胡同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影響著我的專業走向。在日本留學期間,我選擇了傳統歷史街區保護的研究內容,通過大量考察日本各地傳統民居和歷史街區,撰寫了畢業論文《關於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回國以後,在北京市規劃局工作期間,主持了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研究確定衚衕四合院的保護對象,提出並經批准設立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度。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間,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我們將一大批四合院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列。其中,令人難忘的是,1997 年我拜訪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談起老舍故居的保護問題,胡絜青女士同意率全體家屬將老舍故居和相關文物捐獻給國家。1999 年2 月,正值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際,經過精心修繕的老舍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第二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短。1969 年我隨父母去湖北沙洋財政部“五七幹校”勞動,作為在城市裡長大的少年,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艱辛。1970 年年底,我獨自先期回京參加初中畢業分配,成為一名學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門巷衚衕就在西長安街的北側,是一處新翻建的獨門獨院,與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一家十幾口住在一起,從早到晚,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在這裡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圍中最寶貴的家庭親情。

在第三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長。1972 年母親也從“五七幹校”回京,單位分配了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住房。這是一組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在這裡居住期間,經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生了7.8 級地震,北京地區有強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後牆被震垮,垮塌下來的磚瓦居然封堵了鄰院的巷道。

為防餘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時間,我也在這時學會了搭建防震棚。在我們居住的四合院裡,人民藝術劇院拍攝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吉祥衚衕甲5 號》,據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由此可見這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間。我和母親住在前院的兩間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積的狹窄,並沒有影響我騎著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們在此院內邀請親友舉辦了婚禮。兩個星期以後我去日本留學,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一切如舊,那時北京城區的變化就是如此緩慢。但是,兒子出生以後,生活空間驟然變小,房間裡被大人和孩子的東西擠得滿滿的。室內空間雖然狹窄,但是庭院則比較寬闊。前院一共住了七戶人家,鄰里們關係十分融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口角。一棵大槐樹的濃密綠蔭,遮蓋著半個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樹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圍坐在院子中間,從世界大事,到生活變化,再到柴米油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點。後來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特別是《渴望》播出期間,大家在院落裡聊天的機會大為減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鄰里之間的共享空間,敬老愛幼、鄰里關愛、包容禮讓等傳統美德,始終洋溢在這座四合院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四處四合院居住的時間不長。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臨闢才衚衕,鬧中取靜。院中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柿子樹,另一棵是棗樹,使小院的環境充滿生機。我們的孩子剛剛一歲多,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四合院的環境無疑非常適宜和安全。這一時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請“阿姨”來看護幼子,非常盡心,十分放心。

長期以來,體驗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四合院生活的體驗,最深刻的不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結,是系在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裡街坊們海闊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裡小夥伴們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四合院裡醉人的鳥語花香,忘不了衚衕裡走街串巷小販們的叫賣聲。這份情懷,只有久居衚衕四合院才能獲得。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變化,記憶中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成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實際上,在北京地區,四合院已經有800 多年的歷史,不斷適應當地氣候環境、風土人情,加以完善。四合院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對待人居環境的態度,突出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即居民對於環境的影響與和諧關係,力求營造出安適生存的氛圍,考慮到子子孫孫,繁衍發展,經過幾百年的洗練淘選,逐漸形成定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四合院文化,成為中國對世界文化所作的獨特貢獻。在四合院中的每一細微之處,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四合院裡的居民、四合院裡的房屋、四合院的內外環境,都是取之不盡的歷史文化寶庫,可以供子孫後代們體驗、享受和傳承。

目前,北京歷史城區的衚衕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而倖存下來的一些四合院也受到高樓大廈與建築工地的包圍和威脅。據報道,1949 年北京舊城共有衚衕3050 條,傳統四合院1300 萬平方米。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歷史城區內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和“危舊房改造”逐步升級的同時,衚衕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數量急遽減少,衚衕和四合院保留下來的不足半數。現存的四合院由於普遍得不到應有的修繕,年久失修造成大面積的房屋質量“人為衰敗”,由於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積低,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惡化,使居住在四合院內的居民缺少應有的尊嚴。

離開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已有多年,但是每當看到或聽到又有一條衚衕或一座四合院已經消失,總有一種悲情湧上心頭,由此感受到在我的記憶深處,早已烙印上永遠的四合院情結,甚至成為內心中對於城市記憶最柔軟的地方。四合院建築的消失只是一個方面,同樣可惜的還有傳統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多年來不斷的拆除,使衚衕四合院受到嚴重的損害,為什麼不斷反思,又不斷反覆呢?我想首先是認識問題,是價值觀念問題。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建設的決策者根深蒂固地認為,超高層建築物、大體量建築群才是現代化的標誌,價值高於低矮陳舊的傳統四合院建築群,因此拆舊建新才是城市建設的目標和不懈追求的政績。

長期以來,我一直反對“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提法,因為這兩個詞不科學,缺少文化,儘管至今仍然在廣泛地使用。“舊城改造”的問題在於,把有著千百年文化積澱的歷史城區,僅僅定位於改造的對象,而沒有強調需要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一面。“危舊房改造”的問題在於“危”“舊” 不分,如果房屋危險需要搶救的話,那麼房屋僅僅因為年代悠久就要被改造嗎?長期以來,就是在“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口號下,推土機將一片片歷史街區推得蕩然無存,大量建築質量很好的四合院民居被無情地拆毀,非常可惜。實際上,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四合院民居的獨特文化價值,如果說十幾年前,搬遷居住在四合院內的一戶居民需要20 多萬元的話。如今要搬遷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戶居民,可能就需要上千萬元了。

今天,一些人嚮往歐洲式的別墅式住宅,其佈局特點是房屋在中間,庭院在四周。而北京四合院建築佈局正好相反,庭院在中間,房屋在四周。四合院與別墅式住宅相比較,既節約用地,又便於取得良好的通風和日照,生態環保、低碳節能。庭院內可以植樹養花,又便於得到安靜和安全的環境。四合院的庭院是室內空間的延續,可以供老人們在恬靜的環境中安享天倫之樂,可以供孩童們在安全的空間中游戲玩耍,作家、畫家、音樂家、收藏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在此感受到居住環境的優越。

四合院的環境是溫暖的,住在四合院裡,可以感受到空氣中的人情味。人們居住在四合院裡,是那麼滿足、那麼平靜、那麼寬厚、那麼熱情。從童年到青年,前後四個時期在四合院裡的居住經歷,使我和北京胡同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影響著我的專業走向。在日本留學期間,我選擇了傳統歷史街區保護的研究內容,通過大量考察日本各地傳統民居和歷史街區,撰寫了畢業論文《關於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回國以後,在北京市規劃局工作期間,主持了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研究確定衚衕四合院的保護對象,提出並經批准設立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度。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間,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我們將一大批四合院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列。其中,令人難忘的是,1997 年我拜訪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談起老舍故居的保護問題,胡絜青女士同意率全體家屬將老舍故居和相關文物捐獻給國家。1999 年2 月,正值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際,經過精心修繕的老舍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第二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短。1969 年我隨父母去湖北沙洋財政部“五七幹校”勞動,作為在城市裡長大的少年,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艱辛。1970 年年底,我獨自先期回京參加初中畢業分配,成為一名學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門巷衚衕就在西長安街的北側,是一處新翻建的獨門獨院,與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一家十幾口住在一起,從早到晚,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在這裡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圍中最寶貴的家庭親情。

在第三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長。1972 年母親也從“五七幹校”回京,單位分配了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住房。這是一組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在這裡居住期間,經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生了7.8 級地震,北京地區有強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後牆被震垮,垮塌下來的磚瓦居然封堵了鄰院的巷道。

為防餘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時間,我也在這時學會了搭建防震棚。在我們居住的四合院裡,人民藝術劇院拍攝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吉祥衚衕甲5 號》,據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由此可見這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間。我和母親住在前院的兩間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積的狹窄,並沒有影響我騎著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們在此院內邀請親友舉辦了婚禮。兩個星期以後我去日本留學,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一切如舊,那時北京城區的變化就是如此緩慢。但是,兒子出生以後,生活空間驟然變小,房間裡被大人和孩子的東西擠得滿滿的。室內空間雖然狹窄,但是庭院則比較寬闊。前院一共住了七戶人家,鄰里們關係十分融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口角。一棵大槐樹的濃密綠蔭,遮蓋著半個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樹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圍坐在院子中間,從世界大事,到生活變化,再到柴米油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點。後來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特別是《渴望》播出期間,大家在院落裡聊天的機會大為減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鄰里之間的共享空間,敬老愛幼、鄰里關愛、包容禮讓等傳統美德,始終洋溢在這座四合院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四處四合院居住的時間不長。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臨闢才衚衕,鬧中取靜。院中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柿子樹,另一棵是棗樹,使小院的環境充滿生機。我們的孩子剛剛一歲多,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四合院的環境無疑非常適宜和安全。這一時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請“阿姨”來看護幼子,非常盡心,十分放心。

長期以來,體驗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四合院生活的體驗,最深刻的不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結,是系在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裡街坊們海闊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裡小夥伴們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四合院裡醉人的鳥語花香,忘不了衚衕裡走街串巷小販們的叫賣聲。這份情懷,只有久居衚衕四合院才能獲得。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變化,記憶中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成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實際上,在北京地區,四合院已經有800 多年的歷史,不斷適應當地氣候環境、風土人情,加以完善。四合院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對待人居環境的態度,突出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即居民對於環境的影響與和諧關係,力求營造出安適生存的氛圍,考慮到子子孫孫,繁衍發展,經過幾百年的洗練淘選,逐漸形成定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四合院文化,成為中國對世界文化所作的獨特貢獻。在四合院中的每一細微之處,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四合院裡的居民、四合院裡的房屋、四合院的內外環境,都是取之不盡的歷史文化寶庫,可以供子孫後代們體驗、享受和傳承。

目前,北京歷史城區的衚衕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而倖存下來的一些四合院也受到高樓大廈與建築工地的包圍和威脅。據報道,1949 年北京舊城共有衚衕3050 條,傳統四合院1300 萬平方米。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歷史城區內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和“危舊房改造”逐步升級的同時,衚衕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數量急遽減少,衚衕和四合院保留下來的不足半數。現存的四合院由於普遍得不到應有的修繕,年久失修造成大面積的房屋質量“人為衰敗”,由於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積低,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惡化,使居住在四合院內的居民缺少應有的尊嚴。

離開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已有多年,但是每當看到或聽到又有一條衚衕或一座四合院已經消失,總有一種悲情湧上心頭,由此感受到在我的記憶深處,早已烙印上永遠的四合院情結,甚至成為內心中對於城市記憶最柔軟的地方。四合院建築的消失只是一個方面,同樣可惜的還有傳統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多年來不斷的拆除,使衚衕四合院受到嚴重的損害,為什麼不斷反思,又不斷反覆呢?我想首先是認識問題,是價值觀念問題。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建設的決策者根深蒂固地認為,超高層建築物、大體量建築群才是現代化的標誌,價值高於低矮陳舊的傳統四合院建築群,因此拆舊建新才是城市建設的目標和不懈追求的政績。

長期以來,我一直反對“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提法,因為這兩個詞不科學,缺少文化,儘管至今仍然在廣泛地使用。“舊城改造”的問題在於,把有著千百年文化積澱的歷史城區,僅僅定位於改造的對象,而沒有強調需要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一面。“危舊房改造”的問題在於“危”“舊” 不分,如果房屋危險需要搶救的話,那麼房屋僅僅因為年代悠久就要被改造嗎?長期以來,就是在“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口號下,推土機將一片片歷史街區推得蕩然無存,大量建築質量很好的四合院民居被無情地拆毀,非常可惜。實際上,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四合院民居的獨特文化價值,如果說十幾年前,搬遷居住在四合院內的一戶居民需要20 多萬元的話。如今要搬遷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戶居民,可能就需要上千萬元了。

今天,一些人嚮往歐洲式的別墅式住宅,其佈局特點是房屋在中間,庭院在四周。而北京四合院建築佈局正好相反,庭院在中間,房屋在四周。四合院與別墅式住宅相比較,既節約用地,又便於取得良好的通風和日照,生態環保、低碳節能。庭院內可以植樹養花,又便於得到安靜和安全的環境。四合院的庭院是室內空間的延續,可以供老人們在恬靜的環境中安享天倫之樂,可以供孩童們在安全的空間中游戲玩耍,作家、畫家、音樂家、收藏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在此感受到居住環境的優越。

四合院的環境是溫暖的,住在四合院裡,可以感受到空氣中的人情味。人們居住在四合院裡,是那麼滿足、那麼平靜、那麼寬厚、那麼熱情。從童年到青年,前後四個時期在四合院裡的居住經歷,使我和北京胡同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影響著我的專業走向。在日本留學期間,我選擇了傳統歷史街區保護的研究內容,通過大量考察日本各地傳統民居和歷史街區,撰寫了畢業論文《關於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回國以後,在北京市規劃局工作期間,主持了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研究確定衚衕四合院的保護對象,提出並經批准設立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度。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間,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我們將一大批四合院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列。其中,令人難忘的是,1997 年我拜訪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談起老舍故居的保護問題,胡絜青女士同意率全體家屬將老舍故居和相關文物捐獻給國家。1999 年2 月,正值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際,經過精心修繕的老舍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工作期間,主持制訂了《北京舊城25 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並經北京市政府批准實施。這項規劃結合歷史街區空間形態的特徵,以院落為單位進行現狀資料調查和規劃編制。“院落單位”綜合考慮院落的產權所屬、歷史沿革、自然邊界、完整程度等因素,將25 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共劃分成15178 個院落單位,其中現狀保存較完好的院落有5456 個,佔36%。根據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劃分為五級;根據建築結構的損壞程度,將建築質量現狀分為三類;根據現狀院落的歷史文化背景、建築空間佈局與形態、建築形式,將其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分為五類。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保護規劃綜合考慮對現狀建築的歷史文化評價和建築質量評價,對保護區內的所有建築進行了分類, 不同類別的建築採取不同的保護更新手段。

2008年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我提交了《關於北京舊城衚衕——四合院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的提案》。建議對北京舊城衚衕四合院實施整體保護。進一步摸清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保存現狀,加以登記造冊,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檔案。在衚衕四合院的保護整治過程中,積極探索既有利於歷史街區整體保護,又有利於改善居民生活的整治方法。注意保護傳統風貌和街巷肌理,堅持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方針,採取小規模、微循環、漸進式的方法,防止“大拆大建”的行為,避免“運動式”的改造,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衚衕四合院的保護整治工作。同時啟動北京胡同四合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促進衚衕四合院保護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全世界民眾共享這一燦爛的文化。

保護北京胡同四合院具有世界意義。這裡一座座四合院相依,形成一條條衚衕;一條條衚衕相連,又構成一片片歷史街區,從而形成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衚衕四合院體系,既合理安排了每戶居民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中通風、採光、日照,利於防寒、避暑、防風沙,以及滿足舒適性、安全性、私密性等居住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日常的社交空間,創造和睦相處的居住氛圍,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先進哲學思想。

記得少年時代,小夥伴們一起登上景山,四下望去,成片成片富於質感的四合院灰色坡屋頂,庭院內的高大樹木的綠色樹冠,形成一望無際灰色和綠色的海洋,烘托著故宮紅牆黃瓦的古建築群,協調和聯繫著傳統中軸線兩側建築,極為壯觀,這是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也是我心中真正意義的古都北京。在今天這個草飛鶯長的美好季節,我又站在自家陽臺上放眼望去,在白雲藍天下,在高層建築群的縫隙中,隱約可以看到太廟、國子監的金色屋頂,再遠彷彿可以看到天壇祈年殿的輪廓線。想到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鋼筋水泥築就的城市景象又將徹底擋住前方視線,心裡就又掠過莫名的擔憂和惆悵。

"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口字形。北京四合院與衚衕相依相連,蘊含著老祖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

本文作者曾先後住過四次北京四合院,對四合院有著很深的情愫。在現代城市規劃過程中,傳統四合院也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現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走進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時代變遷下的獨特魅力與作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每當此時我都要囉唆一番:“我的籍貫是江蘇江寧,出生在遼寧瀋陽,成長在北京,您說我是哪裡的人呢?”籍貫地、出生地、成長地,過去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會十分明確地指向故鄉,但是進入城市化加速進程以後,人們的空間歸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城市中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於是,過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簡單問題,變得複雜起來。以我為例,江蘇江寧是父親的出生地,就成為我的籍貫地,但是由於我一天都沒有機會在那裡生活,顯然我成為不了真正的江寧人;我出生在瀋陽,但是出生僅三個月以後,就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我被母親抱著來到了北京,顯然我也成為不了真正的瀋陽人;來到北京,一住就是60 年,自認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從小到老,每當填寫各類表格時,無論是籍貫一欄,還是出生地一欄,都不能填寫進“北京”。

在記憶中,我們一家前後居住過四處北京四合院。第一處是崇文區的東四塊玉,第二處是西城區的大門巷,第三處是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第四處是西城區的雲梯衚衕。因此,我應該有資格被稱為“北京人”,而且是曾經居住在四合院裡的“老北京”。毫無疑問,我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說第一句話,我也是在四合院裡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這也可能就是我為什麼穿了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原因。

在第一處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 年全家初到北京時,住在南城東四塊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屬於一座大雜院。在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斷。例如跟著大人們舉著竹竿,上面綁著彩布條,滿院跑著大聲喊著轟趕麻雀。當時把麻雀列為“四害”,據說全城都會在同一時間轟趕它們,麻雀飛累了就會掉下來,在我的印象裡確實看到了麻雀們在驚惶地飛,但是沒有看到過它們掉下來的“戰果”。如今隨著北京霧霾天氣的增多,麻雀不用轟趕就已經少了很多。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第二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短。1969 年我隨父母去湖北沙洋財政部“五七幹校”勞動,作為在城市裡長大的少年,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艱辛。1970 年年底,我獨自先期回京參加初中畢業分配,成為一名學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門巷衚衕就在西長安街的北側,是一處新翻建的獨門獨院,與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一家十幾口住在一起,從早到晚,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在這裡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圍中最寶貴的家庭親情。

在第三處四合院里居住的時間最長。1972 年母親也從“五七幹校”回京,單位分配了位於美術館后街的住房。這是一組典型的傳統四合院,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在這裡居住期間,經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1976 年7 月28 日凌晨,唐山發生了7.8 級地震,北京地區有強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後牆被震垮,垮塌下來的磚瓦居然封堵了鄰院的巷道。

為防餘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時間,我也在這時學會了搭建防震棚。在我們居住的四合院裡,人民藝術劇院拍攝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吉祥衚衕甲5 號》,據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由此可見這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間。我和母親住在前院的兩間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積的狹窄,並沒有影響我騎著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們在此院內邀請親友舉辦了婚禮。兩個星期以後我去日本留學,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一切如舊,那時北京城區的變化就是如此緩慢。但是,兒子出生以後,生活空間驟然變小,房間裡被大人和孩子的東西擠得滿滿的。室內空間雖然狹窄,但是庭院則比較寬闊。前院一共住了七戶人家,鄰里們關係十分融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口角。一棵大槐樹的濃密綠蔭,遮蓋著半個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樹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圍坐在院子中間,從世界大事,到生活變化,再到柴米油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點。後來家家戶戶有了彩電,特別是《渴望》播出期間,大家在院落裡聊天的機會大為減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鄰里之間的共享空間,敬老愛幼、鄰里關愛、包容禮讓等傳統美德,始終洋溢在這座四合院的每一個角落。

在第四處四合院居住的時間不長。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臨闢才衚衕,鬧中取靜。院中有兩棵果樹,一棵是柿子樹,另一棵是棗樹,使小院的環境充滿生機。我們的孩子剛剛一歲多,開始學習說話、走路,四合院的環境無疑非常適宜和安全。這一時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請“阿姨”來看護幼子,非常盡心,十分放心。

長期以來,體驗了在不同地點、不同規模、不同鄰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四合院生活的體驗,最深刻的不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結,是系在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思念,是對那個成長空間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裡街坊們海闊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裡小夥伴們的嬉戲打鬧,忘不了四合院裡醉人的鳥語花香,忘不了衚衕裡走街串巷小販們的叫賣聲。這份情懷,只有久居衚衕四合院才能獲得。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變化,記憶中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成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實際上,在北京地區,四合院已經有800 多年的歷史,不斷適應當地氣候環境、風土人情,加以完善。四合院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對待人居環境的態度,突出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即居民對於環境的影響與和諧關係,力求營造出安適生存的氛圍,考慮到子子孫孫,繁衍發展,經過幾百年的洗練淘選,逐漸形成定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四合院文化,成為中國對世界文化所作的獨特貢獻。在四合院中的每一細微之處,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四合院裡的居民、四合院裡的房屋、四合院的內外環境,都是取之不盡的歷史文化寶庫,可以供子孫後代們體驗、享受和傳承。

目前,北京歷史城區的衚衕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而倖存下來的一些四合院也受到高樓大廈與建築工地的包圍和威脅。據報道,1949 年北京舊城共有衚衕3050 條,傳統四合院1300 萬平方米。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歷史城區內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和“危舊房改造”逐步升級的同時,衚衕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數量急遽減少,衚衕和四合院保留下來的不足半數。現存的四合院由於普遍得不到應有的修繕,年久失修造成大面積的房屋質量“人為衰敗”,由於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積低,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惡化,使居住在四合院內的居民缺少應有的尊嚴。

離開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已有多年,但是每當看到或聽到又有一條衚衕或一座四合院已經消失,總有一種悲情湧上心頭,由此感受到在我的記憶深處,早已烙印上永遠的四合院情結,甚至成為內心中對於城市記憶最柔軟的地方。四合院建築的消失只是一個方面,同樣可惜的還有傳統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多年來不斷的拆除,使衚衕四合院受到嚴重的損害,為什麼不斷反思,又不斷反覆呢?我想首先是認識問題,是價值觀念問題。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建設的決策者根深蒂固地認為,超高層建築物、大體量建築群才是現代化的標誌,價值高於低矮陳舊的傳統四合院建築群,因此拆舊建新才是城市建設的目標和不懈追求的政績。

長期以來,我一直反對“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提法,因為這兩個詞不科學,缺少文化,儘管至今仍然在廣泛地使用。“舊城改造”的問題在於,把有著千百年文化積澱的歷史城區,僅僅定位於改造的對象,而沒有強調需要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一面。“危舊房改造”的問題在於“危”“舊” 不分,如果房屋危險需要搶救的話,那麼房屋僅僅因為年代悠久就要被改造嗎?長期以來,就是在“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口號下,推土機將一片片歷史街區推得蕩然無存,大量建築質量很好的四合院民居被無情地拆毀,非常可惜。實際上,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四合院民居的獨特文化價值,如果說十幾年前,搬遷居住在四合院內的一戶居民需要20 多萬元的話。如今要搬遷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戶居民,可能就需要上千萬元了。

今天,一些人嚮往歐洲式的別墅式住宅,其佈局特點是房屋在中間,庭院在四周。而北京四合院建築佈局正好相反,庭院在中間,房屋在四周。四合院與別墅式住宅相比較,既節約用地,又便於取得良好的通風和日照,生態環保、低碳節能。庭院內可以植樹養花,又便於得到安靜和安全的環境。四合院的庭院是室內空間的延續,可以供老人們在恬靜的環境中安享天倫之樂,可以供孩童們在安全的空間中游戲玩耍,作家、畫家、音樂家、收藏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在此感受到居住環境的優越。

四合院的環境是溫暖的,住在四合院裡,可以感受到空氣中的人情味。人們居住在四合院裡,是那麼滿足、那麼平靜、那麼寬厚、那麼熱情。從童年到青年,前後四個時期在四合院裡的居住經歷,使我和北京胡同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影響著我的專業走向。在日本留學期間,我選擇了傳統歷史街區保護的研究內容,通過大量考察日本各地傳統民居和歷史街區,撰寫了畢業論文《關於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回國以後,在北京市規劃局工作期間,主持了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研究確定衚衕四合院的保護對象,提出並經批准設立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度。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間,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我們將一大批四合院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列。其中,令人難忘的是,1997 年我拜訪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談起老舍故居的保護問題,胡絜青女士同意率全體家屬將老舍故居和相關文物捐獻給國家。1999 年2 月,正值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際,經過精心修繕的老舍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工作期間,主持制訂了《北京舊城25 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並經北京市政府批准實施。這項規劃結合歷史街區空間形態的特徵,以院落為單位進行現狀資料調查和規劃編制。“院落單位”綜合考慮院落的產權所屬、歷史沿革、自然邊界、完整程度等因素,將25 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共劃分成15178 個院落單位,其中現狀保存較完好的院落有5456 個,佔36%。根據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劃分為五級;根據建築結構的損壞程度,將建築質量現狀分為三類;根據現狀院落的歷史文化背景、建築空間佈局與形態、建築形式,將其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分為五類。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保護規劃綜合考慮對現狀建築的歷史文化評價和建築質量評價,對保護區內的所有建築進行了分類, 不同類別的建築採取不同的保護更新手段。

2008年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我提交了《關於北京舊城衚衕——四合院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的提案》。建議對北京舊城衚衕四合院實施整體保護。進一步摸清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保存現狀,加以登記造冊,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檔案。在衚衕四合院的保護整治過程中,積極探索既有利於歷史街區整體保護,又有利於改善居民生活的整治方法。注意保護傳統風貌和街巷肌理,堅持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方針,採取小規模、微循環、漸進式的方法,防止“大拆大建”的行為,避免“運動式”的改造,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衚衕四合院的保護整治工作。同時啟動北京胡同四合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促進衚衕四合院保護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全世界民眾共享這一燦爛的文化。

保護北京胡同四合院具有世界意義。這裡一座座四合院相依,形成一條條衚衕;一條條衚衕相連,又構成一片片歷史街區,從而形成既秩序井然又氣象萬千的特色風貌。衚衕四合院體系,既合理安排了每戶居民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中通風、採光、日照,利於防寒、避暑、防風沙,以及滿足舒適性、安全性、私密性等居住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日常的社交空間,創造和睦相處的居住氛圍,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先進哲學思想。

記得少年時代,小夥伴們一起登上景山,四下望去,成片成片富於質感的四合院灰色坡屋頂,庭院內的高大樹木的綠色樹冠,形成一望無際灰色和綠色的海洋,烘托著故宮紅牆黃瓦的古建築群,協調和聯繫著傳統中軸線兩側建築,極為壯觀,這是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也是我心中真正意義的古都北京。在今天這個草飛鶯長的美好季節,我又站在自家陽臺上放眼望去,在白雲藍天下,在高層建築群的縫隙中,隱約可以看到太廟、國子監的金色屋頂,再遠彷彿可以看到天壇祈年殿的輪廓線。想到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鋼筋水泥築就的城市景象又將徹底擋住前方視線,心裡就又掠過莫名的擔憂和惆悵。

單霽翔:我的四合院情結

畢竟,每個人都有童年,從血脈到心靈。對於四合院的感情不僅是一種寂寞的鄉愁,更是駐留在心靈深處的思念。因為,那裡收藏著我的童年夢想。當年豪情萬丈的少年夢,如今已經化作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四合院是故宮古建築群的歷史原型,她們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記憶、經歷和情感。有幸我在人生最後一個工作崗位,來到故宮博物院,這裡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建築群,每天行走在故宮博物院內,都會感到責任的重大、使命的神聖。再過七年,故宮將迎來600 歲的生日,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 年,是我和同事們的光榮使命。

我今年60 歲,也在北京居住了60 年。今後如果有人再問我:你是哪裡人?我不會再囉唆一番,將清晰而準確地回答:“我是北京人,在四合院里長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