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圖並文=舒羽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1 首次使用蔡斯伊康 - 福倫達商標的 Icarex 35S 相機

在我的書櫃裡一直襬著幾臺帶有 ZEISSIKONG VOIGTLANDER (蔡斯伊康 - 福倫達)商標的 135 膠片相機。

在這塊小小的銘牌上,ZEISSIKON 在 上,VOIGTLANDER 在下,之間用一條橫線隔開,密密麻麻的 21 個大寫字母幾乎佔據了標誌的全部空間,既不醒目也缺乏美感。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2 ZEISSIKONG VOIGTLANDER 商標

不過,就是這塊並不漂亮的小牌子,記錄了 20 世紀中期兩家德國相機制造商之間一段悲歡離合的歷史。它是企業為生存而頑強奮爭的艱難歷程,也是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沉沒故事的重要部分。

20 世紀上半葉,德國四家最大的相機制造商各霸一方。它們既有自己專攻的領域,也有互相重合激烈爭奪的市場。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3 福倫達 Vitomatic III c 型 相機

萊茲公司(Ernst leitz GmbH,以下簡稱萊茲)的經營方向最為穩定,除了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一直致力於 135 規格膠片小型旁軸相機的研發和製造,徠卡(Leica)相機幾乎成為 135 膠片機的標準規範;祿萊公司(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以下簡稱祿萊)則全力打造中畫幅膠片雙鏡頭反光相機,祿萊福萊克斯(Rolleiflex)相機被世界各國的相機制造商爭相模仿;

福倫達公司(Voigtlander & Sohn A.G.以下簡稱福倫達)的業務領域最廣,除了光學儀器,還生產膠片和化學材料,一直全力開發各種規格的相機;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 以下簡稱蔡斯伊康)雖然在 1926 年才成立,但是它的五家創始公司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核心品牌是卡爾·蔡斯(Carl Zeiss),除了光學儀器外主推各種鏡頭。

福倫達和蔡斯伊康都能設計生產各種規格的相機,是多年的競爭對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相機制造業全面復甦,雖然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但是由於原材料價格暴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快就出現了大面積虧損的局面。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4 福倫達 Bessamatic Delux 型相機

福倫達也不例外,它的大股東 Schering 公司決定甩掉這個虧損的包袱,重回主營化工產品的老路。1956 年 ,Schering 公司做出了出售福倫達的決定並公佈於眾。

美國柯達(Kodak)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福倫達畢竟是歷史最悠久的老牌攝影器材公司(福倫達公司 1756年 由 Johann Christoph Voigtländer 在維也納創建,1840 年即生產出當時光圈最大的 Petzval 品牌鏡頭, 次年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全 金屬 Daguerrotype 相 機,1925 年由 Schering 公司控股——編者注),相機制造經驗極其豐富 , 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 , 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譽。

就在這幾家外國公司躍躍欲試準備收購福倫達之際,它們沒有注意到,德國本土品牌蔡斯伊康其實早就做好了收購的準備。蔡斯伊康從戰爭廢墟中重新站起來以後,一直試圖兼併福倫達。但自 1940 年代末期買入福倫達 20% 的股份後,一直沒能實現全面收購的目標,現在當然絕對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1956 年,蔡斯伊康的獨立控股公司卡爾·蔡司基金會(Karl Zeiss Foundation)大手筆出擊,打敗國外對手 , 買入福倫達 89.7% 的股權,成為福倫達絕對控股大股東,完成了徹底吞併這個競爭對手的計劃。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5 福倫達 Bessaflex 樣機,未投產即被叫停

福倫達從此成為蔡斯伊康的一個分支,兩個赫赫有名的德國相機品牌從競爭對手變成了兄弟。兼併後的前十年 , 蔡斯伊康對福倫達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和寬容,原來的福倫達設計團隊和工人都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福倫達產品的設計理念得到了認可,以前的工廠生產線得以繼續生產。

福倫達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管理團隊都是相對獨立的,能夠比較自由地確定自己的新產品開發方向。在 1950 年代中期到 1960 年代中期 , 福倫達基本上還是按照原有的產品開發路線推出新產品。著名的 135 規格旁軸相機 Vitomatic 系列(圖 03)和單反相機 Bessamatic 系列(圖 04)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推向市場的。

1950 年代以後,135 規格膠片相機在市場中份額越來越大,各家相機制造企業都將開發重點轉移到了這個相對狹小的領域,蔡斯伊康和福倫達各自開發產品帶來的一個很大問題暴露出來,即 135 膠片相機的重複開發。

1960 年,福倫達辛苦開發了數年之久的帶有 CdS(硫化鎘)測光功能的新型單反相機 Bessaflex(圖 05)在即將投產之際被叫停,原因是它可能影響帶有蔡斯伊康商標的 Contaflex 和 Contarex 單反相機的銷售,兩個品牌之間的衝突第一次被擺到桌面上。

進入 1960 年代,蔡斯伊康的財務狀況不斷惡化。為了減少管理費用,1965 年,蔡斯伊康管理層終於決定將長期保持獨立的兩套管理班子和產品設計部門合併,終止了兩個品牌之間的衝突。此時,帶有兩個品牌名稱的 ZEISSIKONG VOIGTLANDER ( 蔡 斯 伊 康 -福倫達)商標出現了。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6 蔡司伊康 - 福倫達 Icarex 35S TM 相機,鏡頭接口為螺口

設計者一定覺得這兩個公司名稱太重要了,只有把它們完整地表現出來,才能表達銘牌背後所代表的實力。1967 年,帶有 ZEISSIKON VOIGTLANDER 標誌的 Icarex 35 S 型相機 (圖 01)面市。

雖然在銘牌上加入了福倫達的名字,但是 Icarex 35S 型相機實際上更多是蔡斯伊康格調的單反相機,和原來帶著蔡斯伊康獨家商標的 Icarex 幾乎沒有區別。

Icarex 是一個相 當 龐 大 的 系 列, 有 Icarex 、Icarex 35、Icarex 35S、Icarex 35CS 等型號,鏡頭有 BM(卡口)和 TM(螺口)兩種不同接口,機身又分為可更換取景器和固定取景器兩種,取景器又分為俯視取景器和帶有 CdS 測光稜鏡取景器等不同型號(圖 06-09)。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7 蔡司伊康 - 福倫達 Icarex 35S BM 相機,鏡頭接口為卡口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8 可換機頂取景器的蔡司伊康 - 福倫達 Icarex 35 CS 相機,鏡頭規格為 135mm F4

Icarex 擁有覆蓋各個焦段的配套鏡頭,後來在鏡頭中也加入了一些原來福倫達品牌的鏡頭名稱。這除了能帶來銷售的好處外,或許只會給福倫達品牌的開發人員一點點心理安慰罷了,實際上,Icarex 從外到內都和福倫達沒有什麼聯繫。

1966 年開始,蔡斯伊康採取了統一口徑對外銷售,帶有蔡斯伊康 - 福倫達標記的宣傳冊中,既有單獨蔡斯伊康商標的機型,也有蔡斯伊康 - 福倫達商標的機型。

雖然福倫達相機那種橢圓形機身已經逐漸被蔡斯伊康八角長方形機身所替代,但福倫達的名稱在市場銷售方面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倫達品牌逐漸地融入了蔡斯伊康。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09 配備天塞 50mmF2-8 標準鏡頭的 Icarex 35 CS 相機和專用近攝取景器

1968 年 到 1970 年, 以 蔡 斯 伊 康 和 福倫達共同命名的另外一個系列面市,這就是 Vitessa 系列(圖 10-12)。這個系列包括 126 和 135 兩種膠片規格。

該系列的相機雖然被定義為中低檔,但是質量上卻一點也不含糊,系列中的 8 款相機大都配有 CdS 測光,Vitessa 1000 快門速度達到 1/1000 秒(圖11),另外幾款還帶有聯動測距功能,小巧精緻的機身和先進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愛。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10 蔡司伊康 - 福倫達 Vitessa 500/1000 系列相機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11 蔡司伊康 - 福倫達 Vitessa 1000 相機的最高快門速度到達了 1/1000 秒

可是,就在這個系列相機推向市場的時候,蔡斯伊康的壽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1971 年,蔡斯伊康因為持續虧損宣佈破產,停止了相機生產,1972年關閉所有裝配線。福倫達和它的母公司都沒有想到它們的結合之旅竟然如此短暫,15 年時間就走向了盡頭。

雖然祿萊接收了福倫達相機品牌和生產線並且繼續設計了新相機,也很快恢復生產,但這時的福倫達從標誌、外形到相機設計理念都已經離福倫達的傳統越來越遠。

即便是這樣的局面也沒有維持多久,隨著祿萊的衰敗,福倫達品牌幾經易手,最後落入日本公司手中(1997 年,福倫達品牌被 RINGFOTO GmbH & ALFO Marketing KG 收 購,1999 年日本確善能公司接手後開始生產 Bessa L 旁軸相機),開始了新的歷程,這是另外的故事了。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12 漂亮的木紋版蔡司伊康 - 福 倫 達 Vitessa 500 AE 型相機

而且,蔡斯伊康品牌多年後也重新出現在市場上,而新的蔡斯伊康與那個 1926 年建立的蔡斯伊康之間僅存的關係就剩下名稱了。蔡斯伊康是德國四大相機制造企業中第二個倒下的。

它的破產與當年福倫達的歸順不同,因為福倫達被收購之後基本沒有影響這個著名品牌的延續。而蔡斯伊康的破產對兩個品牌都是沉重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德國相機制造業的發展。

從蔡斯伊康的落敗中我們至少能夠總結出以下三點慘痛教訓:首先,在相機設計和開發理念上,應該堅持將最先進的技術儘快應用到新產品中。20 世紀是相機制造技術突飛猛進的 100 年,在最初 50 年中,新的技術和發明大都來自德國企業,蔡斯伊康和福倫達一直都是相機技術創新方面的先驅。

日本相機企業則從模仿起步, 1950 年代才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但從 1960 年代以後,不斷將新技術第一時間應用到產品中,越來越多的世界第一稱號為日本品牌所擁有。

而蔡斯伊康的新產品研發過程過於漫長,在他們還致力於開發更為複雜的機械裝置時,日本企業已經將更為先進可靠的電子化設計放在新產品開發的中心位置,研發成果很快應用到新產品上,吸引了更多消費者的目光。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13 蔡司伊康 Contarex SE 相機,該系列將德國相機複雜的機械構造推向了極致

其次,在相機生產成本方面,應該強調成本第一的原則。德國相機雖然以高精度的機械功能著稱 , 但每一種新功能的加入都意味著更為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例如蔡斯伊康集中力量開發的 Contarex 系列相機將德國相機複雜的機械構造推向了極致(圖 13)。

以著名的 Contarex Bullseye(圖 14)為例,這部經過九年時間開發出的相機有 1100 多個精度達到 0.001 毫米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全部都由蔡斯伊康自己生產,設計和製造成本都很高,而且這麼複雜的結構需要有非常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裝配和測試,蔡斯伊康在所有設計、生產和裝配環節都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控制,這些都使得相機的售價居高不下 , 在與日本相機的價格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14 有 1100 多個高精度零部件的蔡司伊康Contarex Bullseye(牛眼)相機

第三,銷售策略應該根據市場特點及時進行調整。在這方面,德國企業明顯落後於日本企業。蔡斯伊康從建立後就擁有過長的產品線,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企業倒閉那一天。

很多型號相機同時並存,而其中許多型號在性能方面並沒有明顯差異,未能果斷取捨,無法形成互補,反而造成內耗,龐大的產品目錄導致銷售方向和重點分散。同時期,日本相機的幾個主要品牌如佳能、尼康、美能達、賓得、奧林巴斯等則是既強化各自技術優勢,又相互配合,在民間機構的協調控制下,利用成本優勢,以明確而堅定的短期目標強力開發海外市場。

日本企業以豺狗群攻的方式,逐個擊垮德國企業,很快就稱霸於國際相機市場,而且再也沒有給德國相機東山再起的機會。隨著數碼技術的成熟 , 我這幾臺帶有ZEISSIKON-VOIGTLANDER 銘牌的膠片相機再也沒有用武之地,只能作為裝飾品擺放,偶爾拿出來擺弄一下,試試黃斑對焦的準確性,聽聽那清脆悅耳的快門聲。

看著這些經過許多人嘔心瀝血打造的精品,腦中浮現的則是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沉沒時的悲壯場景。

經典相機 | 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 沉沒前的悲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