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盛朝新

"

作者:盛朝新

永城歷史文化之芒碭山澤探祕

芒碭風光

芒碭山澤又叫碭澤,是一處歷史名澤,位置在今芒碭山山中。何謂澤?其實就是湖。碭澤最早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漢高祖劉邦斬蛇後“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這裡的“山澤”就是碭澤,即依古碭山(芒碭山)而形成的湖,與處在平原曠野中的湖有所不同。

從形成的歷史條件來看,碭澤是由於山峰隆起引起局部低窪處聚集積水而形成的盆地湖。碭澤的具體位置在今斬蛇碑南、西南、西部一帶,主要集中在西南。其北有芒碭山主峰,西和西北有黃土山、夫子山、南山、鐵角山,東有碭郡古城和保安山,處在群山環抱之中,是一座不規則的圓形湖泊,開口於西南,與秦漢時期的芒澤(陳集芒城北),明代早期的薛湖、灤湖,以及睢水皆相通。明代中後期由於黃河氾濫淤積加劇,導致湖西南地勢抬高,如同一道堰塞,堵住了碭澤湖的出口,使得碭澤湖成為堰塞湖。

碭澤的面積究竟有多大?古籍沒有記載,其實群山環抱的盆地大致就是它的面積,只是向西南伸出的水面面積可能範圍較大,難以確定其界限。僅就目前遺存的山間窪地而言,湖面東西長約2000餘米,南北長約2000米,大致4平方公里有餘。

作為歷史名澤,碭澤與漢高祖劉邦有著密切的關係。秦末劉邦押送刑徒,行至芒碭山,在碭澤畔斬蛇反秦,然後隱藏於此,積蓄反秦力量。碭澤成為劉邦反秦活動的大本營,是漢興的標誌地之一。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效法劉邦,伺機而動,曾說:“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可見碭澤在歷史上的影響很大,劉邦在碭澤的故事已成為一個典故。

碭澤除在《史記》中記載外,還記載在西漢劉向編著的《列仙傳》裡。《列仙傳》記載碭澤出了三個神仙,一個叫涓子,一個叫主柱,一個叫琴高,說芒碭山“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人涓子,主柱隱碭山得道”“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游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乘赤鯉出,入坐祠中,碭中有萬人觀之,留月餘,復入水中”。這三個神仙都是先秦時代的人。其中的琴高,據《沛縣誌》記載是春秋時代沛縣人。琴高在碭澤成仙的故事還被酈道元寫進了《水經注》。由此可見,碭澤很早就是一個風水寶地,能夠產生三個神仙的地方,在中國古籍中也是非常罕見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依據古籍的記載,芒碭山既有仙,又有龍,琴高入碭水中取龍子,可見碭澤是龍潛之湖。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還記載了碭澤與周圍四條河流的關係:“獲水又東,谷水注之,上承碭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散流,為零水、瀤水、清水,積而成潭,謂之碭水。”碭水即碭澤,三條河流流進碭澤,碭澤與附近大小河流獲水、谷水均相通。古代成仙的地方,都是風景秀麗的地方,碭澤湖光山色,波光瀲灩,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美麗如畫。

唐宋時期,一些著名詩人遊覽芒碭山曾泊舟碭澤。如唐代詩人韋莊在《登漢高廟閒眺》中寫道:“一帶遠光何處水,釣舟閒系夕陽灘。”此句中的“水”就是碭澤,“灘”就是碭澤湖灘。從詩的意境看,作者最後一句就是描寫芒碭山前碭澤的情景的。北宋詩人梅堯臣在《望芒碭山》中寫道:“出舟眺古岸,林外見修岡。回頭問榜子,前巘是芒碭。”這句詩是作者泊舟碭澤所觀察到的情景。“古岸”是指碭澤湖岸,“修岡”是指芒碭山腳下的崗丘。碭澤在先秦、漢唐時代應是碭城的西湖,湖邊可能有碼頭、亭臺之類的建築。據芒山街老人講,世代傳說碭城西門是水門,木船可以從西門進入城內。

碭澤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呢?史書沒有記載,明清《永城縣誌》也沒有提及。碭澤的消失與歷史上黃河氾濫淤積有關。由於碭澤東西南北皆環山,只有西南可以連通睢水及附近湖泊,所以黃河氾濫主要是通過南部的睢水淤積,歷代泥沙隨著洪水不斷淤積,抬高了外圍的地面,使得碭澤成為堰塞湖,而山土隨著流水沖刷也在向湖中淤積,後來逐漸成為窪地。據芒山鎮87歲的劉須仁老人說,建國以前斬蛇碑以南還有很大一片沼澤,每到夏天雨季,那裡一片汪洋,水裡生長著大片蘆葦和水草,野鴨子成群結隊。1975年在斬蛇碑西邊打井,曾在地下六七米處,挖出一米多深的黑淤泥,裡面夾雜著又厚又大的古貝殼和密密麻麻的螺殼,淤泥裡還帶著腐爛的草根、葦根,這都是以前的湖底淤泥。如今碭澤的遺址成為一片偌大的樹林,因為地勢低窪,遇雨即澇,無法耕種,所以只得種樹。

碭澤的消失是芒碭山旖旎風光的一大缺憾,山環水抱曾是芒碭山的一大特色,水文化曾為芒碭山帶來千年的繁榮和興盛,也為芒碭山留下了靈山秀水的美名。我們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在碭澤遺址上恢復古代湖泊的勝景,重現湖光山色的美景,為芒碭山旅遊區錦上添花。

來源:今日永城 作者:盛朝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